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方法纳入60例诊断为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仅诊断为EH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dSBP、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夜收缩压标准差、夜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 SBP、dSBP、nSBP、24 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夜收缩压标准差、夜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 SBP、dSBP、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DBP变异系数、夜SBP标准差、夜SBP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分别与对照组、正常组及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SBP昼夜差值、DBP昼夜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血压下降较单纯EH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血压变异性增大,单纯EH患者较健康对照组亦明显减少。老年T2DM合并EH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为减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改善体内糖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4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EH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1例,年龄60~80(68.18±5.88)岁。根据BMI不同水平,分为体质量正常组(正常组)31例:18.5kg/m2≤BMI24.0kg/m2;超重组52例:24.0kg/m2≤BMI28.0kg/m2;肥胖组36例:BMI≥28.0kg/m2。分析BMI对ABPM参数间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nSBP负荷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日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nSBPSD)和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nDBPS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nSBPSD[(12.01±4.24)mm Hg(1 mm Hg=0.133kPa)vs(10.99±4.02)mm Hg,P0.05]、nDBPSD[(9.07±3.49)mm Hg vs(8.09±3.21)mm Hg,P0.05]均明显高于超重组。BMI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nSBP负荷和nDBP负荷为老年EH患者B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EH患者BMI与ABPM参数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上海友谊社区2010年1月~2011年3月就诊患者,根据颅脑磁共振的结果分为脑白质疏松组43例及非脑白质疏松组43例,收集患者动态血压检查结果:(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相应标准差;(2)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及相应标准差;(3)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相应标准差.血压变异性计算:以相应时段的动态血压标准差除以动态血压的平均值所得的变异分数表示.结果 脑白质疏松组血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非脑白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以了解其造成心肌肥厚的原因。方法:将未予治疗的高血压患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64名,肾性高血压组64名,比较2组的脉压(PP)、血压变异性(BPV)、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肌重量指数(LVMI),统计分析LVMI与各动脉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PP、BPV、LHVI较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增高,2组的dSBP、dDBP、nSBP、nDBP差异无显性;2组的LHVI均与PP、BPV明显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心肌肥厚均与PP、BPV相关,提示PP、BPV可能是心肌损害的预测因子;而在平均动脉压相同的情况下,肾性高血压比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肌的损害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王清  周聊生  孙洁  林芹 《山东医药》2001,41(10):5-7
对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及对照组5 6例,分别动态测量血压24h,计算血压变异性,并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24hSBP、24hSBP、dSBP、dDBP、nSBP、nDBP及SPBp、DPBd、DBP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4hSBP、24hSBP、dSBPv有明显差异(P<0.05);②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24hSBP、24hSBP、dSBP、nSBP、nDBP、SBPp、DBPp存在显著差异(P<0.01),dSBPv、dDBP、DBPd存在明显差异(P<0.05);③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比较:24hSBPv、24hDBPv、dDBP、DBPd减低,显示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减低,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认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降低,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相关,使正常的血压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及其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0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EH+CHD组)及单纯高血压组(EH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变异系数评估血压变异性。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24 h尿蛋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EH组相比,EH+CHD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明显增高(P<0.05)。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两组无差异(P>0.05)。EH+CHD患者24 h尿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但LVMI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CHD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有更大的BPV,靶器官损害更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盐敏感风险分层和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730例,根据病人24 h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对其进行盐敏感性风险分层,根据受试者24 h心率和血压昼夜节律是否为杓型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盐敏感风险分层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风险组年龄大于低风险组,心血管家族史比例高于中风险组、低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5 min总心搏数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心率(24 hHR)、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全天平均收缩压(24 hMSBP)、全天平均舒张压(24 hMDBP)、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白天收...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 9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成三组,单纯收缩压增高组(ISH)36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认定为混合组(MDH),共31例,二组均除外心,脑,肾损害。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大(LVH)组25例。20例正常个体为对照组,仪器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7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获取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0和舒张压(24h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对14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其分为LVH组(A组)63例和非LVH组(B组)78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参数与LVH的关系。结果(1)A组与B组比较,24hSBP、dSBP、nSBP、nDBP和24h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A组与B组杓型血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LVMI与24hSBP、dSBP、nSBP、nDBP、24hPP正相关(r=0.140~0.479,P〈0.01或0.05),与SBPF、DBPF负相关(r=-0.395,-0.376,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水平、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的需要药物治疗的1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晨7:00服药)和B组(晚上7:00服药)。两组均选用坎地沙坦4mg,用药8周后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问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比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或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但夜间服药组在控制夜间收缩压和纠正血压昼夜节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与血压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70例高龄高血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尿白蛋白排泄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根据尿检结果将其分为白蛋白尿组(n=32)和非白蛋白尿组(n=38)。比较两组之间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以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血压变异曲线。结果白蛋白尿组与非白蛋白尿组问比较,年龄、性别、糖尿病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非白蛋白尿组比较,白蛋白尿组患者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下降(P〈0.05)。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dSBP和dDBP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差异(P〉0.05),但白蛋白尿组nSBP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白蛋白尿组患者的反杓型曲线比例更高(P〈0.01)。结论夜间收缩压升高,即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高龄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及与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相应对照组之血压及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及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四周后血压及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并观察其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的变化。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后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和血压显著下降(P<0.01),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的下降幅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O.866,P<0.001及r=0.734,P<0.001)。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日间收缩压负荷、日间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非洛地平是平稳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其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7例。所有入选者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92例,PWV〈0.9m/s)和观察组(155例,PWV≥0.9m/s)。两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及各种因素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LDL-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异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血压变异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24h收缩压-标准差、空腹血糖、晨峰血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压变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可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63例,血压正常高值者74例,高血压者67例。监测所有入选者24 h动态血压,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5或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夜间舒张压低于高血压组(P<0.05)。血压正常高值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9.67±1.12 m/s)显著高于血压理想组(8.27±0.99 m/s),低于高血压组(10.55±1.71 m/s;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85、0.351及0.247,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增高,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回顾分析6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2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平均脉压(24hAP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均〈0.01),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均〈0.05)。结论:较之中青年高血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收缩压显著升高,动态舒张压显著降低,动态脉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