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族男性人群指长比与暴力攻击行为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汉族男性人群指长比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以1 358名汉族16~35岁男性为研究对象,筛查出暴力倾向组79人,选取对照组279人,运用直接测量法测定左右手指长。结果暴力倾向组攻击各因子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暴力倾向组及对照组左手食指(2 D)长分别为(73.02±3.55),(71.91±3.95)mm,左手环指(4 D)长分别为(75.79±3.63),(74.62±4.27)mm,右手环指(4 D)长分别为(75.51±3.63),(74.39±4.26)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指长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倾向组左手2 D∶3 D与言语攻击、敌意、攻击总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71,0.268,0.272,P0.05),左手2 D∶4 D与言语攻击、敌意存在正相关关系(r=0.244,0.223,P0.05),右手3 D∶4 D、4 D∶5 D与敌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66,-0.236,P0.05);对照组左手2 D∶4 D与言语攻击存在正相关关系(r=0.126,P0.05),左手3 D∶5 D与愤怒存在负相关关系(r=-0.126,P0.05)。结论指长比与攻击行为存在部分相关。  相似文献   

2.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工读男生的攻击行为与儿童期受虐及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工读学生攻击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攻击性问卷、儿童虐待史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对研究组74名工读男生和对照组108名普通中学男生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组攻击总分与躯体攻击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父亲憎恶显著低于对照组,躯体虐待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父亲鼓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工读男生言语攻击与双亲憎恶、母亲精神虐待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P值均<0.05);母亲关爱与言语攻击呈正相关,母亲关爱与愤怒、母亲鼓励与愤怒和敌意、父亲鼓励与敌意和攻击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工读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工读男生的儿童期受虐经历、父母养育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最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了解青春早期青少年食指(2D)∶无名指(4D)指长比与青春发育、抑郁心理及攻击行为的关联,为探讨生长发育对健康行为及心理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九年一贯制学校10~14岁182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平板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及抑郁心理、攻击行为状况,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被调查者左右手2D和4D指长.结果 青春早期青少年女生左右手的2D∶4D指长比均数均高于男生(左手:0.988与0.971;右手:0.996与0.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3.32,P值均<0.05).男性青少年变声的发生与左手2D∶4D低指长的关联在10~12岁青少年中已然出现(P=0.035).男生显现阴茎或睾丸发育、变声等青春发育特征的一组左右手指长比均数均低于未显现特征组,且在13~14岁男性青少年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检出指长比与抑郁心理及攻击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 低2D∶4D指长比与13~14岁男生青春期发育关联显著.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探索其作为小年龄青少年出生前性激素测量指示指标的可能性,建议对双手的2D、4D指长均做测量.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人格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测验等对某高校337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约1/3的大一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一男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大一新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大学高年级学生(P<0.01)。攻击行为总分、躯体攻击因子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及人格均呈显著相关;愤怒、敌意因子与除了人格外的其他4个因素呈显著相关;言语攻击仅和非理性观念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性别、控制倾向和原生家庭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大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性别、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原生家庭和控制倾向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冲动及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为针对性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9 8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自杀意念、自杀态度、冲动行为量表、外显攻击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自杀态度更倾向于包容和理解,其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的检出率(16.40%,2.46%)均明显高于男生(10.27%,1.11%)(x2值分别为9.997,62.507,P值均<0.01);在冲动行为调查中,女生在“动机性冲动”“认知性冲动”及总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11.236,10.930,9.464,P值均<0.01);在攻击行为调查中,女生倾向于采取“愤怒及敌意”,而男生倾向于采取“身体及语言攻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843,3.050,-26.591,-8.729,P值均<0.01).结论 女生较男生易出现冲动行为,易采取愤怒及敌意的攻击行为,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及行为,而男生则容易出现身体及语言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大学生性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发生性交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带来的健康问题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方法选取北京市12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2173名,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经逻辑检错后分析有效问卷。结果大学性交行为报告率为6.9%,男、女生发生初次性交行为年龄均为19岁,但女生初次性交对象年龄大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性交行为报告率高于女生,来源于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性交行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越容易发生性交行为;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大学生性交行为发生的因素有月平均消费水平、吸烟、对待男性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男/女朋友、边缘性行为以及生殖健康知识等。结论北京市大学生发生婚前性交行为现状不容乐观,需针对其不良行为和态度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伤害(自伤)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武汉地区10所不同层次高校19 66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伤行为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艾克森人格量表,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变量。结果 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8%,有自伤行为大学生在情绪调节困难和人格得分上均高于无自伤行为大学生(均有P<0.05)。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学校水平具有聚集性,性别、来源地、留守经历、情绪调节困难、人格量表得分是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均有P<0.05)。结论 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应对困难方式,发挥同伴教育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毅震  黄艳  史俊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9-1911
目的:探讨青年攻击行为发生的生物基础,为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有攻击行为的20名初中生作为病例,选择性别、年龄、年级、性发育等级和家庭经济状况相同的无攻击行为学生作为对照进行1∶1配对研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青少年唾液中皮质醇(CORT)、睾酮(T)、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含量。结果:男、女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睾酮水平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P<0.05),男性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P<0.05),催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男生攻击性与皮质醇浓度呈负相关(P<0.05),女生攻击性与睾酮浓度呈正相关(P<0.01)。皮质醇是男性青少年攻击行为倾向的预测因子,其水平越高,男生攻击性越小。结论:皮质醇、睾酮是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内分泌因素,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分泌激素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金华、杭州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学裙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44-45,48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会性行为发生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浙江省10所高校751名大学生的社会性行为及性心理现况进行调查。结果有过接吻、性爱抚、性交的大学生分别为45.5%、27.4%、16.6%。男、女生在性爱抚、性交上差异显著(P〈0.01)。在性交行为的发生中男生的主动性显著高于女生(P〈0.01)。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无“爱”之性。婚前性交给大学生带来种种困扰。结论一部分大学生性道德意识淡漠,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确保其性行为维持在社会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促进其性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416名大学生婚前性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婚前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以便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形式,对北京市6所重点大学学生进行现况调查,获得有效样本416例。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6名北京市大学生中,有30.39%的被调查者赞成婚前性行为,93.27%知道安全套避孕手段,10.33%表示对性传播疾病非常了解;男生的婚前性行为态度较女生开放。结论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为宽容和开放,但性知识尚欠缺。提示应加强大学生的性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新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预防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PARS-3)、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以及自编的人口统计学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扬州某大学986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新生攻击行为(60.81±9.56)和自我控制得分(63.78±8.79)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男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女生(t=1.66,P<0.05),非独生子女攻击行为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3.38,P<0.01),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农村学生(t=-3.29,P<0.01).与低体育锻炼水平大学生组相比,高体育锻炼水平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攻击行为少(F值分别为6.94,5.01,P值均<0.05);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49,P<0.01),体育锻炼水平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12,P<0.01),体育锻炼水平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r=0.13,P<0.01).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减少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控制,间接地减少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1.59%.结论 体育锻炼是预防大学新生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自我控制在体育锻炼预防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某大学100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影响大学生性行为(包括手淫、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手淫的发生与大学生对手淫的认识态度呈正相关,并且男生手淫率高于女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情况与大学生对大学中性行为发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大学生是否了解女性易受孕时间呈负相关。结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的教育,重点在男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江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伤害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江苏省9所高校4 233名在校学生(少数名族大学生236名)进行伤害流行病学及伤害“知-信-行”现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伤害发生的差异及伤害“知-信-行”的差异,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年伤害发生率、发生人次率、多次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5.0%、33.9%、3.4%,均高于汉族大学生相应发生率(均有P<0.05)。相比于汉族大学生(19.8%),少数民族大学生(32.2%)具有发生故意伤害的比例高(χ2=4.896,P=0.027),伤后痊愈比例低(χ2=12.760,P<0.001),因损伤休息/请假天数长(Z=2.244,P=0.025),因损伤住院天数多(Z=4.359, P<0.001)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性、伤害知识得分较低及预防伤害行为得分较低者发生伤害的风险分别为女性、伤害知识得分较高及预防伤害行为得分较高者的1.94倍、3.31倍及2.24倍。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其伤害发生的特征,制定多种宣传教育方式,降低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初中生暴力电子游戏接触、自我控制水平和应对方式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为有效降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5—6月对上海市4所普通公立初中学校1 886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暴力电子游戏使用习惯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攻击性行为水平根据潜在剖面分析可以分为4个组别,根据攻击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命名为低攻击组、中等攻击1组、中等攻击2组和高攻击组。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基础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低攻击组相比,其余各组别中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冲动系统、消极应对与攻击性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6,1.30,1.70;2.96,4.40,6.84;1.17,1.42,1.74,P值均 < 0.05),积极应对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82,0.52,0.49,P值均 < 0.05)。  方法  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冲动系统和消极应对方式会增加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水平,而积极应对方式能降低初中生攻击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SCL-90量表对445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客观支持度高于大学生常模,新生的支持利用度较高,城市学生的主观支持较低,社会支持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朋友支持和精神支持对男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同学支持和团体参与对女生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