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药物是否安全和有效。综观整个药物研发流程,毒性是终止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方法、新技术涌入到新药研发中,促使药物毒理学研究得到巨大发展,研究思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阶段、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天宝 《毒理学杂志》1990,4(4):252-255
自60年代“反应停”事件后,化学物质的致畸性危害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促进了畸胎学的发展,致畸性测试已被广泛列入药物、化学物等的安全性评价项目中。随着人们对畸胎发生和胚胎/胎儿等发育过程的不断探索,获得了胚胎发育的很多知识,实验畸胎学已有很大扩展。进入80年代后,由于发育生物学、胚胎学、畸胎学和毒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相互交义,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目前,这一学科作为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3.
生化毒理学进展点滴江泉观常元勋(北京医科大学,北京100083)本文重点介绍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1,CYP2,CYP3,概括介绍这三种亚族的诱导剂,抑制剂与底物及与毒性的关系,外源性化学物与/或其代谢产物和体内脂肪酸的结合物,近年来开始受到重...  相似文献   

4.
石涛 《毒理学杂志》1991,5(2):130-132
氰戊菊酯(Fenvalerate,Fen)亦称杀灭菊酯、速灭杀丁和戊酸氰醚酯,化学名称为(R,S)-a-氰基-3-苯氧基苄基(R,S)-2-(4-氯苯基)-3-甲基丁酸。它是一种不含环丙烷结构的新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等特点.目前广泛用于农、林、牧业、家庭、仓贮和园艺等.有关氰戊菊酯的毒性、毒理和特殊毒性等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其毒理学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拟除是菊酯类农药神经毒理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年  李涛 《毒理学杂志》1999,13(4):278-281
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类农药是我国常用农药,是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农药,具有选择性毒性、哺乳动物体内代谢和排泄迅速、环境中残留较少等特点,拟除虫菊酯为神经毒物,国内外学者对其神经毒性做了大量的工作[1~4].我国非常重视对常用农药的毒作用研究,有关常用农药毒作用机理研究已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期间重点项目和卫生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就国内(1988~1998)拟除虫菊酯农药对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等方面,尤其是神经毒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药物合成和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现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发现毒理学的发展和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的特征以及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李逸玲  刘国卿  龙燕  何玲  季晖 《药学进展》2007,31(6):259-263
人体褪黑素是一种主要在松果体合成的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主要包括调节生物节律,改善睡眠,以及抗氧化、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等作用。介绍褪黑素的合成、代谢通路及其抗氧化、抗细胞凋亡等神经保护作用。阐述褪黑素的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毒理学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米颗粒(直径<100 nm)产生有自然和人为2种类型,后者又分故意(纳米技术)和非故意(燃烧)2种方式。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存的生物已适应以自然类型产生的纳米颗粒;但人为类型,尤其是为特定功能而故意设计可控制大小及形状的纳米技术广泛应用,对整个生物系统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药物杂质的毒理学评价要求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4):2271
 药物原料或制剂中的杂质可能引起临床不良反应。杂质毒理学评价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ICH关于药物及制剂杂质方面指导原则规定了杂质的报告、鉴定和质控限度,含量超过质控限度的杂质应进行毒理学评价。但指导原则对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杂质和遗传毒性杂质的限度未作明确要求。EMEA对于遗传毒性杂质制定了专门的指导原则,引入了毒理学担忧阈值(TTC)的概念对遗传毒性杂质限度进行控制,遗传毒性杂质每日接触量应小于1.5 μg。FDA也推荐采用TTC原则控制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杂质。本文结合ICH,EMEA及美国FDA等指导原则,对药物杂质毒理学评价的要求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本刊主要刊登药理学和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论著、专题评述、综述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创建。  相似文献   

12.
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本刊主要刊登药理学和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论著、专题评述、综述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创建。  相似文献   

13.
遗传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和辐射等环境因子诱发的致突变效应,以及接触诱变剂后损害人类健康的后果。致突变效应包括诱发DNA损伤和遗传学改变,其范围可从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基因突变)的改变到染色体结构(染色体畸变)或数目(非整倍体或多倍体)的大改变。近几十年来.遗传毒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倍半萜内酯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几个来自植物的倍半萜内酯被认为对动物可能有药用价值,成为动物生药学中的研究重点。讨论了银胶菊碱和泽兰苦素体内抗肿瘤研究、去氢白菊定的抗溃疡作用及堆心菊内酯的强心作用,介绍了瑞品内酯的神经毒性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神经行为毒理学研究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较为系统研究和应用神经行为方法始于 80年代初。 1986年引入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 ( NCTB) ,使之中文化 ,制成中文版本。同时对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混杂因素 ,如受试者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建立了按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分组的 5 5 4名无环境有害因素接触史健康者 NCTB的参比值。此外 ,还发展出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来研究NCTB。在此期间 ,于 1988年国内首次研制出中文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 ( NES- C1)用于检测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在此基础上 ,于 1992年和 1998年分别发展出性能更为良好的第二代 ( NES- C2 )和第三代 ( NES- C3)中文化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在现场调查中 ,用 NCTB和 NES对受检者测试结果表明 ,两者的效度、信度及灵敏度俱佳 ,是检测环境有害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早期不良影响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在此还介绍了环境有害因素如铅、锰、铝及二甲苯等致神经行为改变的可能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侯亮  刘旭 《云南医药》2011,(4):443-445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化合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的优化改进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之后,药物的毒性因素已成为新药研发失败或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替马沙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肾衰,调脂西药立  相似文献   

17.
18.
化学毒物的神经毒性效应及其毒理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化学毒物的神经毒性效应及其毒理学评价郑玉新,梁友信综述神经系统是很多毒物的靶器官,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的神经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探索评价其神经毒性的方法,对于制定神经毒物的卫生标准、探讨神经毒性效应的防治和危害控制的措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神经生物学...  相似文献   

19.
环丙氟哌酸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环丙氟哌酸的体外抗菌作用、体内保护作用、小鼠和大鼠一次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和安全试验。结果表明,环丙氟哌酸对革兰氏阴性菌的MIC范围为0.005~0.19μg/ml,抗菌活性强于氟哌酸、氟啶酸和吡哌酸;对革兰氏阳性菌的 MIC为0.045~1.50μg/ml,其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明显强于上述对照药。小鼠分别感染金葡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后的半数有效量明显优于氟哌酸、氟啶酸和吡哌酸。小鼠一次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口服LD_(50)为2991.52mg/kg; 静脉为223.88mg/kg;肌肉和皮下的LD_(50)分别为831.08mg/kg和1133.42mg/kg. 大鼠口服LD_(50)>5000mg/kg,静脉LD_(50)>200mg/kg;肌肉和皮下分别为>1000mg/kg和>1200mg/kg。狗口服50mg/kg日服三次为期2日和口服100mg/kg日服一次为期7日,未见毒性反应和功能改变,也未见病理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20.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在研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的优化改进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之后,药物的毒性因素已成为新药研发失败或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替马沙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肾衰,调脂药西立伐他汀所产生的横纹肌溶解,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所导致的心脏病和卒中等。为了应对毒性因素对新药研发过程(尤其是临床前阶段)中的制约,近十年来药物毒理学家在新药发现阶段的发现毒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