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上肢外周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对10例正常上肢外周神经和有外周神经损伤的患者25例共37条上肢外周神经进行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正中神经损伤22例共34条,其中腕管综合征21例33条,刀割伤1例前臂正中神经部分损伤1条.尺神经卡压损伤2例2条,均为肘管内卡压;桡神经损伤1例1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诊断.结论高频超声可对上肢外周神经损伤性疾病进行诊断、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经临床和神经电生理拟诊为肘管综合征(CTS)的患者(40肘)为研究对象(患肢组),20名健康志愿者40只肘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肘部超声检查,并将患肢组检查结果与术前肌电图检查结果和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高频超声对尺神经卡压的检出率较高,对照组与患肢组尺神经厚度肿胀率和横截面积(CSA)肿胀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组尺神经的CSA与运动传导速度(MNCV)呈负相关(r=-0.933,P〈0.01)。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实时动态观察尺神经卡压征象并明确病因,对肘管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糖尿病四肢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比较两组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横截面长径(D1)、横截面宽径(D2)、横截面积(CSA)及下肢股神经和隐神经宽径、厚径、横截面积。结果观察组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各节段神经D1、D2、CS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股神经及隐神经宽径、厚径、横截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准确评估糖尿病四肢神经病变径线及横截面积等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对正常腕部神经干进行扫查,拟对超声评估周围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正常人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进行扫查,观察其走行、形态及内部回声表现,并进行纵横径及横断面积测量.结果(1)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神经及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断面;(2)超声能够对神经进行径线及横截面积的测量.正中神经前后径及桡神经前后径同性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前后径女性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前后径男性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后径异性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CSA、尺神经CSA、桡神经CSA同性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神经CSA、尺神经CSA、桡神经CSA异性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与体重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及身高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率超声能够诊断和评估上肢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腕管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38只手腕和40例无腕管综合征志愿者的80只手腕行动态超声检查,在腕管桡尺关节、豌豆骨及钩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及其扁平率(长径与短径之比)。结果: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在豌豆骨的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72-473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腕管综合征(C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患侧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CTS组,健侧腕部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内部结构、回声、有无局限性膨大,取横断面及纵断面测量所有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横断面积(CSA)、扁平率(FR)、肿胀率(SR)。结果:正中神经受压处变细,束状结构不清晰,腕横韧带近端即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局限性肿大,回声减低,42例CTS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比较,患侧正中神经CSA、FR、SR较健侧明显增大,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神经CSA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γ=-0.482)。结论:超声能动态观察正中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情况,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技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损伤段定位诊断的应用及微创手术切口的临床评价。方法选择27例肘管尺神经卡压患者手术前进行超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健侧手臂尺神经作为对照组。检测分析高频超声测得尺神经最大横断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肘上—肘下段,肘—腕段运动及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结果高频超声显示患侧尺神经卡压处明显局限性变细,神经纤维束状结构欠清晰,其卡压近端肿胀,神经增粗,回声减低,纤维束状结构模糊,此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明确标识尺神经卡压点17例,占63.0%;3例未见明显卡压点或卡压段,仅见肘管内尺神经全程肿胀;5例术后神经卡压瘢痕粘连,纵断面神经束状回声不清晰或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而无法标识定位。2例超声未检测出明显卡压病变。患者肘管内尺神经CSA与对照组肘管内尺神经CSA明显增大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肘管内尺神经神经传导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与对照组肘管内尺神经神经传导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动态观察尺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损伤情况并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有效提高定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CuTS)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选择40例(单侧)CuTS患者(健侧为对照组)用超声仪自带的软件测量肘部尺神经沟内尺神经卡压处和最粗处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周长,所有病例均行肘管切开前置术,术中直视下用手术线包绕尺神经卡压处和最粗处一圈后剪断,再用直尺进行测量,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分析,确定其尺神经最粗处的横截面积和周长的诊断阈值、敏感度与特异性。结果 CuTS组尺神经最粗处的横截面积和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测量和术中测量CuTS组卡压处和最粗处周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超声具有测量尺神经周长的准确性;CuTS组尺神经最粗处横截面积和周长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4.2mm2、14.8mm,其敏感度分别为92.5%、90%,特异性分别为97.5%、87.5%。结论 超声测量肘管内尺神经横截面积和周长用于诊断肘管综合征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其最粗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4.2mm2、14.8m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无症状型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腕管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49例SSc患者,对照组选取30例健康人,应用高频超声分别测量腕管豌豆骨水平处的正中神经截面积(median nerve area,MNA),正中神经横径(median nerve transversal diameter,MNT)以及正中神经前后径(median nerv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MNAP),计算正中神经扁平率(median nerve flattening ratio,MNFR)同时记录病程、类型(弥漫型或局限型)及皮肤受累阶段(水肿期,纤维化期,萎缩期)。结果 SSc患者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正中神经横径,正中神经扁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中神经前后径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扁平率与病程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结论高频超声在早期诊断无症状型SSc患者腕管综合征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董峥  聂宏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119-312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31例经临床确诊为尺神经卡压的患者,对其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其尺神经的超声表现,观察内容包括尺神经的走行、形态、内部回声、肿胀程度、卡压部位、与外周组织关系等。结果 尺神经卡压患者在高频超声下可见尺神经总体增粗,粗细不均匀,内部回声减低,纤维结构欠清晰,卡压处可见明显压迹。结论 尺神经卡压可以在高频超声下发现并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促进腕管综合征减压术后正中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腕管综合征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RP注射组各20例。对照组行腕管切开减压正中神经松解术;PRP注射组行腕管切开减压正中神经松解+PRP注射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感觉、肌力及肌电图指标恢复情况。 结果 共有31例患者得到随访,对照组有4例患者失访,PRP注射组有5例患者失访,均随访12个月以上。2组术后1、3、6和12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肌力分级、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e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在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RP 能促进腕管综合征减压术后正中神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探讨对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影响。 方法 雄性普通级健康的prague-Dawley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各40只,治疗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后对患肢进行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对80只兔受损腓总神经组织中的NGF和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插入电位延长、纤颤电位指标异常只数明显少于治疗前,运动单位电位指标异常只数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插入电位延长、纤颤电位指标异常只数明显少于模型组,运动单位电位指标异常只数明显多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兔受损腓神经组织中NGF和bFGF的灰度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内源性NGF和bFGF能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对再生神经组织结构有重建作用,在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总结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的临床经验,并与传统长切口法获取静脉移植血管术后下肢并发症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行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201例。使用传统长切口法获取静脉移植血管59例列为对照组,使用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142例列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疼痛或麻木、水肿或渗液、痂下愈合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或裂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术后下肢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长切口法高。应进一步探讨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术后下肢并发症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洛铂方案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中的价值及意义。 方法选择 TACE 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53)给予雷替曲塞联合洛铂灌注化疗,对照组(n=50)给予替加氟联合洛铂行 TACE 治疗,术后4周以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0日。 结果随访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4.8 个月和 11.2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3.7个月及21.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有效率分别为47.1%、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7%、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雷替曲塞联合洛铂灌注化疗方案在肝癌TACE治疗中可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HTH〗目的〖HTSS〗〖KG*2〗探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与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骨密度检测的诊断价值。 〖HTH〗方法〖HTSS〗〖KG*2〗将行健康体检的260例绝经期女性且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XA监测(B组)、QUS检测(A组),以DX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2组检测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的差异,分析QUS检测在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HTH〗结果〖HTSS〗〖KG*2〗B组检出骨质疏松症52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骨质疏松症48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A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99.42%,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96.10%。 〖HTH〗结论〖HTSS〗〖KG*2〗QUS用于诊断绝经期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高,且无辐射,故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益生菌制剂对严重烧伤者血常规、血浆蛋白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制剂在减轻烧伤炎症反应中的疗效和价值。 方法将88例烧伤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55例。干预组给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口服14 d,2组烧伤常规治疗一致。记录2组应用前与应用14 d后的血常规和血浆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应用益生菌制剂14 d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用药前,2组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高于用药前,对照组单核细胞计数和干预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用药前,干预组单核细胞计数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干预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干预组白蛋白低于用药前,总蛋白高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干预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应用益生菌制剂能减轻烧伤后的炎症反应和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摘要] 〖HTH〗目的〖HTSS〗探讨改良Kawase入路手术切除治疗岩斜区脑膜瘤(petroclival meningiomas,PCMs)的临床价值。 〖HTH〗方法〖HTSS〗回顾性分析102例PCM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A组)50例和改良Kawase入路组(B组)52例,患者均给予PCMs常规基础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治疗,B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采用改良Kawase入路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HTH〗结果〖HTSS〗2组肿瘤切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2组术后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 〖HTH〗结论〖HTSS〗改良Kawase入路手术切除治疗PCM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作为临床治疗PCMs患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对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62例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智齿牙根尖与下颌管连结),按照拔除方式不同分为截冠留根组与传统拔牙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出血率、术后疼痛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观察2组术后18个月感染发生率,观察截冠留根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断根移位情况。 结果2组术后1周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冠留根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截冠留根组术后疼痛时间短于传统拔牙组(P<0.01);截冠留根组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组术后18个月之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断根移位(0.51±0.06) mm,术后6个月移位(1.14±0.13) mm,术后12个月移位(1.48±0.17) mm,术后18个月移位(1.50±0.18)mm,趋于稳定,21例经二次手术拔除断根。 结论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可减轻对下牙槽神经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获得其满意,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