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致冠心病的机制。方法纳入10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7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8例,入选同期71例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组(NC组)。调查入选对象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及吸烟史;检测受试者血清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固醇(TC)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T);对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①ACS组、SAP组与NC组患者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P组与NC组血清HCY及hs-CRP水平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AP组与NC组血清FIB及D-D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及SAP组患者中高HCY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NC组(P〈0.01)。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系数为3.665,相对危险度(OR)为1.118(P〈0.01)。③冠心病患者中血清HCY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具有差异(P〈0.05),而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在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史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CY水平与hs-CRP、FIB、D-DT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及致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血清sCD40L、MMP-2 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61 例,稳定型心绞痛(SA) 患者19 例及正常对照组30 例.随机将ACS 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33 例) 和常规治疗组(28 例),比较各组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 组与SA 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CD40L MMP-2、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ACS 患者血清sCD40L MMP-2及 hs-CRP 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炎症因子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死亡)影响.方法纳入60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常规治疗组(芪参组,n=30),采用酶联反应吸附法(ELISA法)比较两组术后24h和术后6个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6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24h两组血清hs-CRP、sCD40L和MMP-9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两组hs-CRP、sCD40L和MMP-9水平分别是3.18±0.71mg/l、5.86±2.01 ng/dl和240.56±60.6 ng/dl.与对照组相比,芪参组血清hs-CRP、sCD40L及MMP-9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芪参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13.33% vs.26.67%,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降低介入术后炎症因子hs-CRP、SCD40L和MMP-9的水平,同时降低MACE近期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炎症因子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为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于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患者195例,入院前均未行调脂治疗,按冠脉造影或冠脉CT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4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9例.分别于入院当时检测血清脂蛋白、纤维蛋白原(FI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BP)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FIB、血清炎症因子MCP-1、hs-CRP、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紊乱.与SAP组患者相比,ACS患者hs-CRP、FI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BP水平与FIB正相关,表明二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MCP-1与冠脉积分正相关,表明血清MCP-1水平可能反应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FIB较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二者呈相关关系,表明hs-CBP、FIB水平与冠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炎症反应和凝血异常可能相互促进,共同诱发斑块破裂,引起ACS.MCP-1与冠脉积分正相关,可能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对ACS患者联合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利于判断病情,尽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7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ACS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4周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hs-CRP为应变量,血清hs-CRP与TNF-α呈正相关(r=0.712,P〈0.01)。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hs-CRP及TNF-α,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hs-CRP及TNF-α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反应,动态检测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并探讨对其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确诊ACS的住院患者592例,收集入院24h内UA、cTnI和hs-CRP的数值,并对患者出院后的心血管事件进行随访,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结果:UA、cTnI和hs-CRP在2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了年龄、职业、吸烟史、BMI、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因素后,血清UA、cTnI和hs-CRP能独立预测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结论:血清UA、cTnI和hs-CRP水平升高与ACS患者的再发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水平,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高剂量两组各36例,在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上,低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一天,高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一天,服药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6水平,并监测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血清hs-CRP和IL-6水平都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血清hs-CRP和IL-6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尤其使用大剂量可明显减轻炎性反应,降低血脂水平,而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7、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及非冠心病人群表达的差异性,同时探讨IL-17、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基础的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12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患者共96例,冠心病患者76例,AMI组患者29例,UAP组患者27例,SAP组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于入院后即刻(或次日清晨)空腹测定血清白介素-17(IL-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AMI组IL-17、hs-CRP水平高于其余三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UAP组IL-17、hs-CRP水平高于SAP组、HC组水平(均为P<0.05);SAP组与H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中,IL-17与hs-CRP之间呈正相关(r=0.365,P<0.001)。回归分析,使IL-17升高的因素有WBC,使IL-17降低的因素有HDL-C,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使hs-CRP升高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LDL-C、WBC,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症因子指标IL-17、hs-CRP在ACS患者中有差异性表达,提示ACS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炎症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IL-17与hs-CRP具有相关性;影响炎症因子的因素较多,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的ACS患者80例作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急性期血清hs-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S组hs-CRP水平[AMI组(25.45±7.56)mg/L,uA组(14.54±4.55)mg/L]与对照组[(3.45±1.04)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血清hs—CRP水平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AMI组:OR=1.54,P〈0.01;UA组:OR=1.46,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P选择素(P-selectin)和组织因子(TF)的表达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意义。方法:选择PTE患者158例(PTE组)和健康对照者142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两组空腹血清P-选择素和TF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常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TE组P-选择素[(11.62±2.82)μg/L∶(16.31±1.25)μg/L]、TF[(21.32±6.33)ng/L∶(24.15±5.01)ng/L]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患者(A组)P选择素[(17.30±1.15)μg/L∶(15.85±2.10)μg/L]和TF[(26.71±5.51)ng/L∶(23.12±3.86)ng/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患者(B组,P〈0.05)。PTE组P选择素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r=0.181~0.333,P〈0.05);TF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和HDL-C呈正相关(r=0.216~0.384,P〈0.05),P选择素与TF呈正相关(r=0.244,P〈0.05)。结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P选择素和组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二者与肺血栓栓塞症病情密切相关,共同参与了肺栓塞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因子对冠心病(CHD)发病的影响。方法:1487例住院患者根据经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1017例)和非CHD对照组(470例)。详细记录病史,体检资料,检验血常规,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CHD对照组比较,CHD组年龄[(58.01±11.15)岁比(60.18±11.85)岁],吸烟(34.5%比57.7%)、高血压(43.2%比66.6%)、糖尿病(11.5%比30.5%)所占比例,甘油三酯[(1.65±0.80)mmol/dl比(1.79±1.28)mmol/dl]、纤维蛋白原[(311.51±86.84)mg/dl比(362.38±94.73)mg/dl]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43±4.76)109/L比(7.18±2.64)109/L]均明显增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1.18±0.32)mmol/dl比(1.11±0.30)mmol/dl,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CHD组也呈增高趋势,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CHD均有显著影响(r=1.00~2.81,P<0.05)。结论:除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外,炎症因子纤维蛋白原、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升高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临床诊断为ACS的患者102例,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8例)。另选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为SAP组和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ET,采用超敏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①ACS组(AMI组和UAP组)血浆中PAPP-A[(20±6)mI U/L∶(15±4)mI U/L∶(6±4)mI U/L∶(5±5)mI U/L]、ET[(60.9±35.4)ng/L∶(52.4±33.4)ng/L∶(38.1±30.5)ng/L∶(35±19.0)ng/L]和hs-CRP[(22±11)mg/L∶(24±8)mg/L∶(3±2)mg/L∶(2±1)mg/L]浓度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②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PAPP-A、ET和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CS患者血PAPP-A水平与ET及hs-CRP有明显相关(r=0.68、0.63,P均0.01),而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APP-A、ET与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有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s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发病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300例(ACS组12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80例),正常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酶联免疫法测定NFAT、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分析NFAT预测ACS的效果并与hs-CRP相比较。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CS组血清NFAT浓度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96±4.49)pg/mL vs.(28.48±3.81)pg/mL vs.(25.92±3.91)pg/mL,P0.05]。NFAT的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ACS效果与传统的hs-CRP的预测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1%vs.82.8%,P0.05)。结论相比hs-CRP,NFAT不是早期识别诊治ACS的更理想的标识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g、hs-CRP和血清TBIL的定量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Fg[(2.75±0.97)g/L∶(4.51±0.42)g/L]、hs-CRP[(1.64±0.57)mg/L∶(5.31±1.91)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清TBIL[(26.71±3.72)μmol/L∶(14.26±2.44)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按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塞组的排列顺序,血浆hs-CRP和Fg水平呈上升趋势,而TBIL水平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总胆红素的现象,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为突出,提示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测7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d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连续住院的7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93例,根据就诊第30天内有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清生化检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d内共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27例(29.0%),事件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12.16±11.24)mg/Lvs.(5.47±9.85)mg/L,P0.05]、空腹血糖[(7.67±3.96)mmol/Lvs.(5.75±1.48)mmol/L,P0.05]、心肌肌钙蛋白[(11.91±21.77)ng/Lvs.(2.07±7.02)ng/L,P0.05]浓度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心肌肌钙蛋白浓度升高是75岁以上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分别与心肌肌钙蛋白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4,P0.01;r=0.249,P0.01)。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心肌肌钙蛋白浓度升高是75岁以上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发生急性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可能对其临床预后具有更强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钠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将115例入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8例,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或狭窄〈25%者为对照组28例。测定其外周静脉血脑钠肽(BNP)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各组BNP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Gensim积分和hs—CRP水平与其相应的BNP水平的关系。结果①UAP组、AMI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SAP组明显升高[(82.78±14.15)μg/L、(91.87±17.00)μg/L比(41.93±6.34)Dg/L、(45.52±6.65)μ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升高[(45.52±6.65)μg/L比(41.93±6.34)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BNP浓度较UAP组升高[(91.87±17.00)μg/L比(82.78±14.15)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BNP浓度与其相应的Gensim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331,P〈0.05)。③血浆BNP浓度与其相应的hs—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75,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CXCL16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 取9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并给予常规治疗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3周,比较其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与正常人的差异,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显著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6:(1.44±0.67)ng· mL-1 vs.(3.45±0.62)ng·mL-1,P<0.05; (1.86-±0.76)ng·mL-1 vs.(2.65±0.95)ng·mL-1,P<0.05. hs-CRP:(1.21±0.46)mg·L-1vs.(3.32±1.08)mg·L-1,P<0.05;(1.62±0.76)mg· L-1 vs.(2.25±1.02)mg·L-1,P<0.05];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效果更优,以降低血清CXCL16浓度效应更明显.结论 依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及降低血清CXCL16浓度从而发挥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AECOPD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30例稳定期COPD患者以及30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比较其在稳定期COPD患者与AE-COPD患者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稳定期COPD患者(P<0.01),治疗前WBC、N%水平高于与治疗后(P<0.05),治疗后HSCRP、WBC、N%水平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SCRP是反应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对AECOPD的及早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永 《临床肺科杂志》2014,(7):1233-1236
目的比较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PR)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与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不同。方法选择确诊为AECOPD 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门诊COPD稳定期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肘静脉血1 mL或末梢静脉血20μl,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hs-CPR的浓度。结果①两组患者性别、吸烟率、年龄、吸烟指数及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hs-CRP、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C)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③治疗前、治疗后3 d、5 d、7 d观察组hs-CRP浓度逐渐下降,WBC、NC无明显变化;④观察组治疗后7 d与对照组WBC及NC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s-CRP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hs-CRP是反映AECOPD患者肺部细菌感染较为敏感的指标,其敏感性明显优于WBC、NC,动态观察hs-CRP的变化可以作为AECOPD感染发生、发展和预后判断的指标,对AECOPD的早期诱因发现、估计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和反映抗生素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袁峰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9):1447-1451
目的 通过研究戒烟对吸烟致敏大鼠气道5-脂氧合酶(5-LO)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吸烟及戒烟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为吸烟哮喘患者戒烟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致敏组、吸烟组及戒烟组,每组10只.后3组应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并长期(8周)吸入激发,制备哮喘模型;在激发第3周开始,将吸烟致敏组及戒烟致敏组大鼠置于自制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吸烟时间为20周,戒烟时间为10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气道5-LO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①吸烟组气道5-LO蛋白的表达(32.58±2.78)及戒烟组气道5-LO蛋白的表达(26.36±2.34)明显高于致敏组(21.65±2.12)和对照组(15.38±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戒烟组较吸烟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敏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吸烟组气道5-LO mRNA的表达(34.68±2.90)及戒烟组气道5-LO mRNA的表达(27.16±2.38)均高于致敏组(23.55±2.28)和对照组(15.78±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戒烟组较吸烟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敏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吸烟可使致敏大鼠气道5-LO及mRNA表达增多,加重气道炎症.戒烟后其表达均有所下降,提示戒烟可减轻气道炎症,是防止哮喘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