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33~76岁,平均61岁.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血Cr、BUN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白天可自控排尿17例,尿失禁3例.新膀胱容量230~500ml(平均330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16~50 cmH2O.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正>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近年来膀胱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在膀胱肿瘤中,绝大多数为恶性上皮细胞肿瘤,其中,又以移行细胞癌最多,占90%以上[1];首珍时70%~75%是表浅膀胱癌,表浅膀胱癌首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不仅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且不会造成肿瘤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同时,可以保留良好的膀胱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是患者乐于接受的手术,因此,总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CO2气膀胱镜技术和传统膀胱镜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膀胱肿瘤患者分为3组:A组22例,行CO2气膀胱镜检查;B组16例,行传统膀胱镜检查,C组32例,两者联合应用,比较3组操作成功率、活检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多发性膀胱肿瘤镜检与手术诊断病灶数目的符合率.结果 A、B、C组操作成功率相仿(100.0% vs.93.7%vs.100.0%) (P>0.05).C组病检符合率100.0%,明显高于A组的90.9%和B组的93.3%(P<0.05).C组多发性膀胱肿瘤镜检与手术诊断病灶数目符合率100.0%,亦明显高于A组的85.7%和B组的80.0% (P<0.05).结论 与传统膀胱镜技术相比,CO2气膀胱镜技术用于膀胱肿瘤的检查与诊断并无优势;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膀胱肿瘤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经尿道气化结合电切术治疗多发浅表性膀胱肿瘤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VBT)结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多发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VBT结合TURBT治疗多发浅表性膀胱肿瘤47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1min,未发生大出血及膀胱穿孔。平均随访36个月,术后复发15例,复发率31.9%。结论TVBT结合TURBT具有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可多次重复,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马思跃  董泽泉 《云南医药》1993,14(3):155-156
患者高某某,男,68岁。间歇发作无痛性肉眼全血尿半年,发现左侧腹部包块10天入院。体检:Bp17.4/9.3kPa,P88次/分,一般情况良好,营养中等,无浮肿,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左侧腹部触及一包块达脐下2cm,有囊性感,光滑,轻压痛,稍活动,腰部双合诊触及包块有对冲感,肝脾未扪及,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肛门指检前列腺不肿大,直肠内无包块。全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总肾功及肝功能正常,尿脱落细胞检查未见肿瘤细胞。B超示:左肾增大约20×15(cm),呈重度积水声像,膀胱左侧壁有约4×4(cm)大小之实质性包块,不随体位移动。排泄性肾盂输尿管造影(延迟120分钟摄片):左肾输尿管不显影,右肾输尿管正常,膀胱左侧壁有约4.5×4(cm)大小之  相似文献   

6.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而尤以上皮肿瘤占极大多数,而且现在呈上升趋势[1 ] 。我们收集了4 6 4例膀胱移行细胞肿瘤的病例,全部经过复读后,进行统计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4 6 4例标本取自本院及他院。选择1988—2 0 0 2年14 a中病人。其中移行上皮乳头状瘤7例,内翻性乳头肿瘤3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移行细胞癌4 5 3例。见表1。1.2 方法:每份标本均用10 %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苏木素-伊红(HE)染色。移行细胞癌均做了免疫组织化学Cer B- 2染色。表1 移行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资料病种总例数性别 男 女平均年龄岁肿瘤…  相似文献   

7.
本院1985~1986年间,应用自制可缩性膀胱再生水囊支架,行膀胱再生术治疗多发性膀胱肿瘤3例,经临床观察2a(年)效果尚好。报告如下。 1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下,行探查膀胱后,游离预定切除的膀胱壁,胱膀大部切除或全切。保留之膀胱壁不与周围组织分离,切除范围尽量彻底,至少距肿瘤基底部2cm以上。保留的膀胱壁边缘以4—0肠线缝扎止血,输尿管断端翻转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物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卡介苗(BCG)以及THP与BCG交替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 163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后,随机分为3组:THP组,BCG组以及THP+BCG组,分别用THP,BCG以及THP与BCG交替3种方法行膀胱灌注,比较3组肿瘤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HP组的肿瘤复发率为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BCG组的肿瘤复发率为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THP+BCG组的肿瘤复发率为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结论 THP+BCG组的效果优于THP组和BCG组,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查改良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手术和改良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3~18个月,均获得良好的疗效。贮尿囊容量为300~600ml,贮尿囊内压为0.98~2.56kPa。血清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结论:本术式可获得大容量、低内压的贮尿囊,具有可控效果好,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膀胱全切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治疗膀胱癌15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尿动力学检查:贮尿囊平均容量320ml,平均囊内压2.96kPa,剩余尿量为21ml,最大尿流率19.3ml/s。贮尿囊造影无双侧输尿管反流,IVU显示无输尿管狭窄,B超示2例肾积水。血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  相似文献   

11.
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胜利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100-1101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6.3h,术中平均出血量950ml,18例患者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2.
膀胱肿瘤或膀胱憩室在诊断方面并不困难.但膀胱憩室内肿瘤比较少见并且诊断也有一定的困难。2005年11月我院收治了该病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杨才胜 《云南医药》2010,(3):378-380
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初次就诊的患者中70%~80%为表浅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包括Tis,Ta及T1,不论肿瘤分化程度的高低,都未侵及膀胱肌层。  相似文献   

15.
超声显象膀胱镜对膀胱肿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刘炜山西省结核病防治所李醒民膀胱肿瘤是常见病之一。本文对52例63个肿瘤,B超、膀胱镜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价超声波对膀胱肿瘤诊断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本组52例,男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A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开始用THP(30mg/40ml)进行膀胱内定期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60分钟,每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连续10次,并随访17-92个月。结果:97侧患者均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9例出现轻微膀胱刺激症状。复发16倒,复发率16.49%。结论:膀胱灌注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长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膀胱癌的途径.方法 手术切除病灶后,直视下用直线加速器给予一次性剂量照射,术后分次小剂量外照射治疗,并作长期随访报告.结果 术中放疗后,膀胱肿瘤局部复发率低,本组仅有2例膀胱内小肿瘤复发,均予TURBT治疗后未再复发,余28例中,26例得到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手术-术中放疗-术后分次小剂量照射治疗膀胱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肖民辉  赵刚 《云南医药》1994,15(2):101-103
我科对19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行阿霉素膀胱灌注,其中6例于灌往后分别收集24小时内的小便,测定排除药物的总量,发现24小时排出总量占给药总量的43.78%,19例病人灌注后相互测定阿霉素血药浓度。结果2、24、48小时分别为30.57、35.01及42n.41ng/ml,临床观察未见阿霉素全身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44例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方法很多,既往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缺乏自主排尿能力,均需导尿,给患者生活带来了不便。我院1995年1月~2 0 0 2年12月采用去结肠带原位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治疗2 3例膀胱癌,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2 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34~70岁,平均5 9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证实膀胱颈部及后尿道无癌浸润,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Ⅱ级19例,Ⅲ级4例,T2 17例,T36例。1 2 手术方法1 2 1 术前准备:术前3天开始进全流食,口服甲硝唑0 2g ,每日4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4次。术前1天为清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