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应用罗格列酮干预糖尿病兔动脉粥样硬化,干预后主动脉内/中膜厚度比、斑块截面面积及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gp91phox表达均降低,血清总抗氧化力升高(均P<0.05).与治疗组比较,罗格列酮预防组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和血清丙二醛降低(均P<0.05).提示罗格列酮可通过抗氧化应激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时的心房结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具有自身进展性,主要由于房颤时心房发生电、结构和功能重构,而心房结构重构又在促进房颤发作并持续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证实,房颤时心房肌的氧化应激产物增加、氧化还原基因表达失衡以及线粒体DNA存在氧化损伤,表明了房颤时心房肌存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能在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提示,一些具抗氧化作用的药物可能通过防止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组)、罗格列酮治疗组(R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8只。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w后,R组以罗格列酮5mg·kg-1.d-1灌胃,D组和C组灌以相应量的生理盐水,8w后留取血、尿标本后处死大鼠,并留取肾脏标本做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血糖水平R组和D组相近,均显著高于C组(P<0.01);但低于D组(P<0.01);光镜和电镜下R组肾小球和肾小管-肾间质病变较D组明显减轻,同C组相比仅有少量病变。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活化PPAR-γ对糖尿病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不依赖其降糖作用而独立存在,部分可能与其下调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建立四氧嘧啶介导的兔糖尿病(DM)模型,评价吡格列酮对DM兔心房结构性重构和电重构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96只健康成年家兔分成正常对照组(CN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吡格列酮A组(DPG组,4 mg.kg-1.d-1)和糖尿病+吡格列酮B组(DPI组,8 mg.kg-1.d-1).所有家兔均经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电生理心脏模型,测量房间传导时间(IACT)、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离散度(AERPD)并观察心房颤动(房颤)诱发率.病理学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直径及横截面积,天狼猩红染色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Westem-Blot检测观察组织纤维化指标ERK、pERK和TGF-β;观察炎症指标TLR4、NF-κB p50和TNF-α等的蛋白表达特点.结果 ①基线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比较:DM组较CN组LAD、IVST和PWT明显增加,DPG和DPI组较DM组明显改善上述指标;DPI组SBP、DBP仅较DM组明显减低(P<0.05);②电生理参数比较:DM组较CN组心房各点AERP均不同程度延长,200 ms刺激下HRA和LLA延长明显(P<0.05).DPG和DPI组较DM组显著降低IACT、AERPD,并减少房颤诱发率(P<0.05);③组织学比较:左心房组织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DM组左心房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心肌细胞直径、横截面积较CN组均明显增加.DPG和DPI组上述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④分子生物学比较:DM组较CN组明显上调pERK、TGF-β、TLR4、NF-κB p50和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DPG和DPI组较DM组下调上述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吡格列酮限制了DM对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的发生和进展,并有潜在的逆转作用使房颤不易诱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LETF大鼠骨骼肌的氧化应激和BcbxL表达及罗格列酮(RGZ)的干预效应。方法设LETO大鼠为正常对照(NC)组,OI,ETF大鼠分为RGZ组和糖尿病(DM)组,测骨骼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r-S()D)、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对骨骼肌细胞Bcl-xL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与NC组相比,DIM组骨骼肌组织中NO、T-SOD、GSH和骨骼肌细胞Bcl-xL阳性表达强度降低(P〈0.05或P〈0.01),MDA升高(P〈0.01);RGZ组相对于DM组NO、T-SOD和Bcl-XL阳性表达强度升高(P〈0.01),MDA降低(P〈0.05)。结论T2DM本身可能通过促进骨骼肌组织氧化损伤加重细胞凋亡,而罗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其氧化损伤缓解骨骼肌细胞凋亡,对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与心房结构重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心房颤动 (AF)时心房肌结构发生改变 ,即出现结构重构 (SR)。主要表现为 :①出现类似胎儿心肌或“冬眠”心肌的组织学特征 ;②尽管细胞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但细胞仍存活 ,且无细胞退化和凋亡迹象 ,可被称为程序性细胞存活。它使得心房肌细胞能够在缺血或被动延展等病理情况下存活。钙超载可能是引起AF时心房S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罗格列酮联合丹参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 db/db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在模型组给予高热量饮食基础上罗格列酮(DM-R)组、罗格列酮和丹参联合用药(DM-R+ D)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治疗,12 w末处死动物留取标本检测各相应指标.结果DM-R组较模型组血糖(FBG)、血清甘油三酯(TG)、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降低(P<0.05),血浆胰岛素水平(Ins)显著降低(P<0.01),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P <0.05);DM-R+D组较DM-R组FBG、Ins、ALT及TG均明显降低(P<0.05),TNF-α显著降低(P<0.01),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改善db/db小鼠糖脂代谢和肝脂肪变性,同时联合丹参抗氧化应激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RSG)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BP)的影响。方法 68例初诊T2DM患者,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分为BP正常(DMN)和合并有高血压(DMH)两组,均日服RSG4mg,疗程12周。分析BP下降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RSG治疗12周后,(1)DMN组收缩压(SBP)平均降低4mmHg,舒张压(DBP)平均降低3mmHg,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MH组中SBP平均降低9mmHg,DBP平均降低6mmHg,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DMH组中基线BP水平较高患者可引起较大幅度的降低(P〈0.05)。(3)T2DM患者治疗前后SBP、DBP改变均与HOMA-IR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RSG对并发高血压的T2DM患者在改善IR的同时,血压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组,B组和C组一次性腹腔注射STZ50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C组给予5mg·kg^-1·d^-1罗格列酮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A组和B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8周、12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系膜区扩张;与B组相比。C组的上述改变显著改善。结论罗格列酮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时心房电生理参数、L型钙电流(ICa,L)变化,探讨糖尿病引起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离体电生理实验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两部分,每部分均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兔采用四氧嘧啶诱导。每组各8只兔,饲养8周,离体电生理部分在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心脏模型后,测量心房间传导时间(IACT)、高位右房、高位左房、低位左房有效不应期(AERP)、AERP的离散度(AERPD)、应用Burst刺激观察房颤诱发情况;膜片钳实验采用酶解法分离单个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Ca,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IACT延长(37.66±8.88 ms vs 27.70±2.12 ms),AERPD增大(28.37±7.52 ms vs 11.62±5.60 ms);房颤诱发率升高(6/8 vs 1/8);心房肌细胞ICa,L最大电流密度显著增加(8.94±3.81 pA/pF vs 5.16±1.10 pA/pF),P均<0.05。结论糖尿病时存在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TE)评价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兔心房电机械功能,同时观察心房病理、电生理改变及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变化.方法 应用四氧嘧啶诱导成功糖尿病兔共8只,健康对照组8只,饲养8周,应用DTE测定心电图P波开始至心房各节段速度曲线上舒张晚期a'波开始的时间间期(Pastart)及心电图P波开始至DTE速度曲线上舒张晚期a'波峰值处的时间间期( Papeak);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心脏模型,测量心房间传导时间(IACT)、心房各点有效不应期(AERP)、AERP的离散度(AERPD)、应用短阵快速刺激观察房颤诱发情况,应用天狼猩红染色评价左心房纤维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兔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增大[(6.8±0.6)mm对(8.3±0.6)mm,P<0.01],室间隔增厚[(1.9±0.2)mm对(3.0±0.5) mm,P<0.01];左心房侧壁Pastart及右心房Pastart延长[分别为(40.5±12.9) ms对(60.4±20.4) ms,P<0.05;(59.8±20.1)ms对(83.0±11.0)ms,P<0.05)];IACT延长[(37.6±8.9) ms对(27.7±2.1) ms,P<0.01)],房颤诱发率升高(6/8对1/8,P<0.05);病理检查提示糖尿病组左心房心肌间质明显纤维化.两组房间隔处Pastart,左心房后壁Pastart及Papeak均与IACT显著相关.结论 糖尿病兔心房电机械功能受损,与心房肌纤维化、心房间电传导延迟有关,可能是糖尿病发生房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西拉普利和缬沙坦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犬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06年3月至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将实验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n=7)、西拉普利组(n=7)和缬沙坦组(n=7)。对照组、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心房快速起搏6周,建立心房颤动(AF)犬模型。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分别于起搏前1周开始每天服用西拉普利(1mg/kg)和缬沙坦(30mg/kg),直至起搏结束。分别于起搏前、起搏6周后,超声测定左心房和左心耳结构和功能变化;Masson染色检测各组犬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心房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和ERK2表达情况;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心房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起搏6周后,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较对照组犬左心房最大及最小容积、左心耳最大及最小容积明显缩小,左心房和左心耳射血分数、左心耳最大正向和负向血流速度显著增大。(2)与对照组犬相比,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AF犬心房肌ERK1、ERK2表达和CVF值明显降低。结论西拉普利和缬沙坦能够阻止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AF犬心房肌纤维化及细胞凋亡,防止AF犬心房结构重构和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替米沙坦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由原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口服替米沙坦80mg/d,对照组仅继续使用原降糖药物。观察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房颤发作情况,检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左房内径、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81.3%vs 66.7%,P<0.05)。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个月后内皮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能有利于糖尿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及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程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病窦综合征合并PAF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AF2.0、DDDR)型双腔起搏器,比较患者术后不同阶段PAF的发作总数、持续时间、AF负荷和心房起搏比率。结果除1例外,其余11例术后第2个月和第6个月(起搏预防阶段)比术后第1个月(监测阶段)的PAF事件数[80(25;215),57(12;102)vs 203(86;425)],房颤总持续时间[1.9 d(0.6d;5.3 d),1.5 d(0.3 d;6.1 d)vs 2.9 d(0.8 d;9.8 d)],AF负荷[6.3%(2.0%;17.7%),5.0%(1.0%;20.6%)vs 9.6%(2.7%;32.8%)]均减低(P均<0.05),心房起搏比率增加[60%(40%;80%),54%(42%;84%)vs46%(26%;54%),P<0.05]。结论预防性心房起搏程序可以减少PAF事件的发生,降低AF负荷,改善患者的症状,具有短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