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61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第10天自觉左侧腹部跳动感,一直未缓解,术后24天胸片及CT均证实右室电极导线穿出心影。在麻醉科、心外科保架下成功地进行了右室电极导线调整术。术后随访1个月起搏正常。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75岁。贯序使用4个起搏系统。旷置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直视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灶后治愈。再次植入起搏器时发现心肌组织在炎症、手术创伤后形成纤维化而使起搏阈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气短、乏力一月余就诊,行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5~40次/分左右,于2年半前经左侧锁骨下静脉行VVI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定期随访程控均情况良好。4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不规则左胸前区及肩部跳动感,后行胸部X片提示电极断裂,予以更换电极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4.
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临床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处理方法。方法:连续观察应用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直接牵引拔除进行处理。结果:8例患者发生早期心脏穿孔,确诊时间为2~8(5.4±2.1)d,手术处理时间为4~13(7.4±3.5)d。所有患者均出现起搏或感知功能异常,其中5例出现心前区疼痛,4例出现隔肌或胸部肌肉刺激症状,2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心包积液,所有患者均成功经直接牵拉拔除电极导线,未发现心包积液增加及心脏压塞表现。结论:心室电极导线导致心脏穿孔后,有其特征,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经静脉直接拔除电极导线通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81岁,诊断为Ⅱ度窦房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入院后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突发胸痛,心电图有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图形,但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心肌梗死和血管痉挛,X线透视及胸部CT确诊心房电极穿孔并导致血气胸,予心房电极重置后好转。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82岁。胸闷、胸痛4天至当地医院诊治,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予临时起搏器植入治疗。因症状未缓解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行急诊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起搏电极导线穿透心尖部室间隔进入左室心尖部,并穿透心尖部肌层进入心包腔,合并心包积液。经多科室联合会诊,急诊行全麻下心脏损伤修补术+起搏导线安置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5岁。因心慌气短6年,加重1月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时限140ms,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内径73mm,左室射血分数0.21。行三腔(单房双室)起搏器置入术。术中发生冠状静脉穿孔,经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后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和总结心律植入装置植入术后慢性心脏电极穿孔的的识别以及处理策略。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慢性心脏电极穿孔并且成功拔除穿孔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情况、电极拔除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共入选30例,其中胸痛15例(50.0%),呼吸困难4例(13.3%),肌肉刺激3例(10.0%),意识丧失3例(10.0%),无症状者5例(16.7%);合并心包积液2例(6.7%),伴有周围器官损伤1例(3.3%)。30例术前血流动力学均稳定,收缩压(131.5±15.1)mmHg,舒张压(77.0±9.7)mmHg。经静脉拔除19例(63.3%),经开胸手术成功拔除穿孔电极11例(36.7%)。经静脉拔除患者中,直接拔除3例(10.0%),经锁定钢丝拔除12例(43.3%),经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2例(6.7%),经激光鞘拔除1例(3.3%),术前行心包穿刺并留置猪尾导管4例(13.3%)。1例(3.3%)患者经开胸手术拔除穿孔电极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抗感染、伤口换药后愈合良好。结论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慢性心...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4岁,因电池耗竭行双腔起搏器更换术,术后1 h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房室无感知,药物转复无效。行起搏器程控,将心房、心室电极极性程控为单极,房室感知良好,心房扑动随之终止。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8岁,因症状性间隙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术后一周随访,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感知、起搏功能均正常。术后40天随访时发现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经胸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导致心肌穿孔。给予留置原起搏器电极,放置新的电极导线的处理,之后患者无不适主诉,随访起搏功能正常,原心室电极导线再无移位。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62岁,因胸闷乏力发现起搏器失夺获,7年前行单腔起搏器植入,5年前因电极故障再次植入心室电极,2个月前行起搏器更换。检查发现二次植入电极绝缘层破损,单极设置可夺获心室。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82岁,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后1天出现胸痛,经床旁超声心动图、胸部影像学以及不同体位DSA线下判断右室电极导线误穿房室间隔,在外科保护及超声心动图严密监测下顺利经静脉直接成功拔除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87例行起搏器系统更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均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其中首次更换171例,第2次更换15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19例(10.16%),电池使用寿命(6.43±2.48)年;166例达到预期寿命(88.77%),使用寿命约(8.52±2.11)年;有2例由于首次植入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1.07%)。更换原电极27例,更换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5例,感知障碍4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与脉冲发生器同时更换18例,原电极共使用时间(10.03±2.29)年。所有起搏器更换时的电极阻抗、R波振幅[(650±164)Ω,(11.04±4.16)m V]与初次植入时[(672±153)Ω,(10.74±4.37)m V]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正常耗竭,而更换时原电极大部分保留继续使用。严格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 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明确诊断心脏穿孔的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穿孔电极类型、临床表现、胸片、超声心动图、CT、程控参数以及处理方法等.总结心脏穿孔的最佳处理策略.结果 46例患者发生了心脏穿孔,急性心脏穿孔者2...  相似文献   

16.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I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3岁,“起搏器植入术后14年,突发晕厥2 h”入院。既往曾行室间隔修补术、三尖瓣成型手术及Glenn手术。14年前曾植入心内膜双腔起搏器,5年前因心内膜起搏器起搏不良行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此次入院后经检查显示原心外膜起搏导线脱位。入院后首先选择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失败,最后通过全麻下左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应用3830电极代替传统心外膜电极植入到患者左室肌层。  相似文献   

18.
1958年世界植入首例起搏器;1967年成功经股静脉拔除断裂的右心导管;1969年尝试徒手牵引拔除心内膜起搏电极,此后发展为重力牵引方法拔除。随着起搏器的广泛应用,需拔除电极增多,发展了反推力拔除技术,主要工具为锁定钢丝、机械鞘、下腔回收装置;进入90年代之后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器械;Evolution机械鞘、激光鞘、新型下腔回收装置(眼镜蛇抓捕器)。现世界上已制定拔除规则共识,我国起步晚,但单中心已接近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一高龄男性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电极微脱位、急性阈值升高、起搏器外露、囊袋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经给予调整电极位置、更换螺旋电极、在同侧重新制作囊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等处理,起搏器工作正常,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在不拔除起搏电极的情况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对处理非严重起搏器囊袋感染可行。  相似文献   

20.
置入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慢性血气胸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例男性患者 ,6 9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VitatronDDD型起搏器。因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长期服用阿斯匹林 ,75mg ,1次 /天 ,安置术前未停服阿斯匹林。术后 9天发生胸腔积液的症状 ,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 ,考虑术后慢性胸腔积液。其可能与服用阿斯匹林、手术操作不够轻柔损伤了血管及周围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