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21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125例,单用西医治疗85例,每15d为1个疗程。结果发现:治疗组幽门螺旋杆菌阴转率92.8%,对照64.7%。一年~一年半后两组复发率7.1%。探讨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效果显著。部分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抵制杀灭作用而达到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和慢性胃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2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同时选取对照组(无上消化道症状)52例作为对照对象,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探寻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联性。结果 102例慢性胃炎患者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轻度患者20例,中度患者39例,重度患者43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62例,阳性率为60.78%;52例健康对照组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10例,阳性率为19.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但不说明所有的慢性胃炎均由这种病菌引起,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要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对胃溃疡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看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比较分析检测结果。方法选择胃溃疡50例患者(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并将其统一归纳于研究组中,同研究时间段落选择健康体检人群50名作为对照组,均对胃溃疡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经SPSS21.0系统软件处理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和不同的年龄阶段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结果经SPSS21.0系统软件处理发现研究组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80.00%)明显比对照组(10.00%)更高,P <0.05;年龄在39岁以下(20.00%)、年龄在70岁以上(20.00%)的年龄阶段患者经SPSS21.0系统软件处理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更高,与其他年龄阶段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溃疡患者的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且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各种临床体征进行综合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检测门诊及住院12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其中7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感染率达61.72%.结论:此结果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208-211
目的比较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不同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随机选取200例2014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所选中的病例同步完成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抗体检查和尿素~(13)C呼气试验检测。病理组织学Hp阳性为诊断标准。最后比较这三种方法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尿素~(13)C呼气试验、血清抗体、病理组织学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1.5%,84.0%,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98,P0.05)。尿素~(13)C呼气试验、血清抗体、病理组织学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96.97%,97.64%,9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P0.05)。尿素~(13)C呼气试验、血清抗体、病理组织学三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别为91.43%,93.33%,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P0.05)。结论尿素~(13)C呼气试验、血清抗体、组织病理学三种不同检查方法在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差异小,但尿素~(13)C呼气试验操作简单,无侵入性损伤,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种较理想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林惊世 《安徽医药》2005,9(10):781-782
目的评价替硝唑与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方法将80例幽门螺旋杆菌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口服替硝唑(实验组)和甲硝唑(对照组),对替硝唑与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替硝唑与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总有效率基本相同,分别为97.5%和92.5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和22.5%(P<0.01);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8和0.92(P<0.01).结论替硝唑与甲硝唑均能有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甲硝唑成本-效果比优于替硝唑.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替硝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相关原因。方法对象筛选选择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门诊及病房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32例,均使用活检病理切片及^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结果132例患者中有81例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引起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出现假阴性,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胃癌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9例资料,所有患者临床前均经过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情况,检查结果与11例健康志愿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19例资料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17例,阳性检测率为89.5%,健康组11例资料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4例,阳性检测率为36.4%,两组阳性检测率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者,这在临床上对胃癌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临床实例检测,分析血液标本中的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与慢性胃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检验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已住院患者中慢性胃炎疾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检测。结果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数率为51.3%。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在慢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重要的指示性指标,但HP、Ig G敏感度、特异度均不是很高,故不宜单独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可用于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00例,分为观察组(药物治疗后)和对照组(未药物治疗),均使用活检病理切片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观察组中细菌培养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78.62%(625/795);对照组为18.67%(38/2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可能出现误差,临床确诊应注意结合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我院诊治的儿童RAP99例,依据年龄分为三组,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所有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结果99例RAP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48例,阴性51例,总阳性率48.59%,少年组分别与学龄前期组与学龄组的阳性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的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RAP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于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及时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整理我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的联用方案资料,探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9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成本花费、治疗效率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最为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案.结果 研究组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有效率93.75%,观察组有效率62.50%,对照组有效率87.50%.研究组溃疡治疗有效率为96.88%,观察组有效率78.13%,对照组有效率81.2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要通过口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同种类药物的联用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临床通过对所选患者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对比,总结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克拉霉素三种药物联用所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成本-效果最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慢性腹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  米弘英 《云南医药》1996,17(4):268-269
儿童慢性腹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吴莉,米弘英,段琼安幽门螺旋杆菌(以下简称HP)是成人及儿童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探讨儿童慢性腹痛与HP感染的关系,于1995年5月至9月对我科门诊及住院22例诊断为慢性腹痛的儿童进行HP抗体血清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化益胃法对幽门螺旋杆菌家庭聚集性感染灭除效果.方法:通过临床收集150例幽门螺旋杆菌家庭聚集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2周治疗组、4周治疗组,对照三组治疗后1个月的幽门螺旋杆菌灭除例数,比较三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西药组幽门螺旋杆菌灭除33例,灭除率66%,2周治疗组灭除37例,灭除率74%,4周治疗组灭除43例,灭除率86%,三组灭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化益胃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家庭聚集性感染效果好,灭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方法选择20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疗法,停药4周后进行13C呼气试验,统计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并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为90%,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为68.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为率8.75%,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为率12.2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明显优于标准三联疗法,而药物不良反应率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性抗体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及意义。方法冠心病80例患者为实验组,选同期进行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的80例为对照组。使用ELISA实验法进行血清抗体的测定。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清HPLgC、抗HPLgM及抗CagA-HPLgC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幽门螺旋杆菌耐药率的上升,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在临床上成为新的难题^[1-2],我国2007年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若干共识会议提出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作为新的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为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因为喹诺酮类药物种类多,应用于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经验相对较少,我们对三种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冯莉莉 《中国药业》2011,20(20):68-68
目的 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均以奥美拉唑和克拉霉素为基础外加阿莫西林或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其成本.结果 阿莫西林组、左氧氟沙星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93.88%和95.92%,治疗成本为210.3元和168.4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24和1.76.结论 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低,更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诊治的4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40例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判断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5.0%),观察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明显升高(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着显著相关性.结论 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明显增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局部浸润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诊断明确的84例ITP患儿分别进行人类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疱病毒Ⅱ、EB病毒特异性IgM的检测和34例ITP患儿进行乙肝抗原、抗体的检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18例ITP患儿的支原体抗体;采用金标法检测33例ITP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结果巨细胞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单疱病毒Ⅱ抗体、EB病毒抗体、乙肝抗原、抗体、支原体抗体、H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12/84)、11%(9/84)、11%(9/84)、26%(9/34)、6%(5/77)、22%(4/18)、48%(16/33)。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