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各种磁共振成像表现及磁共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9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8例行增强扫描及增强前后MRA,MRV.结果 异常血管位于小脑半球5例,额叶2例,颞叶1例,多发(双顶叶、双枕叶及右颞叶)1例.9例均表现为多条髓静脉汇入1条引流静脉,1例多发者尚可见髓静脉直接汇入室管膜下静脉.T1WI均呈低信号.在T2WI及FLAIR,引流静脉7例呈高信号,2例呈轨道样稍高信号夹低信号,髓静脉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动、静脉血管成像更清楚显示异常血管的全貌及引流部位.结论 各种磁共振成像方法相结合能满意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典型征象,在诊断本病方面可取代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施柏春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14-816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DVA)的MR 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脑DVA的MR I资料,并复习近年有关文献,探讨脑DVA的MR I表现及其在诊断脑DVA中的价值。5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MR I分别行平扫或平扫加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结果小脑1例,额叶3例,颞叶1例。典型者引流静脉显示长T1短T2低信号流空影,髓静脉网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表现,即多支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辐射状向1条或2条引流静脉汇聚。结论 MR I不仅可明确诊断DVA,而且无创、无辐射,为目前诊断脑DVA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DVA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研究其引流静脉及髓静脉信号特点及分布走向。结果5例DVA病灶共有17支引流静脉。幕上10例,幕下5例,其中以额叶和小脑半球多见,分别为6例和4例。MRI能显示典型的"水母头征",以增强扫描明显。1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结论MRI能明确诊断DVA,增强MRI是诊断DVA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②方法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③结果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于额叶白质12例,顶叶白质5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4例;合并出血1例,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平扫显示病灶11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7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9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④结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CT、MRI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及DSA证实的DVA38例,7例手术病理证实,31例DSA证实,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发生于幕下11例,幕上27例。8例行CT检查中,4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2例可见右侧小脑半球出血灶,1例右侧额叶见高低密度混杂病灶。1例增强扫描见右侧额叶条纹状异常增强血管影及粗大的引流血管相连。MR扫描显示清晰,T1WI、T2WI表现为条状血管流空影32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5例,表现为不均匀短T1长T2异常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的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呈典型"水母头"状。幕下DVA引流静脉汇入脑表面静脉者4例,汇入第四脑室的室管膜下静脉7例,幕上DVA引流静脉经皮层静脉汇入脑表面静脉窦者15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者12例,即汇入脑表面静脉又汇入脑深静脉者1例。结论CT诊断对该病特异性较小,MRI增强扫描多方位观察,可清楚显示DVA的典型表现,MR检查可完全替代DSA成为DVA首选及确诊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和最佳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采用二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2D-TOF—MRA)、二维相位对比血管造影(2D-PCA)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3种血管成像技术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及数字减影MRA(DSMRA)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相似文献   

7.
张荣  付兵  曹瑛  彭竹琴  闵维阳 《四川医学》2012,33(10):1830-1832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CT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近2年经部分手术病理及DSA证实的25例DVA,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检查,DSA检查6例,回顾分析其MRI、CT表现。结果发生于幕上15例,幕下10例;CT检查9例,合并脑出血3例,有4例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密度改变,2例增强扫描见线条形异常增强血管影;MRI能清楚显示所有病变,T1WI、T2WI表现为线条形异常信号22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4例,增强扫描明显显示增粗髓质静脉及引流静脉,部分呈典型的"海蛇头"、"水母头"、"星簇状"等表现;幕上DVA引流静脉经皮层静脉汇入到脑表面静脉窦10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幕下10例汇入到脑表面静脉7例,汇入到四脑室膜下静脉3例。结论 CT对此病的诊断特异性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对99%的DVA作出准确定位定性诊断,故MRI检查能替代CT和DSA成为DVA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结合后处理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间经临床手术证实的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图像,运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多方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分析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均能明确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一致;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SCA)16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岩静脉2例,桥脑横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同时压迫2例,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静脉共5组血管分支压迫1例;神经根进入区(REZ)是三叉神经最易受血管压迫的部位.结论 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8例脑静脉血管畸形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管畸形(CVM)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VM患者的MRI表现。结果8例MRI均显示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呈“水母头”样,其中3例平扫未显示髓静脉,而增强、SWI扫描显示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额叶3例,顶叶2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半球1例。结论MRI对CVM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2加权血管成像(SWAN)序列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VM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SWAN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CVM中,11例位于幕上,4例位于幕下,MRI平扫显示引流静脉呈长T1短T2流空信号12例,呈长T1长T2信号3例,髓静脉均呈长T1长T2信号。SWAN清晰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呈低信号,表现为典型“海蛇头”征。增强扫描显示多条髓静脉呈放射状共同汇入引流静脉。结论SWAN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及敏感地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CVM诊断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提高对脑DVA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脑DVA的CT和MRI资料,并复习近十年国内外文献,探讨脑DVA的CT、MRI和DSA表现及其在诊断脑DVA中的价值。结果:18例MRI增强扫描共显示19个病灶,由增粗引流静脉及其汇入的扩张小髓静脉组成,形态多样。4个病灶CT平扫均为阴性,3个病灶MRI平扫为阴性,16个病灶MRI平扫信号表现多样。额叶和小脑半球各占5个病灶和6个病灶。由单条引流静脉汇入脑浅或深静脉分别为12个病灶和4个病灶,由2条方向相反的引流静脉同时汇入脑浅深静脉为3个病灶。10例3D-TOFMRA脑动脉系统未见异常,仅2例显示粗大引流静脉。病变区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者2个病灶,合并出血者1个病灶。结论:增强MRI可根据髓质静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而作出明确诊断,优于CT、MRI平扫和MRA而可代替DSA,可视为目前诊断脑DVA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项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0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5例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MRI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2例CVM病例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常规MRI平扫、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增强扫描。结果额叶5例,顶叶3例,小脑4例,MRI平扫显示引流静脉7例呈管状长T1长T2信号,5例呈管状长T1短T2流空信号,髓静脉网呈细条状及条纹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多支髓静脉呈放射状或树根状排列,共同汇聚于中心引流静脉,形如"水母头"。SWI清晰显示髓静脉、引流静脉呈低信号。结论 MRI能够明确CVM诊断,SWI序列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更多髓静脉,应作为CVM诊断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颅内静脉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影响静脉窦的病变共35例,包括脑膜瘤19例,转移瘤2例,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2例,均行MRV检查。结果 21例颅内肿瘤中,MRV显示11例静脉窦受压移位,6例静脉窦狭窄,4例静脉窦闭塞,MRV与手术结果符合率约90.5%。静脉窦血栓形成时MRV表现为静脉窦显影中断、狭窄和引流静脉的扩张,比常规MRI多检测出4处病变。MRV能显示硬膜外血肿造成的静脉窦狭窄、移位。结论 MRV能较好显示静脉窦异常,对指导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VT)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诊断和临床治疗的5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资料。全部由MRI平扫,其中39例有2D-PC法MRV成像,观察脑静脉窦、脑静脉内和脑实质内信号改变。结果:脑静脉窦血栓49例:单独静脉窦血栓31例,8例合并浅静脉血栓,其中3例合并出血;4例合并脑深静脉血栓;6例同时合并深静脉、浅静脉血栓。单独脑深静脉血栓9例。结论: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首选、最有效而又无损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VT)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戍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诊断和临床证实的5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人的MRI资料,58例均行颅脑MRI平扫,其中39例行2DPC法MRV成像,分析脑静脉窦、脑静脉内和脑实质内信号改变。结朵脑静脉窦血栓49例:单独静脉窦血栓31例,合并浅静脉血栓8例、其中3例合并出血:合并脑深静脉血栓4例:同时合并深、浅静脉血栓6例。单独脑深静咏血栓9例。结论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首选、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联合应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4例,女8例)CVST病人的CT、MRI(MRV)及DSA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CVST患者均行MRIT2WIFSE、T1WI TSE、T2WI FLAIR和VEN3DPCA序列检查,4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DSA检查。结果:CT检查可为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阳性率低。MRI(MRV)可直接显示出血栓、血流。并可反复无创检查,在诊断和把握病情上极为有用。结论:MRI及MRV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诊断CVST之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T)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MR检查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学特征.结果12例患者的阳性体征包括头痛(10例)、视乳头水肿(8例)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部分病例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如肢体瘫痪(4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癫痫发作(2例)、昏迷(2例)及脑膜刺激征(6例).常规Se序列T1、T2相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梗死.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能直接显示静脉窦闭塞及血栓栓子.CT检查显示2例呈弥漫性脑水肿,3例脑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2例示顶叶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降颅压、抗凝、溶栓、消炎及激素治疗均治愈.结论MRI/MRV在诊断和随诊静脉窦血栓方面明显优于CT,且抗凝、溶栓、降颅压、消炎是治疗静脉窦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