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正常恢复的受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纳入观察者36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制定肾移植受者的证候观察表,收集正常恢复的肾移植受者出院后6月~1年的临床症状、体征,记录中医四诊资料.应用聚类分析总结证型特点、分布规律.结果:肾移植后正常恢复的受者于术后1年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肾虚瘀血占58%,脾虚湿热占31%,脾肾两虚占11%.中医证候的演变的趋势为:移植前的脾肾两虚转化为移植后6月的肾虚、脾虚;移植后1年的肾虚、气虚、气阴两虚向阳气亏虚的方向演变;至术后半年湿热证占42%、瘀血证占69%,至术后1年湿热证基本消失,几乎都以瘀血证为主.结论:肾移植术6月~1年内,正常恢复的肾移植受者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的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随访分析研究。结果:0~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炎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其中肾虚为本虚证的基本表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本证变化不明显。在标证的分布上,湿热和瘀血最为多见。慢性肾衰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在标证方面,瘀血较为顽固。长期观察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本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最多见,标证以湿热及湿浊之邪最多见,单纯辨证属瘀血者并不多见,多与其他标邪兼杂。结论:慢性肾脏病以肾虚湿瘀为主要病机特点,本虚均以肾虚兼有不同程度的肺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湿热、湿浊)、瘀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探索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自制问卷调查收集450例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相关资料,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找出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兼证有外感、血瘀、湿热、湿浊。与气阴两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证白细胞计数及Na+浓度降低,PLT计数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尿WBC计数降低(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间接胆红素降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血糖降低(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以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诱发因素、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诱发因素以外感为主,兼证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以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5 3例临床病例,根据《2 0 0 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诱发因素、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5 3例病人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诱发因素以外感为主,兼证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P <0 . 0 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以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临床四诊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具有倦怠乏力、腰酸膝软、气短懒言、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面色少华、口淡不渴等脾肾亏虚,湿浊瘀阻的证候特点。病位要素以肾、脾多见。病性要素以气虚最常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湿热、湿浊多见,聚类分析将证型分布聚为6类:脾肾气虚、脾肾两虚,湿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湿浊、湿热与症状信息关联密切,存在162条关联规则,占所有规则的51.7%。结论 "久病多虚,赣南多湿"是影响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证型规范化提供了初步依据,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指导肾癌患者术后的预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制定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评估量表统计数据,根据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判断中医证型,统计分析145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临床症状及发病病因之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56例(38.6%)、肝肾阴虚23例(15.9%)、脾肾阳虚19例(13.1%)、湿热下注14例(9.7%)、脾肾阴虚14例(9.7%)为主。临床症状主要为双腿沉重127例(87.58%),腰酸腰困132例(91.03%),情志不佳119例(82.06%),腰痛49例(33.79%),头晕40例(27.58%)。其中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双腿沉重发生率与肝肾阴虚证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患者饮酒情况与脾肾阴虚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郁肾虚患者吸烟情况与脾肾阴虚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热下注、脾肾阳虚患者病程分布与肝肾阴虚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细胞癌患者术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下注为常见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双腿沉重、腰酸腰困腰痛、情志不佳等。饮酒,吸烟为肾癌患者常见的发病病因。肝肾阴虚型患者与湿热下注,脾肾阳虚型患者对比,前者病程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近30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蛋白尿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CGN蛋白尿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期对中医药诊断治疗CGN蛋白尿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医药治疗CGN蛋白尿的相关文献,对其病性、病位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CGN蛋白尿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肺、肝;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瘀血、阴虚、湿热、湿、精泄(亏)、热邪、风邪、水邪、气郁、风热、风寒、血虚、痰热;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常见证素组合11个,其中气阴两虚、肾阴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频次占前四位。结论:CGN蛋白尿以肾、脾亏虚(气虚、阳虚)为本,以瘀血、湿热、湿浊、痰浊等为标。临床以气阴两虚、肾阴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等证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苏行  何立群 《辽宁中医杂志》2014,(4):616-618,I0001
目的: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肾病科2011年9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活检患者病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FSGS与MCG在15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年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龄段多见。IgAN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FSGS、MN、GML、MCG、MsPGN。中医证型中脾肾气虚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随治疗时间延长,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逐渐增多,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FSGS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IgA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M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MCG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较多;MsPGN患者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占多数;GML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后四者在疾病进展中也出现明显的血瘀与湿热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广西地区慢性肾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尿蛋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慢性肾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期、中医主证和标证型进行统计描述,检测患者的尿蛋白、肾功能(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并分析中医证型与这些实验检查指标的关系。结果 140例慢性肾炎患者本证中,中医证型分布和CKD分期有相关性(P0.001),Ⅰ期和Ⅱ期与脾肾气虚证相关;Ⅲ期与肝肾阴虚型相关,Ⅳ期与脾肾阳虚证相关。标证中,从Ⅰ期进展至Ⅳ期,外感证、湿浊证和瘀血证均逐渐增多,但湿热证则有减少的趋势。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相比较,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炎证型演变规律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证和湿浊是最主要的指标。尿蛋白、BUN、SCr水平与脾肾阳虚证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可能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PEM)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100例MHD合并PEM患者,按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PEM,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探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中医主证出现率以脾肾气虚证最高,阴阳两虚证最低。标实证中湿热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轻度PEM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瘀血证最多,随着PEM程度加重和尿素氮清除指数的降低,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瘀血证比例减少,肝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和风动证、湿浊证比例明显增加。结论:MHD合并PEM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肾气虚证兼湿热证、瘀血证为主,并与PEM程度及尿素氮清除指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活检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肾病科2017年9月—2018年5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穿刺活检患者病例180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膜性肾病(MN) 82人,所占比例最高;Ig A肾病(IgAN) 56人,所占比例次之;其它,狼疮性肾炎(LN) 15人,肾小球轻微病变(GML) 13人,轻度系膜增生(MsPGN) 5人,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3人,乙肝相关性肾病3人,高血压肾损害3人。各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IgA肾病为主,所有入组患者病理类型由高到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5.56%、31.11%、8.33%、7.22%、2.78%、1.67%、1.67%、1.67%。从临床资料看,中医证型中,慢性肾脏病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而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Ig A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狼疮性肾炎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肾小球轻微病变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局灶节段性硬化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乙肝相关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以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膜性肾病(MN)所占比例最高;IgA肾病次之,其次为GML、MsPGN、 FSGS等。脾肾气虚证为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次之,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5.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董润之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196-219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规范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统计各证型的构成比。结果:60例COPD合并肺纤维化中,肺脾气虚占26.67%,脾肾气虚占30%,肺肾气虚占25%,夹痰湿占36.66%,夹瘀占53.33%。夹痰湿在肺脾、肺肾、脾肾气虚3型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夹瘀在肺脾、肺肾、脾肾气虚3型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OPD合并肺纤维化证型以虚中夹实,多脏器共同发病为主。占90%,本虚证主要以肺脾肾气虚,且两脏或三脏同时发病最多。标实以痰瘀为主,且痰浊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及影响因素。方法设计围手术期常见证候学的调查表,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宫颈癌手术患者93例,分别采集术前2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7天的证候学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χ~2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得出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见中医证型及演变规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术前2天:湿毒蕴结证31.1%;湿热下注证占29.0%;脾虚湿困证占20.4%;阴虚挟湿证占9.7%;肾阳亏虚证占7.5%。(2)术后2天:气虚血瘀证占41.9%,湿瘀互结占22.6%,气阴两虚占19.4%,脾肾两虚占16.1%。术后第2天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为主,术后第7天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证为主。结论术前到术后中医证型变化总体趋势是由实走向虚证,由术前的湿、热、瘀等标实之证走向术后的脾肾两虚、气阴两虚。年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中医证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找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7年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涉及干燥综合征的证型和证素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5篇文献。相关证型56个,证素55个。按频次高低,干燥综合征相关证型分布规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燥证、脾胃阴虚证、血瘀证、肺肾阴虚证、燥邪犯肺证、阴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肺胃阴虚证、脾胃气虚证、肺阴虚证、血虚生燥证、风热犯肺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胃阴虚证、阳气虚证、阴虚热毒证等56个;相关证素分布规律依次为:阴虚、瘀血、肾阴虚、气虚、肝阴虚、内热、内燥、津液亏虚、胃阴虚、肺阴虚、脾气虚、湿热、血虚、脾阴虚、肝郁气滞、痰浊、阳虚、燥邪犯肺等55个。结论:干燥综合征主要以阴虚为关键病因,在此基础上兼见瘀血、气虚、内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因而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中医证候谱分布及其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探讨本病证候分布规律,为提高IgA肾病的辨证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6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肾小球滤过率。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主、次症定证候法确定证候类型,分析中医证候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及肾功能的关系。结果: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兼证以湿热候多见。气阴两虚证多见慢性肾炎型,脾肾阳虚证多呈大量蛋白尿型。肾小球滤过功能由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其证候呈现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当本虚证兼瘀血候时肾功能损害较重,兼湿热候时尿蛋白排泄量较多。结论:IgA肾病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其证候变化与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既病防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