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预防 1.严密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活动及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情况.必要时进行腓肠肌扪诊试验.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limbs,DVT)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致残率高且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与肺动脉栓塞关系密切,故将两者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防止肺动脉栓塞、恢复静脉血流、预防血栓复发是急性DVT三大治疗目的。近年来,经导管溶栓术、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术以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等介入技术的进展极大地提高了DVT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对本科15例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并早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用药观察,做好心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1993年12月-2002年12月间诊治的DVT患者238例,256条肢体资料。228条下肢行深静脉顺行造影,53条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急性期患者行取栓与溶栓治疗。对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患者行相应的转流术。结果 急性期DVT42条下肢(16.4%);后遗症期214条(83.6%)。急性期与部分可手术的后遗症期患者治疗效果好,大部分后遗症期患者疗效差。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后遗症期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5.
血栓栓塞常见于下肢深静脉,其预后可以是血栓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也可以是因血栓引起肺栓塞而死亡。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包括因静脉压力过高所导致的下肢疼痛、肿胀、色素沉着、皮炎、溃疡、静脉性坏疽和脂性硬皮病。目前尚无1项理想检查能提供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异性诊断,通常需做几种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预后严重的疾病,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合并肺栓塞者还可危及生命.可见医疗诊断的重要性,但常言说: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合理的施护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所用药物的认知度,提高自我保健、预防意识,从而支持治疗和护理的实施.而达到缩短疗程,减轻痛苦,早日康复的目的.我科自成立以来,治疗了多名该病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筋膜静脉内血栓形成,多由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管壁损伤等因素所致,常见于外科术后或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病人.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发绀等,.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国外资料显示,40岁以前年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45岁以后迅速增加,到80岁可达千分之6.我科采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接触性溶栓及浅静脉局部加压溶栓的方法,配合积极的全程护理,成功治疗98例DVT 病人并防止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骨科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危险性大,目前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且疗效比较肯定,但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0.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8月 ,我们采用下肢深静脉注射扩容及溶栓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6例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 92例 ,男 5 2例 ,女 40例。年龄 46~ 6 2岁。病程 4~ 2 0天。左下肢 48例 ,右下肢 44例 ;全部病历均有患肢明显肿胀、疼痛 ;大腿较健侧粗 5~ 10cm ,小腿较健侧粗 4~ 7cm ,下床活动后加重。38例有长期卧床及手术史 ,16例有心脑血管病史 ,8例有大隐静脉曲张并静脉炎 ,6例有患肢外伤史 ,4例有大隐静脉剥脱及深静脉瓣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5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对他们进行分级评估,然后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处理,评价预防效果。结果:根据高危因素将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个等级,采取对应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后,除了极高危等级中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其余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根据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采取对症预防处理,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逐年增多,已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DVT可能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zation,PE),重者可以致命,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2003年5月~2006年4月,我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7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对104例共112条下肢施行深静脉造影检查,其中36条肢体还进一步作逆形造影检查。同时介绍了血管造影的具体检查方法以及对下肢静脉病的再认识及分类,赞同Kistner提出的一个完全不同于血栓形成后遗症的新的病变范畴,即“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认为这对下肢静脉病的认识和处理有总体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所致^[1],如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和破坏均可引起血管栓塞。 1 临床资料 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我科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其中双侧1例,左侧12例,右侧4例。年龄23~65岁,平均44岁。其中有5例妊娠,4例为大手术,6例为肥胖和血液黏度高,2例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静脉血液成分异常在血管内聚集、凝固,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及心慌、胸闷等肺栓塞症状。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的表象,一旦确诊,急需处理。治疗原则是积极抗凝、彩超进一步明确血栓的范围及新鲜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1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针对发病因素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随访1~6个月,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对已形成静脉血栓者,应抬高患肢,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导管护理,并采取措施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张玲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214-214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2月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经彩超证实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均为内科保守治疗,共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51.5岁。长期卧床者37例,手术后9例,外伤5例,其他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