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Fogarty管取栓术联合术中、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动脉切开Fogarty取栓管自远心端取栓及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95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有进心端喷血远心端回血,术后3例出现反复血栓形成,2例截肢,3例侧支循环建立,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随即出现肺动脉栓塞死亡。急性动脉栓塞救肢率达94.7%。经3个月~4年随访(67例,随访率70.5%),发现术前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 Fogarty取栓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远离病变血管,可选取相对表浅的部位切开,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和并发症,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Fogarty取栓管可在术中取出大部分血栓,但细小动脉内血栓无法完全取出,故术中及术后予以抗凝溶栓治疗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38例患者患肢血管均再通成功,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截肢、靶病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需要手术再干预患者,随访率100. 00%。术后6个月、1年的Ⅰ期通畅率为84. 21%、73. 68%。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踝肱指数(ABI)、行走距离、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防治肺动脉栓塞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DVT患者115例,选择27例适合行VCF置入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VCF置入,术后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果 27例患者下腔静脉内均成功置入VCF,经溶栓、抗凝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VCF置人联合抗凝溶栓治疗DVT疗效好且安全,VCF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Fontaine分期Ⅱ~Ⅳ期的患者(25条患肢)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根据DSA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球囊扩张、9条肢体行支架成形术。同时坚持胰岛素、抗栓及其他药物治疗。分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25条患肢)22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8.0%,1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等明显减轻或缓解。踝肱压指数(ABI)明显升高(术前为0.29±0.13,术后1周为0.89±0.37)。随访3个月未出现血管再狭窄或闭塞,ABI为0.83±0.32。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以膝关节以下动脉病变为主,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联合内科治疗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70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运,积极做好抗凝治疗护理。结果:本组术后治疗效果满意,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5例下肢ASO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5例患者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2例加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患肢血流恢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ASO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探查,可以在挽救肢体的同时,延缓ASO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在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78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通塞脉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介入术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加用通塞脉片。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体手术成功率9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开通的膝下动脉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2例(5%)患者分别死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对照组1例(3%)患者死于心肌梗死。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体保肢率分别为81%和67%,临床症状驱动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分别为17%和14%。2组患者总体保肢率、再血管化率和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患者小截肢率低于对照组(14%vs. 33%,P <0.05)。对术前患者肾功能进行分层分析,肾功能正常患者中观察组的小截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vs. 35%,P <0.05)。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下肢动脉介入手术效果确切,通塞脉片有助减少患者术后小截肢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介入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22例病人术后患肢血流均通畅或改善,介入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2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1例,均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结论]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牛永国 《临床医学》2010,30(8):51-5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超,CTA及DSA造影检查,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结果 20例糖尿病患者均表现为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及CTA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髂动脉及胫前、足背动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行胰岛素控制血糖,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踝肱指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4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死亡发生,术后继发脑出血需行开颅手术1例,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10例,经临床治疗,恢复良好;40例患者动脉栓塞成功,术后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供血正常,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通过严密观察和术前、术中、术后精心护理,能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共识C、D型长段病变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腔内治疗的32例(34条患肢)TASCⅡC、D型长段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5.3%(29/34),单纯PTA治疗5条患肢,PTA加置入支架成形治疗24条患肢,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24枚,其中4条患肢行中转旁路手术,1条患肢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转行膝上截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的29条肢体有27条肢体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3~18个月),随访率93.1%(27/29),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8.9%(24/27),保肢率96.3%(26/27);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77.8%(21/27),保肢率88.9%(24/27)。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型长段病变,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35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血栓抽吸;混合型291例,采用Fogany球囊拉栓及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58例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胭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8.9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19.37、23.99,P0,001)。40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6.85%、2.69%、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49%;临床总有效率98.53%。结论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微创、手术成功率及血栓清除率高,且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导管法联合经皮注射硬化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10例,CEAP分级2~6级。在普通导管法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采用球囊导管替代普通导管行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即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引入球囊导管翻山至患侧大隐静脉主干中下段,充盈球囊阻断大隐静脉回流后,采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行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治疗;联合经皮注射巩固治疗。术后第2天观察患肢大隐静脉曲张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及并发症,第3天彩超复查曲张静脉闭合率。术后第2周、3个月、6个月及1年门诊随访复查,重点观察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复发率。症状、体征改善,曲张静脉闭合为治疗有效或成功。结果 110例患者均1次治疗成功,每条患肢平均应用泡沫硬化剂32.4 ml(相当于聚桂醇原液8.2 ml)。全部患者术后当天患肢酸胀、乏力及浅静脉突起明显改善;术后第3天彩超复查示大隐静脉主干及曲张属支血流信号消失,闭合率100%。其中8例伴小腿皮肤湿疹者术后2周缓解,3例伴顽固性溃疡者半年后愈合。不良反应:术后1周内出现浅静脉炎11例,皮肤硬结、色素沉着9例。随访1年,无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无患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改良导管法联合经皮注射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闭合率较高,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并发症少。该治疗方法微创、安全,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Budd-Chiair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Budd-Chiair综合征病例的介入治疗及临床资料,12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33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2例穿刺未成功行手术治疗。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95.7%(45/47),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肺拴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45例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5例支架内继发血栓形成,其中1例支架内再次置人支架,4例经溶栓后症状缓解。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5.
查晶  姚茹  樊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50-515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手术前后的作用。方法对消化内科2010-01—2011—12行ERCP及介入治疗的42例的护理加以总结。结果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全面实施心理护理,42例患者检查及治疗均令人满意。结论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加强心理护理是ERCP手术及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Deep微球囊介入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Deep微球囊介入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Deep微球囊成功介入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静息痛,消失20例,缓解10例,有效率78.9%;10例足部溃疡患者,5例溃疡愈合,3例溃疡面积〈50%,1例溃疡面积〈25%,1例无变化;15例坏疽患者,截肢(趾)2例,救肢率86.7%;术后踝肱指数(ABI):2例无变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升高0.50±0.1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ep微球囊介入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救肢率高;因其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特点,尤其适合老年多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个疗程治愈50例(86.2%),2个疗程治愈7例(12.07%),3个疗程治愈1例(1.71%)。结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根治术、肥胖、术中输血等。术后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党参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超声消融术、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在治疗May-Thurner综合征(M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16例MTS患者,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2例)后,通过患肢股静脉小切口行超声消融术、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16例MTS患者髂静脉再通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随访12~47月,1例术后8个月管腔再闭(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多项介入技术综合治疗MTS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防治肺动脉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DVT患者.115例,选择27例适合行VCF置入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VCF置入,术后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果27例患者下腔静脉内均成功置入VCF,经溶栓、抗凝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DVT疗效好且安全,VCF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英  张炜秋  王颂  崔樱  韩妮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3):793-794
目的介绍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结果术后静息痛均消失,1例术后第13d发现人工血管阻塞,再次手术取栓后痊愈;1例死亡于术后4d排便后心跳骤停;9例于术后2~6个月突发术肢小腿疼痛,诊为人工血管阻塞而行取栓术,其中3例最终截肢;其余症状均消失.结论人工血管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手术方法,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