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CCPRCC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发病年龄49岁。6例发生于左肾,2例发生于右肾,其中6例经体检发现。肿瘤大体界限清楚,镜下由管状、乳头状、腺泡状及囊状结构组成,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大小较一致,部分细胞核远离基底膜而位于腔缘。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AX-8、CK7、Vimentin、CyclinD1、CA9;CA9呈杯口状阳性模式。Ki-67介于2%~10%;其中6例表达CK(H),5例表达GATA3,4例弱表达CD10,2例弱表达AMACR;CD117、TFE-3均阴性。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CCPRCC是一种肾脏惰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与其他肾细胞癌鉴别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乳头状肾细胞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形态可分两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Ⅰ型常可见泡沫细胞浸润;CK7染色阳性中Ⅰ型5例,Ⅱ型2例。结论Ⅰ型预后好于Ⅱ型;间质泡沫细胞浸润、CK7染色有助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3.
肾嫌色细胞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9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研究及随访10~10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0—72岁,平均47.9岁。肿块直径3~18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胞膜清晰,胞质半透明细网状,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表型中的表达率分别为:EMA和Ksp-cadherin100%,CD1047%,vimentin 0,CK7 73.7%,P504S21.1%,CD11794.7%。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预后好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电镜及遗传学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对1例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进行观察、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5岁。体检偶然发现左肾占位。大体检查见肾实质内有一个灰白色、界限清楚的类圆形结节,偏髓质分布,直径4cm,质地略脆,均匀一致;镜下见肿瘤细胞主要呈现两种结构:①类似于肾集合管的细管状结构,细胞单层立方排列;②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两种细胞均未见核分裂象;背景中显著黏液变性,并见多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细胞聚集浸润。免疫组化:EMA、CK7和Vim(+),CK341mi2、CD15(-),CgA弱(+),NSE和Syn(-)。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预后较好的肾上皮性肿瘤,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例Merkel细胞癌(MCC)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收集2例MCC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2例患者均采取肿瘤扩大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进行化疗,对2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3岁和85岁,发病部位1例位于左唇部,1例为原发病灶不明的腹股沟肿块。镜下见2例肿瘤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未侵及表皮,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呈小梁状及巢状分布,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单一,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细尘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上皮及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其中CK20及PCK均呈特征的核旁点状阳性。2例患者均进行随访,例1术后9个月出现全身转移,于2019年1月死亡;例2术后3个月出现肺转移,未发现皮肤暴露部位隐匿的原发病变,于2020年5月死亡。结论 MCC临床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多见于阳光暴露部位皮肤,结合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5例该肿瘤,作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70例非乳头状肾细胞癌比较。结果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临床经过长,生长缓慢,肾动脉造影表现为少血或无血管性,预后较好。巨检肿瘤边界清楚,有出血囊性变。镜检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乳状轴心及间人有泡沫状巨噬细胞浸润,有明显出血坏血。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肺小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调查记录黄河三门峡医院已确诊患有肺小细胞癌的患者病例78例,对78例患者进行相关的免疫学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情况。结果所调查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胸闷、声音嘶哑、血痰、气急、咳嗽、发热等,其中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咳嗽、血痰症状。对患者进行的免疫学标记检查主要标记了CgA、Syn、NSE、CK、LCA,结果显示上皮标记CK阳性率为100%,淋巴细胞标记LCA阳性率为0。结论肺小细胞癌能够容易引起咳嗽、血痰等临床症状,进行免疫学标记显示上皮标记阳性、淋巴细胞标记阴性的特点,临床病理表现复杂,确诊时需要多方面考虑,才能得出确诊结果。  相似文献   

8.
超声诊断无症状肾细胞癌和小肾细胞癌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实时超声在早期发现无症状性肾细胞癌(RCC)和小RCC(直径≤3cm)中的作用。方法 将9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并分为两组。A组:55例无症状RCC,由超声普查首先发现;B组:36例症状性RCC,首先由门诊超声检查发现。CT、MR、血管造影、尿路造影等进一步检查均在超声检查之后进行。结果 ①无症状性RCC多于症状性RCC,分别占60.4%39.6%(P〈0.01)。②小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肿瘤以实性区为主,局灶形成囊腔,肿瘤细胞强嗜酸性,有胞质内彩斑、空泡,可见多核化,囊壁被覆鞋钉样排列的强嗜酸性细胞。例2以囊性区(巨囊)为主,局灶实性,囊壁被覆强嗜酸性肿瘤细胞,呈鞋钉样排列,胞质内彩斑及空泡不明显。2例免疫组化表型均为局灶CK20(+)。结论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以实性和囊性结构及大的嗜酸性细胞为主型的惰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表现为独特的CK20局灶阳性。通过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表现比较容易与其他嗜酸性肾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卵巢透明细胞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进行分析,掌握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研究1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与病理资料并随访总结发病规律与特点。结果:术后11年、12年及26年各1例仍健在(均为临床I期);术后随访5年及2年(临床Ⅱ期)各1例仍健在;2例分别生存6年(复发瘤切除)及7年(临床Ⅱ期)后死亡,7例(临床Ⅲ-Ⅳ期)于术后10个月至2年内死亡,失访1例。结论:本癌预后与临床分期直接相关,与肿瘤体积、有/无腹水、肿瘤扩散程度、肿瘤侵犯单侧或双侧卵巢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腹腔镜超声图像的纹理分析在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83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腹腔镜超声检查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6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在腹腔镜二维超声图像上通过ITK-SNAP软件手工勾画感兴趣区,采用Pyradiomics工具包提取纹理特征.使用组内相关系数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基于6个纹理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为:Y=-1.452+0.329×wavelet.LL glszm SmallAreaLowGrayLevelEmphasis-0.187×wavelet.LH firstorder Mean-0.209×wavelet.HH glszm SmallAreaLowGrayLevelEmphasis-0.107×original gldm DependenceVariance+0.351×wavelet.LH glrlm RunEntropy+0.058×wavelet.HH glszm ZonePercentage.该模型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及其对应的95例可信区间分别为0.860(0.771~0.945)、0.765(0.529~0.941)、0.864(0.788~0.939)、0.843(0.747~0.914).结论 基于腹腔镜超声图像的纹理分析可以准确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 in differentiating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from 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 Methods. One hundred nineteen patients with 126 renal lesions (33 RAMLs and 93 RCCs) who had undergone CEU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ll of the lesions were histopathologically or clinical prove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using low–acoustic power modes and a sulfur hexafluoride–filled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The baseline sonograms and CEUS imag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consensus by 2 radiologists. The tumor echogenicity, enhancement patterns, and degree of enhancement at different phases were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CEUS in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diseases was compu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On CEUS, the features of wash‐out from hyperenhancement or isoenhancement to hypoenhancement over time (observed in 3.0% of RAMLs and 71.0% of RCCs; P < .001),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observed in 12.1% of RAMLs and 74.2% of RCCs; P < .001), and an enhanced perilesional rim (observed in 3.0% of RAMLs and 79.6% of RCCs; P < .001) achiev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CCs and RAMLs. Early wash‐out and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or peritumoral rim enhancement yielded the highest diagnostic capability in differentiating RCC from RAML. The correspond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accuracy were 88.2% (82 of 93), 97.0% (32 of 33), 98.8% (82 of 83), 74.4% (32 of 43), and 90.5% (114 of 12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CEUS features of early wash‐out,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and an enhanced peritumoral rim highly suggest RCC, whereas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and prolonged enhancement are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of RAM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is valuable in differentiating RCC from RA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对囊性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超声诊断资料。结果18例囊性肾癌患者共19个病灶中,超声正确诊断14个,误诊5个,超声检出率100%,诊断符合率为73.7%。结论超声在囊性肾癌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RCC)的超声表现及特征,评价超声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肾细胞癌超声表现多为边界较清的均匀低回声及等回声团块,小肾癌(43cm)可表现为高回声或等高回声。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多丰富,可测及低阻血流信号。结论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应用,超声是早期发现肾细胞癌的较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B7基因表达对人肾癌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将B7基因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 ,将PLXSN/B7 1转染肾癌细胞。运用RT PCR方法观察B7 1表达情况 ,同时应用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免疫学改变。结果 :肾癌细胞不表达 ,转染后大多数肾癌细胞表面表达B7 1。转染前后肾癌患者T3、T4升高 ,T8降低 ,T4 /T8升高。结论 :B7 1基因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肾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从而有效增强肾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miR-4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452在肾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提取20例肾透明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的总RNAs,通过逆转录(RT)方法获得cDNA后,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组织中miR-452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miR-4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升高约4.69倍,但其异常表达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iR-4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可能作为重要的致癌基因参与了肾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能成为潜在的肾癌标志物,为肾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扫描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30例,术前均经螺旋CT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少数加做肾盂期扫描。将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在30例肾盂移行上皮癌中,病理结果为: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均有肿块形成,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中的6例见到肿块,其余7例无明显肿块,其中4例示肾盂壁增厚,3例示肾盂和肾窦脂肪浸润消失。皮质期增强扫描仅2例乳头状移动行上皮癌显示明显强化,1例局限浸润型移行上皮癌呈中度均匀强化,余21例均呈轻-中度延[迟(实质期)强化。本组病例中,18例因各种原因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下降。所有30例肾盂癌均无肾轮廓的变化。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正确率,但更应重视肾实质期的CT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例家族性双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家系VHL基因的胚系突变进行分析,结合其临床特点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病人家族史、影像学、入院诊疗和随访资料,提取患者及家系直系成员外周血DNA和RNA,采用PCR-DNA测序、荧光定量PCR,RT-PCR片段长度和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VHL基因病理性胚系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验证。结果 PCR-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这家系成员中均没有发现VHL基因编码区的点突变;VHL基因外显子拷贝数的定量分析数据显示VHL基因外显子2拷贝数减少;RT-PCR产物电泳和测序结果表明先证者与其兄二人存在VHL基因第2外显子杂合性缺失所致的病理性胚系突变。结论 家族性肾细胞癌家系中VHL基因的胚系突变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孤立肾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孤立肾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2年2月~2004年12月共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孤立肾癌,8例中5例行肿瘤剜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离体肾肿瘤切除加自体肾移植术。结果:本组术后无外科并发症,平均随访1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肿瘤转移。结论:孤立肾患者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倪俭  王杭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5):697-698
目的:探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6年诊治1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81岁;9例因血尿、尿频等尿路症状就诊,1例因膀胱结石行膀胱切开取石治疗后1年复查时CT提示膀胱壁明显增厚发现。B超检查8例患者提示膀胱内占位,2例患者膀胱无法充盈观察;9例膀胱镜检发现肿瘤直径2.0~6.5cm,单发6例,多发3例。4例患者首次就诊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1例患者因盆腔淋巴结广泛转移行肿瘤旷置,尿流改道术;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18个月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例患者首次就诊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分别术后6个月,1年复发;2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3个月、6个月复发。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0年。2年生存率50%(4/8),5年生存率16.7%(1/6)。其中首次行全膀胱切除患者2年生存率67%(2/3),5年生存率50%(1/2);首次行膀胱部份切除患者2年生存率33%(1/3),5年生存率0%;首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获得随访2例,2年生存率0%。结论:膀胱鳞状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早期、综合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