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3岁,因高血压病史20a,再次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a,无规律胸闷、胸痛2a并加重1个月,于2006年6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手术采用Octopus组织固定器、Star-fish心尖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分流塞(shunt)完成。术中行左乳内动脉—前降支、主动脉—大隐静脉—后降支、主动脉—大隐静脉—第二钝缘支、主动脉—大隐静脉—第一对角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n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 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吻合顺序原则上依次为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桥血管吻合数目共296个,平均(3.95±0.55)个/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治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25例老年(≥70岁)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经OPCABG治疗的2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无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者,围手术期死亡率0,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全组应用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77支,平均(3.1±1.0)支,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20例(80%),大隐静脉搭桥24例(96%),共57支,包括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19例(79%)41支,完全静脉桥5例(20%)16支,其中序贯静脉桥14例(56%)18支.术后低心排综合征3例,应用IABP 1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5例,呼吸衰竭2例,开胸止血1例,伤口感染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除2例术后无缓解,后经PTCA治疗有所缓解外,大部分手术后完全缓解.心功能不全者术后逐渐得到纠正,心功能Ⅰ~Ⅱ级.术后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于心肌再梗死,1例死于肝癌外,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P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更具优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高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2005年至2014年,101例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82例,女19例,平均(81.4±1.7)岁,左主干狭窄(≥70%)76例,<70%者25例,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48.2±8.3)cm,心脏射血分数>50%89例,30~50%12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合并室壁瘤1例,纽约心功能分级I~Ⅱ级56例,Ⅲ~Ⅳ级45例。加拿大心绞痛分级(CCS)I~Ⅲ级99例,Ⅳ级2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结果10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3.9±0.8)h,平均桥血管使用(3.0±1.0)根,ICU监护(50.2±46.0)h,呼吸机辅助呼吸(42.9±68.5)h,二次开胸止血6例(5.9%),二次气管插管5例(4.9%),术后持续透析4例(4.0%),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术中3例(2.9%),术后11例(10.9%),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2.0%),术后院内死亡8例(7.9%)。中位随访时间6(1~11)年,全因死亡17例(16.8%)。结论尽管高龄、左主干狭窄病变这两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独立高风险因素同时存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围手术期的相关处理仍然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常规方法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 ,导致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治疗常用的血管为大隐静脉 +乳内动脉为标准手术术式。然而诸多原因限制 ,有时大隐静脉不适合作为移植材料。本研究对大隐静脉与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比较。方法 接受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35例 ,平均年龄 77岁 ,接受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15例 ,平均年龄 75岁 ,二组之间 ,体重 ,心肌梗死病史 ,心功能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平均移植血管数没有明显差别。结果 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和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之间 ,乳内动脉的五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6 %和94 % ,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大隐静脉的通畅率为 70 % ,上臂头静脉为 4 8% ,二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P>0 .0 5 )。结论 通过两组间的 5年累计通畅率的比较 ,我们认为在高龄病人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效果差 ,术后通畅率低 ,但可以作为移植血管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8.
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同时游离大隐静脉,用于冠状动脉其它分支旁路移植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22例患者采用该手术方法,其中5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17例为多支病变.22例患者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平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2.40±1.04(1~4)支/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靶血管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和高位边缘支.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术后平均8.1±1.6天痊愈出院.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小,安全易行,对有手术适应证的多支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常采用一支乳内动脉加一支或多支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大隐静脉会逐渐粥样硬化而闭塞,动脉的通畅率远高于大隐静脉。左乳内动脉已常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应用双侧乳内动脉相比,左乳内动脉加大隐静脉被认为是远期死亡、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乳内动脉用于左侧冠状动脉时通畅率一样;原位或复合桥移植时所有的乳内动脉通畅率相同,但吻合于主动脉时通畅率降低,所以原位乳内动脉通畅率高于游离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桡动脉宜吻合于近端狭窄严重者。双侧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可避免触及主动脉,最大程度地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发生。70岁以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期寿命5年以上者,应选择双侧乳内动脉;60岁以下没有或很少合并症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可考虑全动脉化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国人应用乳内动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临床效果,从94年10月至98年3月共60例冠心病人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大多数为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中低温及常温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血或温血停跳液心肌保护.强调在取乳内动脉时要格外小心,不要用器械钳夹乳内动脉,牵拉应轻柔.采用8-0 Prolene线做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等做远端吻合.吻合完成后应将乳内蒂固定于心脏表面,减少吻合口张力.最后切开左上心包让乳内动脉走行平坦,无张力.平均搭桥支数为3.5根.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1.7%.使用乳内动脉做CABC是安全有效的.59例病人心绞痛完全缓解,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病人,共145条桥血管(其中内乳动脉46条,大隐静脉桥99条),进行64排螺旋CT造影(CTA)。CT扫描时病人的平均心室率为(60±5)次/min。42例中20例桥血管血管吻合口冠状动脉狭窄(≥50%)或闭塞的病人及7例吻合口远端狭窄或闭塞的病人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42例病人CTA均可评价。显示桥血管通畅125条.闭塞20条(其中内乳动脉5条,静脉桥15条)。CTA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狭窄(≥50%)或闭塞的准确性达100%。结论:CTA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以及吻合口再狭窄的程度,桥血管近端吻合口的位置,可提示冠状动脉桥血管术后CAG的径路,是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创伤性小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共完成OPCAB 64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连续有创动静脉压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注入,肝素化后维持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300 s.常规取左乳内动脉及下肢大隐静脉备作搭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吻合时,采取心脏与心包之间垫湿纱布,心脏表面稳定器(MEDOS)固定.大部分病例心脏表面固定为非吸附性固定.在远端各吻合口吻合时,均应用冠状动脉内分流栓(inshunt).本组61例首先完成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的血流重建.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房颤24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功能不全5例、二次开胸2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26个月,除2例患者分别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心肌再梗死,其中1例死于泵衰竭外,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 OPCAB对于许多高龄(≥70岁)、心功能低下(EF<40%)、肝肾功能不良、升主动脉钙化、有出血倾向、卒中后遗症等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也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OPCAB手术成功率在于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规CABG)术后5年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常规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常规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利用双源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常规CABG组及OPCABG组左乳内动脉(u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都达到100%,静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和94.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5年通畅率可以和常规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与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4月~2010年1月行CABG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268例。根据大隐静脉的采集术式分为两组,使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内镜组(EVH组,n=129),采用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切开组(OVH组,n=139),应用64排螺旋CT(64-MSCT)对比分析手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结果 EVH组与OVH组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0%vs.85.6%),(78.9% vs.79.9%),(72.2% vs.71.8%), P<0.05],但EVH组采集时间更长[(50.23±5.87)min vs.(38.65±7.96)min],破损情况更多[(1.51±0.19) vs.(0.84±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和直视切开两种采集方式的大隐静脉桥近、中期通畅率接近,但内窥镜法采集时间较长,静脉破损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非药物治疗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桥血管和支架的再通率。方法CABG术后和药物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各40例,其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药物治疗病史具有可比性。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桥血管和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的远期效果。结果与行CABG患者的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34.3%。与行CABG患者的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前降支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14.8%。与行CABG患者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49.8%。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远期通畅率较CABG明显增高,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要优于CABG的桥血管。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再搭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搭桥的临床经验。方法:在51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中,5例患在术后4h内因急性心肌梗死需急诊再搭桥,发生率0.98%。5例患中,男女比例为4:1,年龄56-77岁(平均63.6岁),均为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3例伴左主干病变),手术中搭桥3-5支(人均搭桥3.6支),左乳内动脉桥5根,其余为大隐静脉桥。2例在关胸后20min,3例在回重症监护病房后2-4h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表现(明显心电图ST-T变化),伴室颤2例,5例血液动力学均不稳定,药物处理难以稳定血液动力学。全部患均立即送手术室(2例仍在手术室),急诊再次开胸。探查发现,2例患静脉桥(分别搭桥到回旋支第二钝缘支和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内急性血栓形成;另3例所有静脉桥良好,但左室前壁收缩运动明显减弱,结合心电图变化,诊断为左乳内动脉灌注不良。重新建立体外循环,清除桥内血栓重新搭桥2例(1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另取一段静脉搭桥到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吻合口远端的左前降支3例。结果:5例患顺利度过手术,均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22-25h(平均42h)。手术后呼吸机支持4h-18d(平均7.3d)合并消化道出血4例,肾功能不全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手术后住院时间12-35d,平均21d。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应重在预防。如怀疑桥有问题,急诊再搭桥是良好选择,但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An 81-year-old woman who was 4 years post 3-vesse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surgery suffered a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giography revealed the recent occlusion of a saphenous vein graft (SVG) to an obtuse marginal coronary artery. Five days following failure of intragraft urokinase and systemic heparinization to recanalize the SVG, balloon angioplasty was undertaken. A mobile thrombus was observed to migrate spontaneously in a retrograde manner in the SVG and was removed during PTCA by aspiration through the guiding catheter.  相似文献   

18.
Large aneurysms (>4 cm) of saphenous vein grafts (SVG) to coronary arteries are a rare compl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CABG). A 64-year-old male, status post-CABG 14 years ago, presented with dyspnea and diaphoresis. Pneumonia and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were diagnosed.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demonstrated a 5 × 7-cm aneurysm of a SVG. At the time of surgery,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grafted to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was found to be stretched tautly over the aneurysm, resulting in impaired flow. The aneurysm was successfully resected. This is the first published case implicating a SVG aneurysm as the direct cause of a MI by mass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