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至2012年收治的小于30岁 AMI患者41例为青年组,随机选择同期大于50岁 AMI患者360例为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68.1%比97.6%),吸烟(50.6%比80.5%)、高胆固醇血症(59.2%比65.9%)比例及人体质量指数[(22.3±6.6)kg/m^2比(26.3±9.6)kg/m^2]明显升高;高血压(63.1%比24.4%)、糖尿病(30.6%比4.9%)比例明显较低(P<0.05或<0.01);发病诱因中,青年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29.3%比3.6%)和熬夜(39.0%比2.8%)、大量饮酒(14.6%比4.7%)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而中老年组情绪激动(8.3%比0),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或<0.01)。青年组冠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为主(56.1%),且多为 A (53.7%)、B1型(29.3%)病变,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48.1%),且多为B2(29.7%)、C型(33.9%)病变(P<0.05或<0.01)。结论: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是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危险因素;熬夜、饮酒和心理压力大等为青年 AMI患者主要诱因;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A、B1型简单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研究所青年(≤45岁)AMI患者150例,作为青年AMI组;纳入同期45岁以上AMI患者160例,作为老年AM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与老年AMI组相比,青年AMI患者男性比例和吸烟比例较高(分别为:96.0% vs.75.6%和62.7% vs.35.6%),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比例较低(分别为37.3% vs.49.4%和40.0% vs.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132例青年AMI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占50.0%),有8例(6.1%)未见明显冠脉狭窄,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则以多支病变为主(占74.8%).结论 与老年AMI相比,青年AMI患者合并症发生率较低,但吸烟比例较高,同时青年AMI患者较老年AMI的病变累及冠脉少,多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84例老年STEMI行PCI治疗的患者,年龄≥60岁,分为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前壁组)643例;其他部位AMI患者(对照组)641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1年)有关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的基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前壁组脑血管疾病史、心肌梗死疾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低(P<0.05,P<0.01),而男性、KILLIP≥Ⅱ级及入院时心率〉90次/min患者所占比例高(P<0.05,P<0.01),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前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利尿剂的药物应用更多(P<0.01),并且接受PCI治疗中多支病变比例高,平均支架长度、个数均显著增高(P<0.01)。(2)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MACE发生情况:前壁组心源性死亡明显高于对照组[6.8%(43/632) vs 3.5%(22/629),P<0.01],而随访期间(1年)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低[4.7%(30/632) vs 9.4%(59/629),P<0.01],且年龄≥75岁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75岁患者[25.4%(30/118) vs 15.8%(81/514),P<0.05]。结论老年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男性高发,心功能差、多支病变比例高,病情重,PCI中植入支架多,远期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低,≥75岁患者MACE发生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3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各4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各25例;多支血管病变58例,单支病变7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名为非冠心病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ET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冠心病各组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均<0.01);STEMI组、NSTEMI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和SAP组[(95.6±14.7) pg/ml、(89.6±11.2) pg/ml比(67.2±8.5) pg/ml比(35.7±5.8) pg/m门,且UAP组显著高于SAP组(P均<0.01),STEMI组和NSTEMI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冠心病组中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81.3±12.6) pg/ml比(64.5±10.3) pg/ml],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其检测对于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冠脉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单支组(31例)、双支组(33例)、多支病变组(36例);轻度狭窄组(27例)、中度狭窄组(31例)、重度狭窄组(42例)。选择同期体检无冠心病及严重器质性病变的中老年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 TC、TG、HDL-C、LDL-C、ox-LDL及 TNF-α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脂(除 HDL-C)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HDL-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UAP组、AMI组 ox-LDL、TNF-α水平显著高于 SAP 组、UAP 组(P 均<0.05);双支、多支病变组ox-LDL [(560.47±84.21)μg/L、(619.31±88.49)μg/L比(432.19±80.75)μg/L]、TNF-α[(10.06±2.78)ng/L、(11.14±2.74)ng/L比(9.01±2.75)ng/L]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中度、重度狭窄组ox-LDL [(531.33±68.12)μg/L、(610.62±93.43)μg/L比(459.43±53.36)μg/L]、TNF-α[(9.94±2.87)ng/L、(11.12±3.21)ng/L比(8.98±2.66) ng/L]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ox-LDL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83,P<0.01)。结论:ox-LDL、TNF-α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6年6月~2012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AMI患者92例,其中59例患者合并COPD归入AMI+COPD组,其余33例不合并COPD的患者归入AMI组,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处理罪犯血管。比较入组时两组患者AMI部位和罪犯血管支数以及左室收缩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不同心肌梗死部位所占比例以及罪犯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MI组相比,AMI+COPD组LVEDD值更高[(59.6±6.4) mmvs.(42.8±3.7)mm],LVEF水平更低[(46.16±8.3)%vs.(59.25±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MI+COPD发生肺部感染(33.90%vs.12.12%)、心律失常(39.98%vs.27.27%)、心力衰竭(15.25%vs.6.06)、呼吸衰竭(22.03%vs.9.09%)、心源性休克(10.17%vs.3.03%)、死亡(8.47%vs.3.03%)的几率均高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会进一步导致AMI患者心功能恶化,使其近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联合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其与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冠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度进行早期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85例,9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及9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选取同期22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联合检测NT-proBNP、hs-CRP水平,记录24小时、1周、1月、6月内心脏事件(猝死、心衰、血运重建)MACE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不同水平NT-proBNP、hs-CRP心脏事件发生率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STEMI组、NSTEM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与NSTEMI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NT-proBNP、hs-CRP水平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NT-proBNP、hs-CR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78、0.814,P<0.05);NT-proBNP、hs-CRP对终点事件预测cut-off值分别为960pg/ml、6mg/L(AUC:0.952、0.891,P<0.05),MACE发生率高NT-proBNP、高hs-CRP组>高NT-proBNP、低hs-CRP组>低NT-proBNP、高hs-CRP组>低NT-proBNP、低hs-CRP组(P<0.05)。结论: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与NT-proBNP、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度早期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22 537例患者中,男13 204例,女9 333例,年龄(58.53±9.48)岁,共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254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能否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分为钙化组(A组)和无钙化组(B组),统计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区别,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钙化组心肌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18.16%vs.8.84%,P<0.001);钙化组较无钙化组男性多见(62.46% vs.58.04%,P<0.001)、年龄偏大[(64.61±7.92)岁vs.(57.67±9.37)岁,P<0.001];糖尿病(25.64% vs.15.28%,P<0.00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发病率高(74.00%vs.57.13%,P<0.001);易发生血管病变(93.70% vs.7.32%,P<0.001),且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即使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钙化组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也超过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99.61%vs.94.32%,P<0.05;91.18% vs.66.23%,P<0.05).两组均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为主,两组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男性多见、年龄偏大;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高;易发生血管病变,容易导致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48例(AMI组)与健康体检者40例(正常对照组)。AMI组根据随访2年结果又分为存活组37例与死亡组11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HRT两项常用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患者中TO明显升高[(-2.89±2.71)%比(0.21±3.56)%],TS明显降低[(12.28±5.02)ms/R-R比(4.12±6.38)ms/R-R],P均〈0.01。与AMI存活组比较,死亡组TO显著升高[(0.18±4.77)%比(2.24±4.31)%],TS显著降低[(6.81±2.02)ms/R-R比(3.58±3.72)ms/R-R],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异常,窦性心率震荡异常可作为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45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成为年轻组;同时,连续选取同时间段50例50~7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病史、风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年轻组男性占91.7%,而对照组为72.0%;年轻组吸烟史占83.3%,家族史占47.2%,高胆固醇血症占44.4%,而对照组高血压占54.0%,糖尿病占42.0%,吸烟史占40.0%,高胆固醇血症占38.0%;年轻组罪犯血管在前降支占58.3%,右冠状动脉38.9%,回旋支为0,对照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2.0%,22.0%;年轻组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分别为63.9%、27.8%、8.3%,对照组为42.0%、40.0%、18.0%。年轻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平均风险因素为1.64±0.40个,而多支血管病变者为2.78±0.56个。结论吸烟、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是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年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没有发现以回旋支为罪犯血管,没有发现住院死亡;多支血管病变者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有更多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临床确诊为AMI的患者136例,根据年龄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55例,老年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81例,并进行危险因素、临床、生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回顾分析,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与老年AMI组相比,早发AMI组中男性、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临床生化检验显示,与老年AMI组比较,早发AMI组的血清总胆固醇[(4.28±1.03)mmol/L比(4.87±1.41)mmol/L]、甘油三酯[(1.22±0.66)mmol/L比(1.74±1.07)mmol/L]和载脂蛋白B[(0.80±0.18)g/L比(1.04±0.34)g/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冠脉造影显示早发AMI组单支病变比例(27.3%)显著高于老年AMI组(11.1%)。早发AMI组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显著低于老年AMI组[(58.70±27.11)分比(75.19±41.37)分,P<0.05]。结论: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特征是男性,有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者更多,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且单支冠脉病变比例较高,冠脉狭窄程度显著较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年龄18~44岁)共24例,选取同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女性(年龄≥65岁)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有9例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较1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更小、体质量指数(BMI)更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P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病变和主干病变较多(P均<0.05)。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中8例(53.3%)合并2个以上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老年心肌梗死女性相比,青年心肌梗死女性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较少,入院时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肌酸酐、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更多见(P均<0.05)。结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较老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少,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和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龄≥75岁的46例患者(高龄组)与〈75岁的308例患者(非高龄组)进行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和采用的治疗措施。结果与非高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以呼吸困难、疲乏等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者多见(39.1%vs16.6%,P〈0.01),女性(56.5%VS29.2%,P〈0.05)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5.7%w28.2%,P〈0.01)多见。高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0.9%W47.1%,34.8%Ⅷ15.6%,P〈0.05)比例高,而血脂异常、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32.6%VS52.3%,34.8%VS63.6%,P〈0.05)。高龄组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更长(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再灌注治疗者少于非高龄组(78.2%VS95.8%,71.8%VS94.8%,P〈0.05。高龄组肾功能恶化者更多见(6.5%VS0.3%,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多见,而且接受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并且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研究IGF-1与冠状动脉狭窄及其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14例入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6例,冠状动脉照影无狭窄或狭窄小于25%者为对照组31例。用ELISA法测定其外周静脉血清IGF-1水平,分析各组IGF-1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IGF-1水平的关系。结果①UAP组、AMI组血清IGF-1浓度较对照组、SAP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2±9.65)μg/L,(16.56±6.64)μg/L和(34.89±7.09)μg/L,(31.06±8.64)μg/L,P〈0.05],SAP组血清IGF-1浓度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6±8.64)μg/L和(34.89±7.09)μg/L,P〉0.05],AMI组血清IGF-1浓度较UAP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6±6.64)μg/L和(19.02±9.65)μg/L,P〉0.05];②血清IGF-1浓度与其相应的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呈明显负相关(r=-0.659,P〈0.05)。结论血清IGF-1浓度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因子对冠心病(CHD)发病的影响。方法:1487例住院患者根据经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1017例)和非CHD对照组(470例)。详细记录病史,体检资料,检验血常规,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CHD对照组比较,CHD组年龄[(58.01±11.15)岁比(60.18±11.85)岁],吸烟(34.5%比57.7%)、高血压(43.2%比66.6%)、糖尿病(11.5%比30.5%)所占比例,甘油三酯[(1.65±0.80)mmol/dl比(1.79±1.28)mmol/dl]、纤维蛋白原[(311.51±86.84)mg/dl比(362.38±94.73)mg/dl]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43±4.76)109/L比(7.18±2.64)109/L]均明显增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1.18±0.32)mmol/dl比(1.11±0.30)mmol/dl,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CHD组也呈增高趋势,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CHD均有显著影响(r=1.00~2.81,P<0.05)。结论:除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外,炎症因子纤维蛋白原、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升高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长期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共964例AMI行急诊PCI治疗的资料,分析长期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52.7±11.7)月,最长达8年。随访期间出现MACE者的年龄[(66.16±11.34)岁:(60.04±11.49)岁]、陈旧心肌梗塞比率(67.04%∶45.24%)、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71.47%∶20.60%)、反映心肌梗塞面积的CK-MB峰值[(140.74±127.43)U/L∶(112.52±119.37)U/L]、糖尿病患病(63.53%∶47.22%)、入院血糖水平[(11.81±7.46)mmol/L∶(9.69±4.85)mmol/L]、纤维蛋白原浓度[(280.24±76.59)mg/dL∶(272.35±70.18)mg/dL]、入院白细胞水平[(11.68±4.36)×109/L:(10.77±3.40)×109/L]、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6.24±7.33)h∶(5.30±3.92)h]、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记分[(115.09±52.74)分:(86.26±43.91)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0.01),出现MACE者心肌梗塞溶栓心肌灌注(TMP)明显差于未发生者(P=0.000)。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术后TMP分级≤Ⅱ级(RR=5.08,P=0.000)、陈旧心肌梗塞病史(RR=2.73,P=0.046)、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RR=2.68,P=0.0006)、糖尿病病史(RR=2.25,P=0.025)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RR=2.12,P=0.033)。结论:术后TMP分级≤Ⅱ级、陈旧心肌梗塞病史、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糖尿病病史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均为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术后TMP分级≤Ⅱ级的相对危险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100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被分为≥70岁组(30例)和〈70岁组(70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并发症等特点。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及冠脉多支病变比例均显著升高,吸烟、冠脉单支病变比例明显较低,PCI治疗时间[(49.0±19.4)min比(61.0±22.5)min]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住院期间发生KillipⅢ级以上心力衰竭(11.43%比40.00%)、严重心律失常(28.57%比53.33%)、心源性死亡(1.43%比10.00%)及出血并发症(1.43%比10.00%)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PCI成功率,术后6个月两组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特征和〈70岁患者有别,其近期预后更差,术后6个月的预后与〈70岁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急诊或择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明确诊断的AMI患者共415例,其中年龄≤50岁的中青年患者126例,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9例),年龄≤40岁;中年组(97例),40岁〈年龄≤50岁。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结果:青年组大量吸烟者(20支/d,10年以上)显著多于中年组(55.2%比30.9%);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显著少于中年组(3.4%比23.7%,27.6%比41.2%),合并血脂异常者显著多于中年组(58.6%比36.1%)。梗死相关血管分布特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青年组显著多于中年组(72.4%比43.3%)。住院期间青年组无一例死亡,中年组死亡两例。结论:大量吸烟和血脂异常为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相对少见,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住院期死亡率低,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