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状况及影响因素以及与个体安全感和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危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北某高校695名大学生,使用安全感量表、社会领悟支持量表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专业求助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高于男生(P0.01);一年级学生专业求助态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四年级。在性别和是否班干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女生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表明,家外支持和人际安全是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受性别及是否班干部的影响,家外支持和人际安全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慧  孟婷婷  陈仙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31-103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方法设置A组(实验组)、B组(实验组)和C组(控制组)大学生各8名,进行8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中A组邀请2名榜样参与),干预前后分别评估各组大学生的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水平。结果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A组、B组的大学生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自尊上均有显著变化,在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得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理压力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大学阶段学生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同学在压力面前可能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大学生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目前已占大学生总数的10%~15%。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化的变迁以及环境的迅速变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障碍也日益显现出来。2001年教育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20.23%,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呈现出复杂性,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可能出现偏差与不足,成为"问题大学生"[1-2]。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失调3个主要原因中,关键性的因素是家庭教育[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间的关系,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自我分化问卷、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及成人心理弹性问卷,对河南省8所高校的460名毕业生开展调查研究.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呈显著正相关(r=0.490,P<0.01).心理弹性、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0.190,P值均<0.01).自我分化在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5.02%,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自我分化间接作用于就业焦虑.结论 心理弹性通过自我分化对就业焦虑起显著影响作用,要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污名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赣南地区3所院校60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施测.结果 心理污名感受量表总分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8,P<0.01),不同院校类型大学生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总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76,7.321,P值均<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分与心理污名呈正相关(r=0.367,P<0.01),社会支持与心理污名呈负相关(r=-0.19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污名、社会支持、院校类型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污名可以预测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因素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客观依据,近10年来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的心理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PF等)[1,2],以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入学的大学生卡特尔16PF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因素特点.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类型及特征,建立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模型及编制量表.方法 结合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编制问卷,对整群抽取的青岛大学5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提取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公因子,解释方差变异的70.122%;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3;模型与观察资料拟合良好,x2/df =4.13 <5,RSMEA=0.078<0.08;男、女生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性动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分为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类型.编制的量表可作为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9.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关系,为管理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积极应对方式及幸福感指数与大学生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母亲情感温暖正向预测大学生心理资本(R2 =0.221,P<0.01).积极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分别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大学生心理资本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母亲情感温暖不仅对心理资本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起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编制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应对效能、求助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研究和分析国外相关问卷和预备测试的基础上,选取河南省普通本科学院5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同时选取40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测试,验证求助态度问卷的信、效度。结果自编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62~0.803。各个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670~0.794之间,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4个维度模型,该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使其能够自主防御和处理心理重负。方法 利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及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调查。结果 在面临心理压力时,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贫困大学生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非良性循环,应从多方面帮助其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了解杭州市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SD-RISC)、心理健康量表(SCL-90)对从杭州市5所大学中选取的大学生1 107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结果 大学生心理韧性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2分,拥有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4.93%,中度心理障碍为21.41%,严重心理障碍为1.36%;心理健康各因子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强迫症状(3.88%);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测量各因子得分均存在负相关(r值为-0.658-0.432,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性,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韧性水平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496名大学生就诊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拥群 《中国校医》2006,20(2):157-157,159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以及产生求医行为的动机、情绪等心理变化,避免因大学生就诊心态问题而造成误诊、误治,更好地开展高校卫生保健工作,笔者对我校496名大学生作了调查,并结合笔者平时在工作中面向学生进行的观察和交谈,对在校大学生就诊心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运祥  孔鲁英 《中国校医》2006,20(5):491-492
以往主要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已得到控制,而由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心身疾病已成为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故做好大学生心理保健已成为高校卫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现将我校10年来3 800名在校生心理调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韩黎  李茂发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85-387,390
探讨农村大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为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从温州、重庆、成都、绵阳6所高校分层整群抽取的905名农村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农村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5.80%,男生高于女生;大四学生抑郁检出率最高(59.26%);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心理韧性越强,抑郁症状较少,在抑郁、心理韧性等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抑郁均存在统计学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0.690,P<0.01),心理韧性对抑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0.742,P<0.01),社会支持通过心理韧性对抑郁产生间接效应(Beta=0.512,P<0.01).结论 农村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良好心理韧性的形成可减少农村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采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挫折心理问卷,对贵州省8所大学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和人际信任均呈负相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复原力呈负相关(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6,t=-1.335,P=0.182)和人际信任(β=-0.258,t=-1.369,P=0.17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挫折心理(β=0.167,t=2.909,P<0.05).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β=0.611,t=19.024,P<0.01),心理复原力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4,t=-1.344,P=0.179).结论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积极心理品质和挫折心理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提高其心理复原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2-1253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潜在因素,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1].为此,各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开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讲座、成立心理沙龙、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  相似文献   

18.
探究心理危机脆弱性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按年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潍坊医学院3 584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的问卷调查,AMO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活事件、心理危机脆弱性和心理危机表现的总分分别为(36.53±8.58)(54.21± 11.80) (26.33±39.72)分;生活事件总分与心理危机表现得分呈正相关(r=0.54,P<0.05),与心理危机脆弱性总分呈正相关(r=0.30,P<0.05);心理危机脆弱性总分与心理危机表现得分呈正相关(r=0.37,P<0.05).心理危机脆弱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危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部分中介效应为0.10,占总效应的15.13%.结论 生活事件既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通过心理危机脆弱性水平间接作用于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竞争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竞争心理的关系,为合理引导其竞争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曲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760名大学生进行完美主义及竞争人格量表的测试。结果文、理科大学生在完美期待、条理性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大学生在高标准、自省、担心错误与条理性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担心错误、条理性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大学生在自省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变量在竞争心理的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担心错误与完美期待对过度竞争有显著的预测效用,高标准与条理性对竞争的自我成长因子有显著的回归预测效用,高标准、担心错误与完美期待对竞争的超越他人有显著预测效用。结论完美主义在不同人口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能有效地对竞争因子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赖雪芬  刘王力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374-1375
目的 探讨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6所高校内随机抽取731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生命意义量表(PIL)”,对其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在不同心理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l);除未来期待因子外,生命意义感的其他因子与稳定性因子呈负相关,与其他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生命意义各因子中,生活目标和逃避可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联合解释量为24.2%.结论 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明确的生活目标对心理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