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复方野菊花含片中黄芩苷和蒙花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Kromasil-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25:75),检测波长334nm.结果:黄芩苷和蒙花苷进样量分别在0.460~2.760μg(r=0.9995),0.020~0.400μg(r=0.9999)线性关系良好;黄芩苷和蒙花苷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77%(RSD0.98%),98.36% (RSD 1.68%).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野菊花含片中黄芩苷和蒙花苷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野菊花的显微特征常数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容量分析法测定野菊花粉末中花粉粒的显微特征常数值,采用高效液相法对野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蒙花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野菊花中总黄酮化学含量进行测定,用统计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野菊花中花粉粒的显微特征常数与绿原酸、木犀草苷和蒙花苷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总黄酮含量则无相关性。结论测定野菊花花粉粒的显微特征常数值,可作为其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野菊花质量.方法:应用<中国药典>及其附录规定的方法,对所收集的不同产地的野菊花药材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通过薄层色谱,可解读蒙花苷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类成分的相关信息.杂质含量0.5%~12.7%,总灰分6.56%~9.20%,酸不溶灰分0.44%~3.17%,水分10.1%~14.6%,醚溶性浸出物1.16%~2.12%.蒙花苷含量0.06%~3.55%.结论:不同产地的野菊花药材水分、醚溶性漫出物差异不大,薄层色谱、杂质、总灰分、酸不溶灰分、蒙花苷含量差异较大,尤其是杂质检查和蒙花苷含量,差异悬殊,入药前需要严格控制.蒙花苷的含量高低似有一定的地缘性,以江苏产野菊花的舍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野菊花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野菊花的质量状况。方法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RP-HPLC法测定蒙花苷含量。结果不同产地野菊花中总黄酮及蒙花苷的含量差异甚大,而其炮制品的含量均较原品下降明显。结论该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定野菊花中总黄酮及蒙花苷含量,为野菊花药材的应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野菊花栓剂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野菊花栓剂的质量标准。方法:木犀草苷、蒙花苷为指标,采用TLC法对野菊花栓剂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野菊花栓剂中绿原酸、蒙花苷的含量。结果: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7∶3∶1∶1)为展开剂,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在TLC色谱中检出野菊花栓剂中的木犀草苷、蒙花苷。采用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5%冰醋酸(5∶6∶89),检测波长为326 nm,栓剂中绿原酸与其他成分分离度良好。再以甲醇-0.5%冰醋酸(47∶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6 nm条件下,蒙花苷与其他成分具有良好的分离度。绿原酸和蒙花苷分别在3.27~408.40 mg.L-1和0.63~79.10 m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6%,96.99%,RSD分别为1.44%,0.8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野菊花栓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野菊花压制饮片与传统饮片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蒙花苷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对野菊花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两者在单味和五味消毒饮中的煎煮溶出情况进行对比;对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的蒙花苷溶出情况进行对比,进行综合评价,并绘出溶出曲线。结果:野菊花压制饮片外观形态良好;在单味饮片和五味消毒饮的煎煮中,压制饮片干膏和蒙花苷煎出总量均比普通饮片略高;溶出曲线经综合评价比较,压制饮片与传统饮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野菊花经压制后未改变药材的质量,不影响野菊花蒙花苷成分的煎煮溶出,定量压制饮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高的煎煮效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22份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him-pack C18色谱柱(4.6mm×250 mm,5 μm);绿原酸和咖啡酸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溶液(19:81);检测波长326 nm.蒙花苷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26:23:1);检测波长334 mn,柱温25℃;流速1 mL·min-1.结果: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的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2.5~50 μg(r=0.998),2.5~25μg(r=0.998),4.97~41.47 μg(r=0.99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8%,96.2%,103.7%,RSD分别为2.1%,2.3%,1.8%.结论: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重庆丰都产野菊花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0.232%,咖啡酸含量整体偏低,江苏和安徽产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基本达到药典规定水平.  相似文献   

8.
野菊花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野菊花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绿原酸和蒙花苷含量为指标,采用超声辅助及正交试验优选野菊花水提和醇提工艺,并与常规回流提取进行比较;采用UV测定总黄酮含量,RP-HPLC测定绿原酸和蒙花苷含量.结果:综合3个指标,最佳水提工艺为加15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30 min,提取温度75℃;最佳醇提工艺为15倍量80%乙醇提取30 min,提取温度70℃.结论:采用醇提工艺提取野菊花时,总黄酮、绿原酸和蒙花苷得率均较高,可为野菊花综合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野菊花花蕾、茎、叶三个部位的蒙花苷含量,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RP-HPLC方法,色谱柱为Luna 5u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0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26 nm。结果:不同产地野菊花花蕾中蒙花苷含量有较大差异;野菊花花蕾中蒙花苷含量最高,其次为茎、叶。此外,野菊花花蕾、茎、叶的HPLC图谱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建议野菊花的花蕾、茎、叶分开使用,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野菊花药材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蒙花苷3个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选用Kromasil-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 min-;检测波长为334 nm;柱温为30℃.结果:绿原酸、木犀苷和蒙花苷分别在40.44~647.04 ng(r =0.999 8)、19.50 ~311.92 ng(r =0.999 7)和253.62 ~405 7.82 ng(r =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96%、99.99%和98.94%,RSD均<2.0%.22批野菊花药材中绿原酸含量为0.108%~0.545%,木犀苷含量为0.029%~0.393%,蒙花苷含量为0.028%~3.518%.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靠,可以用于野菊花药材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野菊花为常见中药材,广泛运用于中成药和日化产品,目前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人工栽培较少。为探究野菊花的适宜生产区域,明确影响野菊花指标成分积累的气候因子,该研究对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与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产地间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差异显著,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域的野菊花蒙花苷含量相对较高,而山西、陕西两省大多数产地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均较低;各因子与蒙花苷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经度全年无霜期纬度海拔。经度、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纬度和海拔则相反,全年无霜期及年均日照时数与野菊花蒙花苷积累没有显著相关性。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产地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差异显著,高经度、低纬度、低海拔、高年均气温和高年均降水量这5个因子可以作为选择野菊花优质产区的参考因子。该研究为筛选野菊花适宜产区及人工栽培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微波协助提取法提取野菊花中有效成分蒙花苷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微波协助提取法与药典法提取蒙花苷优势。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26∶23∶1),检测波长334nm,柱温30℃,流速1 mL.min-1。结果:微波提取时间15 min,提取温度100℃,提取溶剂50%乙醇。蒙花苷在0.04~1.2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13%(n=6)。结论:微波提取法较药典法提取蒙花苷更简便快速、准确,为一种符合环保绿色理念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检测野菊花饮片中蒙花苷含量。  相似文献   

13.
探索野菊花外观色泽与内在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为优质野菊花药材采购及优良品种的高效、快速选育提供参考.利用测色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分别测定84份不同种质野菊花样品色泽(明暗色度值L^(*)、红绿色度值a^(*)、黄蓝色度值b^(*))和化学成分(木犀草苷、蒙花苷、木犀草素、芹菜素、绿原酸),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菊花色泽和化学成分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绿原酸与L^(*)、b^(*)呈显著正相关,与a^(*)呈显著负相关,木犀草苷和化学成分的相对关联度γ_(i)分别与b^(*)、L^(*)呈显著正相关,可根据L^(*)和b^(*)预测木犀草苷、绿原酸含量及γi;蒙花苷、木犀草素、芹菜素与色度值L^(*)、a^(*)、b^(*)无显著相关性;84份野菊种质可聚为4类群,第Ⅲ类群γi和总色度值E_(ab)^(*)优于其他类群,表现为品质和色泽优良,从中筛选出1个品质最优,色泽明、黄,蒙花苷含量高的优良种质.因此,色泽明、黄野菊花药材的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较高,综合品质优良,外观色泽可用于快速预测野菊花药材内在品质.该研究为色泽评价野菊花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野菊花药材采购及优良品种评价及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感冒灵颗粒建立质量标准.方法:对感冒灵颗粒方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野菊花建立TLC鉴别,用HPLC对蒙花苷进行测定.结果:蒙花苷在0.12~5.95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1%.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以控制感冒灵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野菊花中蒙花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野菊花中蒙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在室温下,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甲醇-水-冰醋酸(52∶46∶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34 nm.结果蒙花苷的线性范围0.05~2.5μg,r = 0.999 9(n=10);平均回收率99.2%,RSD=2.4%(n=6).结论该法可作为野菊花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慧妍  沈国滨 《中草药》2017,48(10):2012-2017
目的建立野菊花Chrysanthemum indicum中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蒙花苷、木犀草素、芹菜素7种成分一测多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绿原酸为内参物,建立绿原酸与咖啡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蒙花苷、木犀草素、芹菜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考察了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进行野菊花中7种成分的测定。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野菊花药材采用一测多评法计算的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同时测定7种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控制野菊花药材的质量是可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伍俊妍  李国成  林晓珊  刘春霞 《中药材》2008,31(9):1431-1433
目的:建立清咽喉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清咽喉合剂中的野菊花、蒲公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蒙花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对野菊花、蒲公英特征斑点定性鉴别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蒙花苷进样量在2.443~24.43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5.55%(RSD=0.5337%,n=6).结论: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8.
曾小平  吴基威 《中药材》2008,31(9):1428-1429
目的:研究喉痛灵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用TLC对处方中的板蓝根、荆芥穗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测定野菊花中蒙花苷的含量.结果:TLC色谱能分别检出板蓝根、荆芥穗;蒙花苷在0.1228~0.6143 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6.8%,RSD=1.61%.结论:建立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喉痛灵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RP-HPLC法同时测定野菊花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和蒙花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晓杰  贾英  李清  陈晓辉  毕开顺 《中草药》2006,37(8):1261-1262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头状花序,作为常用中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味苦、辛,性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用于疔疮、痈肿、丹毒,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眩晕,头痛等症。野菊花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和蒙花苷为其中的代表性成分。据报道,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强的抑制活性,对cAMP磷酸二酶酯的IC50为79μmol/L[1]。蒙花苷又名野菊花黄酮苷,其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作用,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保肝作用,并对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1]。两者均为野菊花中的主要成分,量…  相似文献   

20.
999感冒灵浓缩过程蒙花苷热降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花苷为999感冒灵颗粒处方中野菊花代表性黄酮类成分,是感冒灵颗粒剂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蒙花苷属于热敏性化合物,易受热降解,其热稳定性差是影响感冒灵质量控制的难题之一。该研究以成分保留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溶液浓缩温度、真空度和浓缩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浓缩过程蒙花苷受热降解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蒙花苷的热降解变化符合一级反应特征,浓缩过程只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可有效地避免蒙花苷损失。该研究成果对于感冒灵颗粒剂生产工艺有指导作用,中药水提液的浓缩温度宜控制在85℃以下,浓缩时间不超过9.3 h,以保证蒙花苷损失率不超过10%;如果浓缩温度在85℃以上,要控制同样的蒙花苷损失率,浓缩时间则不能超过5 h,以保证浓缩液中蒙花苷损失量小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