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方法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及半定量检测EPO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脑组织在第3天时EPO表达逐渐增高,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时达高峰,第7天时下降到最低点,明显低于非梗死侧,14d时EPO再次增高,但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1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有相对高的表达,2d和3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与非梗死侧相比无明显增高,第5天达高峰,7d时开始下降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梗死侧EPO表达的比较只有在第7天时再通组明显高于无再通组。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时会刺激一些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且此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也与再通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方法 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及半定量检测EPO的变化.结果 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脑组织在第3天时EPO表达逐渐增高.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时达高峰,第7天时下降到最低点,明显低于非梗死侧,14 d时EPO再次增高,但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1 d再通后24 h梗死侧EPO有相对高的表达,2 d和3 d再通后24 h梗死侧EPO与非梗死侧相比无明显增高,第5天达高峰,7 d时开始下降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梗死侧EPO表达的比较只有在第7天时再通组明显高于无再通组.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时会刺激一些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且此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也与再通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袁昌杰  唐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188-189
目的对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以期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脑梗死者和58例健康体检者,同时对不同人群颈总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以及统计126例脑梗死者斑块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原因等,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颈总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分别与健康体检者相比,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上述指标相比,P〈0.05;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斑块发生率占51.11%(软斑占2.22%),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为83.33%(软斑占41.67%);脑梗死复发原因依次为颈动脉狭窄、软斑、硬斑。结论加强对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对准确把握病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形成术(CA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行CAS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检测Lp-PLA2、MMP-9水平。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再狭窄发生情况,并分析Lp-PLA2、MMP-9预测患者CAS后再狭窄的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发生再狭窄20例(18.18%);合并糖尿病、术前Lp-PLA2及MMP-9水平高是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 Lp-PLA2、MMP-9及联合检测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0.782及0.851。结论:Lp-PLA2、MMP-9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合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或无狭窄组89例、中度狭窄组37例、重度狭窄组39例,探讨狭窄程度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结果重度狭窄组神经功能恶化占33.3%,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13.5%与轻度或无狭窄组3.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生活严重受限占64.1%,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43.2%与轻度或无狭窄组27.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特别是重度狭窄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导致不良转归风险加大,对预后有严重影响,因此需采取积极治疗以对短期预后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主要探讨再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治的再发脑梗死患者144例,根据OCSP分型分为四组,分别是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同时选取在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患者为健康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观察检测表明,Ⅰ组狭窄率93%,其中重度狭窄率74%;Ⅱ组狭窄率84%,其中重度狭窄率66%;Ⅲ组狭窄率82%,其中重度狭窄率60%;Ⅳ组狭窄率70%,其中重度狭窄率28%。同时健康组狭窄率10%,其中重度狭窄率0。上述Ⅰ~Ⅳ组再发脑梗死患者的狭窄率都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与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存在正相关性,颈动脉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名健康体检者抽血检测血清LP(a)水平并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硬化斑回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LP(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完成治疗的9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入院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颈动脉狭窄发生状况并分组(颈动脉狭窄组和无颈动脉狭窄组);治疗前均行血清UCH-L1、GFAP检测,查阅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并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UCH-L1、GFAP水平,重点分析血清UCH-L1、GFAP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狭窄组血清UCH-L1、GFAP水平分别为(0.45±0.09)μg/L、(2.57±0.60)ng/L,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的(0.33±0.05)μg/L、(1.77±0.58)ng/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UCH-L1水平(B=3.624,OR=19.173,95%CI=6.019~58.473)、血清GFA水平(B=2.542,OR=12.710,95%CI=4.118~39.221)高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OR&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分析与总结,以期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选取6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且均给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同时对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6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顺利、成功率达100%且经有效护理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细致、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能够极大降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风险系数、也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洁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824-182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护理实践进行总结。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并发症少。结论:及时、合理、有效的护理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07~2021-12收治的老年脑梗死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6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阿斯匹林治疗对照组(n=31)与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n=3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以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总有效率更高,血脂水平更低,IMT、斑块面积更小(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阿斯匹林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64例,非糖尿病患者92例,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①糖尿病组的血管狭窄发生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均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两组患者不同血管部位血管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糖尿病脑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两组患者均以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较常见,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6.
17.
杜晓辉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9):120-122
目的 研究血清脂蛋白a[Lp(a)]、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7月收治的91例CHD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发生CAS,同时两组均进行血清检测,记录血清Lp(a)、NEFA水平,并分析血清Lp(a)、NEFA水平和CHD患者CA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91例CHD患者中,发生CAS患者62例,占比68.13%,未发生CAS患者29例,占比31.87%;发生组血清Lp(a)、NEFA水平较未发生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血清Lp(a)、NEFA水平高可能是CHD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得到血清Lp(a)、NEFA预测CHD患者发生C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846、0.886,其中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血清Lp(a)、NE-FA 水平与CHD患者CAS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定期检测患者的血清Lp(a)、NEFA水平,针对水平异常升高者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经CT或者是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48例,对其分别展开CTA、颈部血管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的动脉狭窄检出率以及斑块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并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将统计发现,DSA、CTA、以及CTA与彩超联合对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均较彩超高,且(P<0.05)。结论采用CTA与彩超联合对动脉狭窄进行检测具有准确、无创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5%,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l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例。随访3个月~1年,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