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79例V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单纯型50例,膨出瘤型28例,肌部VSD1例。选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2例,Sideris钮扣闭合装置16例,Amplatzer PDA封堵器45例,Amplatzer偏心型膜周部封堵器11例,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1例。结果79例患者75例封堵成功(94.9%)。术后新出现心律失常31例(41.3%),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2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8%),室性早搏3例(4%),间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2.7%)。1例患者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4天心电图表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伴发阿—斯综合征。经紧急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复苏成功,出院时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术前状态。其余25例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应用强的松30mg/日,一周后仅有2例存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存在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2例为一过性,1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院时室性早搏仍有591次/24小时。结论经导管封堵VSD,出现心律失常达41.3%,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产单封堵器对多孔膜部瘤室缺的封堵效果,并进行术后随访,评价其安全性。方法52例多孔膜部瘤室缺患者,经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治疗均选用国产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首先左室左前斜45°-60°,头位20°造影,根据造影室缺大小、形态选择大小合适的封堵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封堵后即刻左室造影,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后随访24h,1、3、6个月,1年。随访指标包括心电图、TTE、放射线胸片。结果52例患者51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成功后发生腱索断裂。1例因2次封堵器置入导致室缺明显增大,2例转入外科手术(包括腱索断裂1例),1例封堵器置入膜部瘤内。术后即刻造影,26例有少至微量残余分流,其中20例术后24h分流消失,其余4例于1、3.6个月和1年随访中发现分流消失,2例有少量分流;TTE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对主动脉瓣、房室瓣无影响,无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等发生。术后8例心电图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随访中5例持续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持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5d内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3例,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患者在术后第9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入临时起搏器,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C治疗,术后第12天恢复窦性心律,仍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不论多孔膜部瘤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有无距离均可选择封堵治疗,Qp/Qs〉1.5,最大孔〈10mm患者均为封堵治疗的适应证。经过2个月至3年的随访,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缺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和临床策略.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51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年龄2~ 36岁.封堵前常规行左心室造影,并测量左室面破口直径为4 ~ 14 mm,平均为(8.7±4.5)mm;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最大破口直径4 ~12 mm平均为(6.8±3.5) 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置入不同类型的国产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于术后1、6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4种类型,其中51例多破口的菜花型和囊袋型VSD患者中,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其中3例48小时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由封堵前的(13.4±4.3) mmHg下降为封堵后的(8.6±3.3)mmHg,下降明显(t=5.34,P<0.001).左室舒张末经(LVEDD)由封堵前的(48.1±5.3)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7±5.3)mm,下降明显(t=3.85,P <0.05).结论 经导管采用国产VSD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及膜部瘤组织牢固程度判断封堵部位及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符合封堵适应证的先心病患者50例,其中ASD20例、VSD16例、PDA14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术后应用TTE定期随访。结果19例ASD、15例VSD、14例PDA封堵成功,总成功率为96.0%(48/50)。封堵失败:1例ASD,缺损最大径36mm;1例VSD,缺损最大径10mmm,为膜周部室缺。结论TTE可用于筛选先心病病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疗效可靠;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 3~ 4 0 (16 4± 10 7)岁 ,胸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 3~ 14 (4 7± 1 0 )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6 %。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2 0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 ,均在 1天至 3个月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瓣较近 ,封堵未成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2例膜周部VSD合并膜部瘤形成患者,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4±10.7岁(3—45岁)。采用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 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1.6%(11/12),其中包括漏斗状膜部瘤5例,菜花状膜部瘤3例,囊袋状膜部瘤3例。1例囊袋状膜部瘤患者因封堵后仍有直径3mm的中量残余分流,放弃封堵。11例患者中7例术后即刻达到完全封堵;4例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3例,另1例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总完全封堵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博心律,2天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5.2个月(3~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合并膜部瘤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使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封堵合并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总结及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对该类患者进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7例心内科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术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膜部瘤型VSD,同时分析缺损位置、VSD两端内外口径大小、膜部瘤破口数目等。47例患者VSD左心室面口内径为(8.8±3.1)mm,右心室面口内径为(6.9±2.9)mm。所有患者均采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4例患者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3.6%,介入手术时间(53.5±8.3)min,X线曝光时间(22.2±8.3)min,住院时间7~14d,随访3~6个月均无一例出现残余漏或超过轻度的瓣膜反流、传导阻滞等现象。3例因合并多处破口未封堵成功,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VSD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研究总结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73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个月~3岁[(2.1±0.7)岁],其中男81例,女92例,体重6~15 kg[(10.2±3.6)kg];室间隔缺损直径2.5~9.0 mm[(5.1±1.7)mm],其中单纯膜周部缺损88例(50.9%),膜周部缺损并膜部瘤形成52例(30.1%),膜周部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13例(7.5%),嵴内型室间隔缺损20例(11.6%),置入封堵器直径4~12 mm[(6.3±2.2)mm]。随访1个月~10年[(6.2±1.3)年]。173例患者中16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1%,未成功的5例患者中,3例封堵器置入后出现中度主动脉瓣反流,2例导管通过缺损即多次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随访过程中,1例患儿术后第3天发生CAVB,经地塞米松治疗4 d后恢复。3例患儿在术后即刻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中仅1例患儿发展为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该患儿随访的5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1例患儿在随访的第4年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之后随访的3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术后第1天复查心脏彩超发现4例新发的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和8例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6个月、2年、3.5年和8.5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4例在1个月后恢复,3例在6个月后恢复,1例在1年后恢复。随访的1个月~10年间无溶血、封堵器移位或脱落、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4岁,体质量(12.8±6.7)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组18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组69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半年后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9.4%(182/183),100%(69/69),98%(49/50)。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h内)分别为2.2%(4/183),4.3%(3/69),10%(5/50)。PDA组183例患儿3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溶血;ASD组69例患儿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暂时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50例患儿1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PDA组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无残余分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术后5d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经验,并对326例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排除干下型室间隔缺损,采取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320/326),失败原因为室间隔缺损过大或过小、位置特殊、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损伤三尖瓣或主动脉瓣、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1d封堵器移位,急诊心脏外科手术处理;2例8 kg患儿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后治愈;12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增多;1例损伤主动脉瓣致中度反流,急诊外科手术处理;56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经激素、人体白蛋白、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7例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至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8d出现脑出血,开颅发现脑血管畸形,外科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例较术前改善.结论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体外循环、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但应规范选择患者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诊断为pmVSD并伴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患者(n = 35),应用改良的国产PDA封堵器介入治疗,对其基线特征、经导管操作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100%)手术成功,术中无传导阻滞发生。1例(2.9%)于术后48 h内发生一过性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静脉推注地塞米松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35例(10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均未观察到残余分流。在平均(4.4 ± 2.3)年的随访期内,1例(2.9%)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较术前增加,为中量TR,其余患者未观察到严重的TR或TR加重。 结论 使用改良的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未发现严重的TR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疗效和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  2 0 0 3- 0 7~ 2 0 0 4 - 0 4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及肌部VSD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和 2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对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导管封堵条件病人术前常规进行心导管检查 ,测定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在X线透视、食管或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测定房室传导时间 (AV间期 )和房室结不应期 ,观察封堵手术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病人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4例患者 (男 8例 ,女 6例 )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12例 ,微量残余分流 2例 ,均在 1d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封堵后即刻AV间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 ,其中 3例术后AV间期 >2 0 0ms,1周后心电图检查 2例PR间期恢复正常。封堵前后房室结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未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无心肌受损表现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和肌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和肌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是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围术期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VSD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1周内发生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CLBBB、CRBBB)、不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ILBBB、IRBBB)及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各随访1次,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各型心脏传导阻滞的恢复变化情况.结果 共43例发生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术中发生26例(CLBBB 4例、CRBBB 5例、ILBBB 2例、IRBBB 10例、三度AVB 5例),术后发生17例(CLBBB 5例、CRBBB 2例、一度AVB 3例、二度Ⅰ型AVB 1例、二度AVB 6例).随访1.0~5.0(2.6±1.3)年,33例(76.7%)于出院时完全恢复正常,术后1、6个月时心电图完全正常者分别为86.1%(37/43)和95.4%(41/43).术后2年仍有CLBBB及CRBBB者各1例.所有患者心脏趟声检查均未见心腔异常增大及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 VSD围术期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经积极恰当治疗,95%以上可完全恢复正常,不影响VSD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