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在人体胃肠道处生存的复杂、动态的微生物群体,能够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调节、共同进化,对宿主体内平衡和健康起重要作用。在宿主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是免疫稳态维持和宿主防御的关键参与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影响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参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宿主Treg、Th17、Th1、Th2等T淋巴细胞分化和稳态的影响以及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维持微生态平衡,保护人体的健康。人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造成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调节脂质代谢、改变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表达的深刻改变有关。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观遗传修饰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甲基化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系统代谢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大量代谢物,促进宿主生理机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激素和肠脑轴的分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还可通过提供甲基供体等,诱导DNA甲基化;与肠道菌群和其他相关代谢通路有关的DNA甲基化与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阐述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有效干预手段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88-192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生长代谢底物,且优化了菌群代谢,肠道菌群通过酵解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多种信号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宿主生理病理改变。本文将对近段时间关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有效利用膳食纤维,优化肠道菌群代谢,防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益生菌对维持宿主肠道菌群平衡起重要作用,在肥胖及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得到应用。本文围绕益生菌对糖尿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益生菌的功效研究及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肠道和中枢神经之间存在双向通信系统即"肠-脑轴",沿着"肠-脑轴"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肠道菌群至少可通过迷走神经、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途径参与脑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进程,但如何动态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代谢功能,进而维持正常脑神经功能甚至防治脑神经退行性疾病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医药能促进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维持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这为动态调节肠道菌群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手段。本文就肠道菌群影响脑神经功能途径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影响脑神经功能机制,拓展对脑活动调控机制的认识,探索中医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机制及途径,为防治脑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的重要作用,不仅在维持免疫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同样也影响宿主对众多免疫调节性疾病的易感性。本文讨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免疫轴”在1型糖尿病(type 1 mellitus diabetes, T1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T1D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祖华  冯翠娟  张馨  葛俊李  焦娉祖  李钦 《甘肃医药》2022,41(4):296-299+314
小分子非编码核糖核酸(microRNA)作为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通过对靶mRNA的翻译、降解与抑制调控哺乳动物大部分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广泛参与机体内各种生物学过程。肠道作为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与整体健康密不可分。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与肠道免疫系统共同维持肠道稳态,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和感染,其中microRNA在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调节炎症状态及参与肠道炎症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croRNA对肠道稳态及炎性状态的影响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肠道菌与肿瘤的病理进程、肠道菌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中药调控肠道菌等方面综述肠道菌与肿瘤及抗肿瘤药物的关系。正常肠道菌群由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组成,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对宿主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介导多种肿瘤的病理进程,如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对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肠道菌与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肿瘤化疗药物可改变体内肠道菌群平衡;肠道菌可通过免疫调节、代谢、酶降解、降低多样性等途径调控化疗药物的疗效或毒性;肠道菌亦有助于增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多种中药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抗肿瘤中药及复方的应用能有效抑制肿瘤复发、转移,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进化,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直接或通过代谢产物间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其他脏器间的相互关联,提出了“肠-脑轴”、“肠-肺轴”等学说,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得到广泛验证。长航人员容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也经常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现阶段需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长航人员肠道菌群紊乱与健康状态的关系,探索合理的干预措施。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提高长航人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短链脂肪酸(SCFAs)是一类含有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主要由肠道内特定菌群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SCFAs可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能量平衡、维持肠道屏障、减轻炎性反应,并通过上述多途径参与2型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总结了SCFAs调控代谢的机制及其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一种最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病,属于身体各系统出现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脑肾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有难以控制的恶性高血压发生,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及治疗仍然是全球性的一个热点难题。肠道菌群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包括影响宿主的代谢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调节生理功能、抑制致病菌等等。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发育不良、菌群的失调与很多疾病存在关联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关联性。本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进行总结,探讨肠道菌群高血压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慧  孙涛 《医学综述》2014,(3):468-471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生物拮抗、免疫、抗肿瘤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并维持机体健康。一旦受到宿主及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平衡状态被打破,则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和加重各种疾病。该文就肠道菌群失调的类型、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相关疾病及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郑鹏  嵇武 《医学综述》2014,(24):4479-4481
人体消化道存在大量细菌,肠道菌群调节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其功能状态的改变与人体多种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转归密不可分,在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简介肠道菌群的构成以及生理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卢小丽 《医学综述》2011,17(13):1942-1944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导致病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均有局限性,而且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新近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参与心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且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心肌细胞异常增生参与心室重构进程和心肌肥厚,最终导致心力衰竭。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具有负性调节基因表达的生物学功能。从基因水平(miRNAs)治疗心力衰竭,即抑制miRNAs的靶基因和改变miRNAs表达等方法是一重大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MicroRNA是一类调控性的小片段RNA,通过降解靶基因mRNA或者转录后抑制靶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目前已证实microRNA参与调节生长发育、细胞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并与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就microRNA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