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分别检测3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初诊未治前、初次缓解后、缓解后3个月和对照组30例健康儿童血清中瘦素及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初诊未治组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缓解组、缓解3个月组及对照组,化疗缓解后,其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逐渐上升接近正常.结论 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检测指标,动态检测两者水平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不同治疗阶段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发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患儿血型糖蛋白C(GYPC)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治疗反应和免疫分型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5年11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院儿科及哈尔滨市血液肿瘤研究所儿科住院的ALL患儿.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ALL初治患儿、缓解患儿、难治患儿、复发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GYPC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患儿的免疫表型,观察GYPC基因与免疫表型的关系.结果 (1)初治患儿GYP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完全缓解组(P<0.01);完全缓解后GYPC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GYPC表达水平不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完全缓解组(P<0.01),也高于初治组(P<0.01);(2)38例初治患儿GYPC阳性24例,GYPC阴性14例,GYPC阳性患儿的完全缓解率与GYPC阴性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5.0%、92.9%,P>0.05),但完全缓解患儿治疗前GYPC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患儿(P<0.05);(3)38例初治患儿中25例为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10例为T系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T-ALL的GYPC阳性率高于B-ALL(分别为90.0%、48.0%,P<0.05),且T-ALL的GYPC表达水平高于B-ALL(P<0.05).结论 GYPC的表达水平随儿童ALL的病情发展而变化,GYPC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判断疗效、预测复发、评估预后的一个新指标;GYPC高表达可能是儿童ALL的不利因素,GYPC高表达者疗效差,易复发;GYPC表达水平与免疫分型具有相关性,GYPC在T-ALL具有高表达,可能是T-ALL的缓解率低、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了解IL-15水平与儿童AL的关系。方法确诊未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非白血病组儿童各20例,分别收集血清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另收集20例正常儿童血清作对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组别血清IL-15水平。结果ALL组、ANLL组、非白血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水平分别为(34.37±2.8)ng/L,(29.61±3.2)ng/L,(117.54±3.9)ng/L,(122.23±4.2)ng/L;其中ALL组、ANLL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3.95,4.03Pa<0.05)。ALL组、ANLL组分别与非白血病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4.17,3.76Pa<0.05)。ALL组与ANLL组比较、正常对照与非白血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检测血清IL-15水平对判断白血病患儿抗肿瘤免疫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TLA-4/CD28的表达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及治疗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21例B细胞型ALL患儿初发且未治疗前、经VDLD方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并持续缓解予CAT巩固停药2~3周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TLA-4、CD28的表达。结果(1)治疗前:ALL患儿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CTLA-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1),CD28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水平(P<0.01);(2)治疗后:ALL患儿在达到完全缓解时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CTLA-4的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28的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T淋巴细胞不能被充分活化,对肿瘤的免疫监视与清除功能降低,可能是ALL的发病因素之一;(2)化疗过程中注重调节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刺激T淋巴细胞正常活化可能有助于提高ALL的治疗缓解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因子(TF)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3例ALL患儿血浆VEGF及TF在不同组别治疗前后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ALL初治患儿在治疗前血浆VEGF,TF含量明显增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前血浆VEGF及TF的含量与缓解组化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未缓解组化疗后血浆VEGF和TF的含量无明显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明显高于缓解组治疗后患者和对照组(均P<0.01)。血浆VEGF和TF在ALL患儿治疗前后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之间其差别具有显著性(均P<0.05)。高危组治疗后血浆VEGF和TF水平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LL初治患儿治疗前血浆VEGF与TF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r=0.50, P<0.01)。结论:VEGF,TF可作为了解ALL病情、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26-528]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甲状腺功能异常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 ]患儿血清瘦素 (leptin)水平变化 ,探讨血清瘦素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 2 0例甲减患儿、17例甲亢患儿和 2 5例健康儿童血清瘦素水平 ,同时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促甲状腺素 (TSH)等指标。结果 甲低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经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至正常后 ,其血清瘦素浓度上升至正常水平 ;甲亢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甲状腺激素对血清瘦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一氧化氮(NO)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与复发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Griess反应分别检测73例ALL肿瘤组与1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亚硝酸盐 硝酸盐浓度。结果肿瘤组血清IL-18浓度为(224.2±37.3)ng/L,对照组为(129.3±22.1)ng/L,肿瘤组亚硝酸盐 硝酸盐浓度为(161.1±32.5)μmol/L,对照组为(44.2±15.8)μmol/L,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组血清IL-18和亚硝酸盐 硝酸盐浓度与患儿性别、年龄、免疫分型类型无关。IL-18血清浓度与肿瘤复发有关,但与复发脏器类别无显著差异;而亚硝酸盐 硝酸盐浓度则与之无关。结论血清IL-18和亚硝酸盐 硝酸盐浓度对ALL患者的疾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免疫机制及双黄连疗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及双黄连临床疗效 方法 对RSV肺炎120例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测定分别采取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和酶联免疫法(ELISA),患儿随机分为双黄连组和常规组各60例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患儿CD4 、CD4 /CD8 及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P<0.01),CD8 显著升高(P<0.01),经双黄连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免疫功能恢复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RSV肺炎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双黄连可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疾病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免疫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儿童ALL初治、缓解、难治、复发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观察nm23-H1基因与免疫表型的关系。结果①初治患儿nm23-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完全缓解组(P<0.01);完全缓解组nm23-H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组nm23-H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完全缓解组(P<0.01),与初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难治组均为高表达。②T-ALL的nm23-H1阳性率高于B-ALL(P<0.05),且T-ALL的nm23-H1表达水平高于B-ALL(P<0.05)。结论nm23-H1的表达水平随儿童ALL的病情发展而变化,在初治、复发及难治ALL具有高表达,nm23-H1高表达者预后差,易复发;nm23-H1在T-ALL具有高表达,可能是T-ALL的缓解率低、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WASP家族Verprolin同源蛋白1(WAVE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40例ALL初治患儿、15例化疗完全缓解半年、4例复发、10例非白血病患儿BMMCs中WAV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阿霉素处理Jurkat细胞:①采用MTT法测细胞增殖;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③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WAVE1表达。结果:ALL初治和复发患儿BMMCs均有WAV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对照和缓解组BMMCs中mRNA和蛋白低表达或无表达,初治和复发组的WAV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阿霉素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P<0.05);阿霉素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随药物浓度增增高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WAV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阿霉素处理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WAVE1在ALL患儿BMMCs中高表达;WAVE1可能与儿童ALL病程相关,它可能成为动态检测儿童ALL病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受体(IL8R)在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RTPCR法检测32例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IL8,IL8RmRNA表达。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中有5例表达IL8(5/10),4例表达IL8R(4/1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中有13例表达IL8(13/22),9例表达IL8R(9/22)。IL8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ML组中M4M5亚型中的表达水平高于M2M3,差异有显著性(P<0.05)。ALL组中B系列ALL表达水平高于TALL,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IL8,IL8R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小儿急性白血病有IL8,IL8R的表达,IL8尤其在AML组M4M5亚型及B系列ALL更明显,化疗后两者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儿童血液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1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完全缓解时及连续完全缓解期血液和脑脊液TNF-α水平。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治疗前血液TNF-α水平[(24.35±4.84) pmol/L,(28.65±5.12) p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1.28±1.69) pmol/L](P0.05)。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者脑脊液TNF α明显高于未合并CNSL者[(26.47±7.14)pmol/L vs (13.15±0.92) pmol/L],P<0.01。脑脊液TNF α与脑脊液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942,P<0.05),经鞘内注射治疗后脑脊液中TNF α逐步恢复正常,但较白细胞恢复慢。结论:血液和脑脊液TNF-α水平可反映白血病患者的肿瘤负荷及CNS的受累程度,是指导治疗的有益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Wnt通路中Wnt通路抑制因子1(Wif-1)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方法收集初发并且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完全缓解的35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前作为初发组,第33天达完全缓解时作为缓解组,对照组为1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RT-PCR方法检测Wif-1和β-cateninm RNA的表达,ELISA法测Wif-1蛋白的表达。结果初发组Wif-1m 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组,β-cateninm 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在初发组和缓解组,高危患儿的β-cateninm RNA表达均高于中危和低危患儿,Wif-1m RNA、蛋白表达低于中危和低危患儿(P0.05)。在初发组和缓解组,T-ALL患儿β-cateninm RNA的表达高于B-ALL患儿,Wif-1m RNA、蛋白表达低于B-ALL患儿(P0.05)。各组Wif-1和β-cateninm RNA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Wif-1表达下降、β-catenin表达增高是儿童急淋发病机制之一,Wif-1下降和/或β-catenin增高的程度可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4(IL-24)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未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非白血病患儿及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各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IL-24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白血病患儿血清IL-24浓度[ALL组:(28.25±2.6)ng/L;AML组:(26.32±3.2)ng/L]均较正常对照组[(113.15±3.7)ng/L]和非白血病患儿[(105.82±4.2)ng/L]明显降低(P值均0.05);但ALL与AML组之间和非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LL及AML患儿血清IL-24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4 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及 33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VEGF测定。结果  初发及复发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VEGF高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0 1 ) ;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0 1 ) ;AML的VEGF表达高于ALL(P<0 0 5)。结论 VEGF可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疗效的评定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不同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敏感度不完全相同,由于LAsp活性水平与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负相关,因此研究不同类型ALL患儿白血病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水平分布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LAsp。方法:通过HPLCFLD及蛋白定量等技术,检测28例ALL患儿(免疫酶型TALL7例,B细胞系列ALL21例)白血病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水平。结果:TALL患儿肿瘤细胞内AS活性水平较B细胞系列ALL患儿的显著增高(P<0.05),其中TALL患儿肿瘤细胞内AS活性中位水平为每小时9.3nMAsn/mgprotein,B细胞系列ALL患儿为每小时5.2nMAsn/mgprotein。但无论是在B细胞系列ALL患儿还是在TALL患儿中,肿瘤细胞内AS活性存在多态性分布。结论:ALL患儿白血病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存在多态性分布,总体上TALL比B系ALL白血病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ALL患儿治疗前后骨髓细胞VEGF的表达。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儿15例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结果 VEGF在AL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7.4917,P〈0.01),一个疗程后显著降低(t=5.7530,P〈0.01);VEGF表达治疗前后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F=3.7781、4.2305,P均〈0.05),高危组治疗后水平下降,较化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但显著高于对照组(t=1.9808,P〈0.05);治疗前后早期治疗反应差与早期治疗反应好者VEGF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t=1.8439、3.4938,P均〈0.05),治疗反应好组治疗后显著降低(t=1.8038,P〈0.05),治疗反应差组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t=1.3798,P〉0.05)。结论 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表达,与临床危险因素有关,可以作为一个影响儿童ALL疗效、预后,评定危险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Vitamin C status 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C)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was assessed in 28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30 apparently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It was determined that whereas vitamin C intake in patients with ALL was more than twice as much as in controls, plasma and urinary concentrations of vitamin C were more than 10 times and 2.5 times higher in controls than in the patients with ALL, respectively (P < 0.001). Accordingly, serum TAC levels in the patients with ALL were lower than in healthy subjects (P < 0.001). Vitamin C utilization is increased in children with AL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FX)的表达及其与白血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株(REH、HL-60、NB4、K562)中ZFX蛋白的表达;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全长ZFX,并测序验证;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82例初发B-ALL儿童骨髓样本,24例B-ALL缓解期样本,以及64例骨折或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样本(对照组)ZFX的表达;并根据治疗3年内有无骨髓或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比较两组患儿初发时骨髓中ZF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ZFX蛋白在白血病细胞株REH、HL-60、NB4和K562中均有表达。初发ALL组骨髓中ZFX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ALL缓解组ZFX mRNA表达明显低于ALL初发组(P<0.01);预后差的ALL患儿初发骨髓中ZFX mRNA的表达高于预后好的患儿(P<0.05)。结论ZFX在儿童B-ALL中高表达,且预后差组表达相对较高,提示它可能在B-ALL预后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