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据估计,1998年多于30%的全部死亡人数和大于10%的总疾病负担(以损失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计算)要归因于心血管病.因而心血管病(CVD)造成的高全球负担成为1999年世界卫生报告的重要内容.到1990年为止,包括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地区在内的亚洲国家因CVD死亡的人数已占到全球因CVD死亡人数的44%,这些国家的CVD负担已超过全球CVD负担的50%.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的疾病之一.其中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占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心肌梗死造成大量心肌细胞的死亡.导致心肌斑痕组织的形成,心肌细胞的数目减少,功能低下。这种细胞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的。最近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也有少量的心肌细胞分裂增生.不过这种增生数量非常有限.不能达到功能上的修复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3.
正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为常见,且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也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高血压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根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全球近940万人死于高血压,占全球总死亡的17.8%;高血压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为1.7亿人年,占全球总DALYs的7.0%[1]。2010年我国因高血压造成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24.6%,高达204.3万人(其中男性11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血压病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发病人数众多。在中国,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根据1亿人口的监测,心血管病占总死亡人口的34%,而心血管病死亡者中58%由脑卒中引成,脑卒中则主要由高血压病所致。近年来,高血压病造成的心脑肾并发症在增加。目前,高血压病的...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病是全球死因之首,每年导致1730万人死亡,花费近86304美元。2011年,联合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高级别会议将“到2025年将慢病所导致的过早死亡降低25%”定为全球目标。时值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鉴于心血管死亡约占慢病死亡人数的一半,各主要心血管病学会联合发表了声明,宣传达到该目标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病是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医疗服务质量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256万上升到2013年的372万。据推算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其中高血压2.45亿,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因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的40%以上,并正在加快向年轻人群蔓延。心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形势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50%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会造成患者的预期寿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管理高血压是降低心血管病负担和死亡率的关键。2002年我国年龄≥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控制率仅为6.1%,近年三率虽有上升,但仍很低。从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冠脉综合症(acuteischemlccoronarysyndrome;AI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AMI)、猝死的病死率占心血管病之首位。WHO统计每年12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全球死亡人数1/4。美国心脏病协会报导1981年AMI80万人中65万人死亡,50%死于住院前,多为猝死。由于采取对已知危险因子的防治,美国1994年死于冠心病者已下降为481458人,占心血管病的2/3,仍居死亡原因第一位[1]。Hunik研究总结有关资料后认为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25%由于一…  相似文献   

9.
心脏病成为全球第一大死因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的人数达到1750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死因,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全球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再增加50%,达到250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0.
女性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及治疗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血管病在男女两性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男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并且男性对心血管病的发生有独立的影响作用。因此,包括美国ACC/AHA指南在内的多项指南把男性列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在过去的20年间,男性心血管病死亡率略有降低,而女性心血管病死亡率保持稳定,甚至有增加的趋势。据世界心脏联盟报道,每年有860万女性死于心血管病,占到女性死亡总人数的1/3。2006年中国统计数据也显示,城乡女性心血管病死亡分别占女性总死亡的37.8%和35.9%。多年来女性心血管病的研究和预防工作一直受到相对的忽视,美国AHA调查显示,仅有不到1/5的内科医生认识到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  相似文献   

11.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4.
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之为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旦内环境稳态被打破,各种疾病就会相继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时,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水潴留、酸碱失衡、营养代谢及糖代谢障碍等内环境紊乱的现象。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给予临床处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是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失代偿所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总称,轻者表现为性格或行为异常,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根据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程度,肝性脑病通常分为4期。肝性脑病是反映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严重的肝性脑病基础上出现的脑水肿又是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肝性脑病是阻止重症肝病患者疾病进展、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美国移植学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儿科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者的长期医学管理指南,同时北美儿科胃肠病学会也批准了这项指南。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是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MI)诊疗指南从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等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指导。AMI的治疗原则即挽救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欧洲和我国指南部推荐积极采取直接冠脉支架置入术或溶栓的再灌注,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国外研究证实,指南中推荐的常规用药在AMI治疗过程中的使用率与住院病死率与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住院死亡有独立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