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腹膜透析已逐渐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腹膜纤维化所致的超滤衰竭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其激活可引起强效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β、IL-18的成熟和释放,在急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及多种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与腹膜透析过程中的急慢性腹膜炎、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阐明NLRP3炎症小体与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的调控机制,可为腹膜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腹膜纤维化是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腹膜透析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腹膜血管新生及血管病变,在腹膜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腹膜透析过程中多种因素能促进腹膜局部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参与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原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其在多种临床感染性疾病中均显示出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鉴于传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检测手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外学者开始倾向于将降钙素原纳入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诊断指标,研究表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升高。因此,降钙素原可以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检测指标,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易斌  刘伏友 《医学综述》2008,14(23):3592-3595
腹膜纤维化已逐渐成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促纤维化刺激的共同下游介质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可能是较理想的抗腹膜纤维化的靶目标。本文就非生理性腹透液致腹膜纤维化的机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腹膜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调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长期腹膜透析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持续的微炎症状态与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密切相关。25-羟维生素D[25(OH)D]不仅对调节人体钙磷代谢起重要作用,还对免疫、炎症系统有调节作用。而低水平的25(OH)D可增加感染的风险,并加重不良结局。因此,监测体内炎性因子及25(OH)D水平可以预测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存活率。未来应进一步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危险因素,以使腹膜透析患者从中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居家腹膜透析后,如能尽早实施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腹膜透析造成的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和致病菌及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症,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主要由革兰阳性茵引起,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应尽量减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几率。对已经发生的腹膜炎,结合临床和药敏结果科学地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是肾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腹膜透析的技术不断改进,但仍有一半以上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在5年内退出治疗。主要原因是腹膜纤维化。在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既有损害性细胞因子的参与,保护性细胞因子的对抗。本文就细胞因子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膜纤维化是维持性腹膜透析(腹透)病人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导致腹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腹透病人长期存活和预后的重要因素。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也是多种器官和组织纤维化的关键因子。我们针对TGF-β及其信号蛋白Smads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调控因素进行了下述几方面的研究:① TGF-β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②上调表达smad7在腹膜纤维化防治中的作用; ③TGF-β/Smad在急性腹膜炎中的作用及机制;④调节TGF-β作用的信号通路及机制。我们系列研究的结果表明,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腹膜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调表达抑制性信号蛋白Samd7对于腹透相关腹膜纤维化的防治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修亦斌  郭汉城 《医学综述》2009,15(17):2587-2590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非生理性透析液常损伤腹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腹膜纤维化。多种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参与了腹膜纤维化发生、发展和维持,而转化生长因子β1是腹膜纤维化的中心介质,在其下游介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协同下,通过诱导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促进细胞外基质生成及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导致腹膜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腹膜透析(PD)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的替代疗法之一。虽然近年来相关技术不断改进,但PD患者仍存在较高的病死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炎症、贫血、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等是导致PD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及早有效地控制诱发因素,可有利于降低PD患者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文章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就引起PD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单个中心6年腹膜透析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6年间在我中心进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236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流行病学、腹膜透析(PD)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特点,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 同顾性收集患者的性别、PD起始时间、年龄、住址、医疗费用支付类别、原发病、植管方式、透析管类型、并发症、退出PD时间等资料.计算漂管率、腹膜炎发生率、掉队率(DOR)、PD治疗时间(TOT)和生存率等指标,并与其它PD中心比较.结果 新增PD患者数呈逐年上涨趋势;新增患者年龄47±16岁,60岁以下77.96%;自费病人67.37%,自费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慢性肾炎(54.66%)是导致ESRD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12.29%)位居第二,与亚太地区多数中心相似,但梗阻性肾病(11.02%)、慢性肾炎比率偏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0.17%)比率偏低;导管移位发生率(8.05%)和腹膜炎感染率(1:44.22病人月)均较低;患者1年、2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65%、51.59%和 29.81%,低于其它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高于国内平均水平;DOR呈逐年下降趋势,TOT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二者分别为11.56%和 23.61月.结论 以上特点与我中心遵循"PD优先"原则、患者主要来源地区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高、部分患者在植管时预先采用了大网膜部分切除术、重视病人宣教与随访、以及医疗保险覆盖面和资助力度逐年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在国内率先研究和报告腹膜透析疗法,目前在全国仍处于领先地位,本研究在国内的创新点如下:①1962年在国内率先试作腹膜透析疗法,首先报告其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良好疗效;②1979年,首创和报告有中国特色的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疗法(CAPD),已推广至全国普遍应用;③在国内率先提出和报告预防性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新概念,并创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死亡率降低了40%,并被1983年全国急救会议接受为全国诊断和治疗标准;④在国内首先使用和报告Tenckhoff管,B型接头,以及改良透析液配方,并进行一系列具体操作上的革新,为我国慢性腹膜透析奠下基石;⑤在国内率先报告应用腹透辅助治疗可逆性尿毒症,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⑥在国内首先报告和提出CAPD病人的合理食谱;①首先报告和提出腹膜透析中的腹膜炎及其防治方案,在国际上首创用暂封透析管治疗顽固性腹膜炎、腹膜透析中真菌性腹膜炎、以及腹透中的胸积液问题;⑧在国内首先报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透并发症的疗效;⑨曾主编及参加编写有关腹膜透析疗法的5本专著。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Long-term peritoneal dialysis (PD) requires that the peritoneal membrane remain effective for dialysis. Research directed toward human peritonea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is limited.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human peritoneal membrane during PD and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its functional deterioration.Methods A total of 32 peritoneal biopsies were performed in normal subjects (n = 10), uremic nondialysis patients (n = 12) at the time of catheter insertion, and PD patients (n = 10) at the time of catheter removal or reinsertion or at the time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Peritoneal morphology was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Results The peritoneal membrane in normal subjects consisted of a monolayer of mesothelial cells on a basement membrane and a layer of connective tissue containing cells, blood vessels, and lymphatic vessels. MesotheUal cells were polygonal, often elongated, and had numerous microvUli on their luminal surface. There were lots of oval or roundish pinocytotic vesicles in the cytoplasm of themesothelial cells. The peritoneal morphology of uremic nondialysis patient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normal subjects. However, significant abnormalities of the peritoneal membrane were observed in PD patients, and the changes were found to be progressive. Microvilli were the first site of damage which involved microvilli shortening, a gradual reduction in their number, and, eventually, the total disappearance of microvilli. Mesothelial cells then detached from the basement membrane,disappearing completely in some cases. In the end, the peritoneal membrane consisted only of submeso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without any cells.Conclusions PD can modify peritonea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 is progressive and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peritoneal failure. Peritoneal biopsies can provide lots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PD.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toneal structure and its function proved ve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pathology of the peritoneum during PD.  相似文献   

15.
16年腹膜透析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6年以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在国内率先成功构建了腹膜透析及腹膜纤维化动物模型,分离、鉴定了腹膜间皮细胞;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研究了腹膜透析液的生物相容性、腹膜间皮细胞透析损伤的分子机制与防治措施,观察了促纤维化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在腹膜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阐明了它们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首次在腹膜透析研究领域中利用纳米载体介导TGF-β1-shRNA与pCTGF-shRNA质粒在腹膜细胞与组织中的表达。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了腹膜透析置管定位新方法、腹膜透析溶质转运特点及其机制、腹膜透析治疗模式及其他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33例腹膜透析患者的退出和住院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退出和住院的原因。方法对33例腹透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其退出状况和原因,以及住院状况和原因,同时测定其营养状况和心血管系统状况等指标。结果33例患者中,至调查终点维持腹透治疗者18例,退出者15例。退出腹透的首位和次位原因分别为心力衰竭(33.3%)和肺部感染(28.6%)。只有1例患者因腹腔感染退出腹透(4.8%)。住院的首位和次位原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38.7%)和肺部感染(25.8%),腹透相关性感染为第3位住院原因(16.1%)。营养不良与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疾病互为因果,影响腹透患者的预后。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腹透患者退出和住院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一起导致腹透患者预后不良。腹透相关性感染不再是腹透患者退出和住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长期使用以葡萄糖作为渗透剂的乳酸盐透析液,最终可导致腹膜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变化。因而,新型透析液的研发成为近年来腹膜透析的研究热点,葡聚糖透析液是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相对于传统透析液,葡聚糖透析液具有许多优点,诸如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通过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减少代谢并发症,在增加超滤的同时改善患者液体状况,对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有保护作用等。然而,由于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会产生血糖值的假性偏高而引起不良后果。文章就葡聚糖透析液的特点及其在腹膜透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腹膜透析治疗老年人肾功能衰竭21例,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2例治愈,1例死亡,慢性肾功能衰竭18例,透析2周后尿毒症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较常见的合并症为肺内感染、体位性低血压及腹膜炎。另外对腹膜透析治疗老年人肾功能衰竭的特殊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