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眼睑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93~2005年间为121例眼睑缺损患者行修复术。笔者根据缺损大小、深度分别采用直接对位缝合术、邻近组织瓣推移或转移术、自体或异体组织移植术。结果本组121例术后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外观基本满意。结论眼睑缺损修复若正确选择术式就能达到美容目的,并更好地恢复眼睑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眼睑的全层缺失,称为眼睑缺损。小如切迹状,大至包括全部眼睑。临床工作中为利于诊断和手术治疗,大致分类如下:(1)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缺损可发生在上下睑,单侧或双侧,常伴有眦角、泪道、眉等畸形或额骨和上颌骨缺损,视力正常或有障碍,后天性缺损多由于外伤或肿瘤切除引起。外伤所致眼睑缺损的程度不同而情况复杂,严重者往往伴有眼球、泪道系统、眶骨及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在处理和修复过程中更加困难。(2)按缺损部位分类:分为上睑缺损、下睑缺损、睑缘缺损、内外眦部眼睑缺损。最常见的原因为外伤、肿瘤切除。(3)按缺损的深度分类:分为浅层缺损、深层缺损和全层缺损3种。(4)按眼睑缺损的范围、程度分类: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缺损3类。缺损的横径小于或等于睑缘全长1/4,可视为轻度缺损,此类缺损大都可全层直接缝合修复。缺损横径大于1/4睑缘长度,而小于或近于1/2长度者,称为中度缺损。此类缺损多可以利用缺损周围组织形成旋转推进皮瓣结合睑板、结膜瓣移植等方法进行修复。凡缺损长度睑缘全长1/2或上下睑大部或全部缺损者,称重度眼睑缺损。重度眼睑全层缺损的修复困难较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方能达到目的,也是眼睑缺损修复研究课目。  相似文献   

4.
5.
眼睑畸形及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硬腭黏膜移植修复眼睑后层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腭黏膜移植修复眼睑后层(睑板结膜)缺损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自体硬腭黏膜移植修复的眼睑后层缺损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7例患者中,男性10例(10眼),女性7例(7眼),年龄21~79岁;眼睑肿瘤切除术后一期修复10例,化学伤后眼睑内翻倒睫2例,外伤后眼睑缺损3例,结膜囊成形术佩戴义眼片后眼睑退缩2例;上睑缺损9例,下睑缺损8例。术后随访检查指标包括眼睑的形态、角膜刺激症状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等。结果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眼睑形态良好;接受下睑缺损修复者术后无明显不适;接受上睑缺损修复的部分患者术后早期可有眼部充血、异物感等不适症状,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上皮脱落,经局部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硬腭黏膜具有完整的黏膜上皮组织及与睑板相似的坚韧度,可有效修复眼睑后层的缺损,且对下睑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崔国义  王莉 《中原医刊》1997,24(2):32-33
上睑缺损修复术式探讨崔国义,王莉,王超峰周口地区眼科医院,河南省职工医学院上睑肿瘤切除、外伤或先天发育畸形等造成的上脸全层缺损,是限部整形的难点。1988年以来,我们根据缺损的部位和范围分别应用下脸板结膜瓣法、Jrdan法和Cutler-Beard法...  相似文献   

8.
1988年1月-1992年10月共收治眼睑疾患病员86例,采用综合手术方法治疗,既恢复了功能又改善了外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冷冻保存异体睑板修复眼睑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安全可靠的新型材料作睑板替代物,应用冷冻保存异体睑板修复眼睑缺损10例10只眼睑,经过3个月至2年的临床观察,无排异反应,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果提示异体睑板修复眼睑缺损具有取材方便,容易保存,符合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手术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异体巩膜移植与滑行皮瓣修复眼睑肿瘤术后缺损朱建琼,刘秀珍,潘郁芬关键词眼睑缺损,巩膜移植,异体眼睑肿瘤切除术后,常造成眼睑组织的全层缺损而引起暴露性角膜溃疡,需重建眼睑。本文报道10例采用异体巩膜移植与滑行皮瓣,共同修复肿瘤切除术后的眼睑缺损。1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评价下眼睑全层缺损创伤后采用自体硬腭黏膜或耳软骨替代眼睑后层,联合眼轮匝肌蒂颞 区皮瓣修复眼睑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11眼)下眼睑创伤后患者行自体硬腭黏膜或自体耳软骨联合眼轮匝肌 蒂颞区皮瓣修复下眼睑全层缺损。11例均为重度眼睑缺损,其中眼睑75%以上全层缺损6例,50%缺损5例。 结果:11 眼睑术后功能及外观基本恢复正常,闭合完全,无内外翻。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年4个月,眼睑功能及形态保 持稳定,再造睑板无感染、外露及挛缩。结论:自体硬腭黏膜或耳软骨联合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下眼睑重建术是一 种简便易行、取材方便、临床效果满意的眼睑再造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自体上眼睑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上眼睑部分较大缺损。方法 取患者自身健侧上眼睑全层游离皮瓣,对6例因上眼睑及睑板肿瘤手术切除后眼睑部分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6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双侧眼睑无畸形、眼睑运动正常,修复效果良好。结论 自体眼睑全层组织游离移植修复眼睑部分缺损,皮瓣色泽、质地和原缺损部分完全相同,皮瓣易成活,供区上睑外形及运动功能变化不大,病人满意,可用于眼睑缺损范围达1/2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评价3种邻位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35例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菱形皮瓣(15例)、双侧推进皮瓣(8例)和A-T皮瓣(12例)进行修复,并比较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无感染坏死,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年,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颈部转移和局部复发.2例患者术后出现抬头纹消失面瘫体征,菱形皮瓣中有2例患者术后眼部略有牵拉变形.菱形皮瓣在瘢痕平整度方面要明显优于双侧推进皮瓣和A-T皮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邻位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患者功能和外形恢复较好,是头面部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3种皮瓣各有优缺点,术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复合瓣结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修复较大面积睑黄瘤术后缺损的效果。 方法 选取较大面积睑黄瘤术后缺损患者92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切除缝合,观察组采用眼轮匝肌复合瓣结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修复。比较2组手术时间、肉芽生长时间、治愈时间,残留瘤体评分、凹陷瘢痕评分和色素异常评分,美容效果以及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肉芽生长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2组残留瘤体评分、凹陷瘢痕评分、色素异常评分及综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残留瘤体评分、凹陷瘢痕评分、色素异常评分及综合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2.00%和80.52%,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眼轮匝肌复合瓣结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修复较大面积睑黄瘤术后缺损患者,能够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美容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滑行皮瓣眼睑再造术的可行性. 方法:12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患者据眼睑缺损的大小分别施行不同的眼睑成形术. 结果:12例上下眼睑活动自如,眼睑闭合完全,无并发症. 结论:自体滑行皮瓣修补眼睑大面积缺损,简单、易行,眼睑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正常,弥补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给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睑肿物的临床、病理学分类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005年收治77例眼睑肿物患者年龄分布及病理分类:结合病例讨论肿物切除及整形术应注意的问题。结果:恶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良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色素痣和皮样囊肿。75例手术切除,2例肿瘤转移未行手术。结论:对眼睑肿物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钟雷  卢帆 《四川医学》2012,33(1):48-50
目的 选择理想的眉再造术式.方法 通过对12年中30例38侧外伤性眉缺损不同手术方法修复的回顾性分析,遴选理想手术方案.结果 颞浅动脉头皮岛状皮瓣修复眉缺损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头皮游离移植和头发种植等方法.结论 颞浅动脉头皮岛状皮瓣是修复眉缺损尤其是全眉缺损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窄蒂皮瓣移位在面部组织缺损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窄蒂皮瓣移位在面部组织缺损修复的价值。方法:采用带蒂邻近皮瓣,皮片移植,窄蒂侧颌颈皮瓣修复面部不同部位组织缺损,以其疗效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临床治疗132例,带蒂邻近皮瓣移植46例,中厚皮移植68例,窄蒂侧颌以瓣移植18例。皮片移植1例部分坏死,邻近皮瓣移植远端皮瓣坏死。窄蒂皮瓣移植全部成活。结论:皮瓣、皮片移植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对面部形态和功能的改善,应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是其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膜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微血管的重建。方法:实验用家兔为20只,2只用于正常桡骨血管观察,另18只制成骨缺损模型后植入自本骨膜碎牒主后第3,5,7d和第2,4,8,12周取材,观察微血管的重建。:结果骨缺损复过程中新生血管依次经过下列变化,形成血管芽→毛刷状血管→毛刷状血管→树枝状血管→无血管软骨组织→串珠状血管→海绵状血管→网状血管。结论:新生血管在骨膜碎片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