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亮蓝染色下玻璃体切割注气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15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注气联合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中15眼患者内界膜染色效果均较好,剥离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13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为86.7%;2眼视力无变化.余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未见由亮蓝注射导致的急性毒性反应和白内障、高眼压、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靛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下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术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对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者16眼行玻璃体切割及ICG染色下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明确剥离着染成绿色的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并使视网膜复位。结果:ILM剥暾顺利,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3-18个月,视网膜均复位,14眼黄斑裂孔闭锁,闭锁率87.5%,3眼视力无变化,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视物变形改善。结论:ICG染色下行内界膜剥离术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目前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吲哚青绿辅助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辅助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 方法 31例患者(31只眼)为3期(14只眼,占45.2%)和4期(17只眼,占54.8%)特发性黄斑裂孔,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注入1.25 mg/ml ICG,剥离裂孔周围2~3个视盘直径的内界膜,手术结束时充填14%的C-3F-8混合气体,手术后患者俯卧位2周,手术后平 均随访9.1个月。 结果 31例患者(31只眼) 手术前视力中位数(M)是20/200。手术后最终随访28只眼解剖复位,21只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除1只眼因视网膜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外,ICG辅助的内界膜剥离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 ICG辅助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3~4期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37-14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5例15只眼,对患者手术前、术后视力、黄斑裂孔地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15例15只眼均成功的剥离内界膜,随访6个月.黄斑裂孔完全愈合13只眼,2例裂孔直径缩小,裂孔封闭的成功率86.66%,视力提高率89.3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能有效的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梅立新  郎平  刘银萍  吴昌凡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41-842,84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17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手术主要并发症等进行检查和随访。结果本组17眼均成功剥离内界膜。随访5~24个月,其中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4眼裂孔直径缩小,裂孔封闭成功率为76.47%;17眼中14眼视力提高,视力提高率为82.35%;视物变形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毛细血管性出血、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有效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收集我院2009-09/2011-12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住院患者22例22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方式。随访观察术后1,2,3d;1wk;1mo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对患者年龄和患病病程与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行气体填充13例,行硅油填充9例。患者术后黄斑裂孔封闭率100%,视网膜均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术后恢复时间逐渐提高。眼压在术后1,2,3d有升高,7d后下降逐步恢复正常。患病病程<6mo的患者较病程>6mo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黄斑裂孔患者的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是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式,可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自制一次性20G钩针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16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剥离术,术中应用自制的一次性20G钩针,在裂孔边缘以中心凹为中心,放射状侧向划开,钩住并扩大分离出视网膜为界膜,在视网膜内界膜镊铺助下,一次性连续完整撤除,通过内界膜划开、分离的可操作性,和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出血、破裂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中心视力、中心视野的转变,客观评价自制钩针在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中的适用性。结果 术中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视网膜破裂和出血,裂孔边缘的侧向切开均一次性成功,通过切开口,钩住内界膜并分离扩大,以便于内界膜镊钳夹和一次性撕除,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且操作方便。术后中心视力及中心视野均无显著下降。随访(5-8)月,87.5%(14/16)裂孔封闭,无一例裂孔复发。结论 自制一次性20G钩针有助于视网膜剥离术的完成。术中裂孔边缘内界膜侧向切开的深度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证实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是否容易剥除视多膜内界膜(Retinal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方法:特发性黄斑裂孔11只眼,采用标准扁平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后界膜剥离切除,0.5%ICG溶液,渗透压270mOSm,注入黄斑裂孔前,5分钟后吸出ICG,此时清晰可见染色的内界膜,用内界膜镊围绕黄斑孔环行剥除内界膜,结果:ICG置入黄斑前使视网膜内界膜染成绿色,能清楚的辨认ILM,容易连续环行撕除,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中用稀释ICG染色ILM,能清楚的辨识,很容易连续环行撕除,此技术操作容易,安全,实用,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使手术对视网膜的损伤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变。方法 对我院就诊的42例42眼黄斑裂孔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组2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撕除术。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完善裂隙灯下眼前段检查、非接触眼压测量、裂隙灯下眼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测量、黄斑OCT检查,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眼别比例、非接触眼压、黄斑裂孔分期、黄斑裂孔直径、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1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封闭率(100.00%)高于组2(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P组1<0.01,P组2=0.03)、3个月(P组1<0.01,P组2<0.01)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相比,可提高裂孔封闭率,尤其在眼轴较长(>28 mm)患者中可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德标记、亮蓝染色辅助下23G玻璃体切割,23G内界膜镊分层剥离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硅油填充。3个月后取出硅油填充C3F8气体。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10(6.0±0.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80min;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率为94.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0.04者3眼,0.05~0.10者12眼,0.12~0.25者4眼;术中剥离内界膜时部分视网膜点状出血,用笛针吸除大部分出血,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2眼高眼压,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7~13d眼压平稳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疗效,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视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安全、彻底地剥离内界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吲哚青绿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研究设计.收集IMH患者23例25眼进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核心部玻璃体切割之后,后极部注射曲安奈德约0.1 ml.气液交换后保留约1/4的灌注液,将质量分数0.5%吲哚青绿0.2~0.5 ml于灌注液面下滴于黄斑裂孔处.术中观察内界膜染色效果,术后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25眼玻璃体后皮质及内界膜染色效果好,残余玻璃体及后皮质切除干净,内界膜剥离过程中瓣膜和边缘清晰可见.随访3~8个月,一次性手术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0%(22/25),部分闭合型占12.0% (3/25).术后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7~0.60,84.0%的患眼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明显减少或消失,52.0%的患眼视力提高. 结论 曲安奈德、吲哚青绿双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内界膜剥离、再次气-液交换、14?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16眼中,13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3眼裂孔未闭,其中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下降1眼。结论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能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愈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愈合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了2001年1月~2003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5例(25只限),所有病人均采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和16%全氟丙烷(C3F8)充填。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至少2周。采用裂隙灯、前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的黄斑裂孔的关闭情况。手术后第1周内每天检查,14、21和28d行常规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根据手术后玻璃体腔气体吸收的情况行OCT检查,当气体吸收超过50%,黄斑部露出时即行OCT检查。结果:25只眼中23只眼术中完整的撕除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2只眼未能完整撕除裂孔旁的内界膜。在手术后24—48h,23只眼裂隙灯及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未发现黄斑裂孔的形态,1个月内的OCT检查证实23只眼黄斑裂孔均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随访期间未发现裂孔再裂开现象。未闭合的2只眼均为手术中未能完整撕除内界膜眼,其中1只眼为3期黄斑裂孔,1只眼为4期黄斑裂孔,在随访期间未见裂孔关闭。术后早期黄斑裂孔关闭的23只眼的OCT形态主要表现为:正常的中心凹形态(简单闭合)15只眼(65,2%),桥样结构8只眼(34.8%)。结论:大部分特发性黄斑裂孔在手术后早期即已关闭,提示特发性黄斑裂孔在形成过程中不伴局部的视网膜组织缺损或缺损极少,手术解除玻璃体,特别是内界膜的机械牵拉后视网膜可复位,裂孔闭合。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眼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4~2006年因特发性黄斑前膜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31例(31只眼),男性3例,女性28例;年龄56~71岁,平均59.6岁.病程3~49个月.术前视力0.02~0.3.术中行前膜剥除后再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追踪观察6~38个月.结果 病程短者的视网膜内界膜能很容易剥除,病程长的内界膜不易剥除.术后矫正视力0.05~0.7,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病程短者术后获解剖和功能的成功,视力提高显著(P<0.05);病程较长者虽获解剖成功但功能上的恢复不显著(P>0.05).尚未发现由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应用不但可以松解黄斑区视网膜皱褶,还可以清除紧密附着在黄斑前视网膜表面的炎性物质,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继发性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的影响因素,比较继发性黄斑前膜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 方法 分析26例黄斑前膜患者的26只眼(其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18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8只眼)行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离等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彩色照相以及部分患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和随访3~12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8例继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与手术有关者9例,占50.0%。巩 膜外冷凝、眼内激光光凝封闭巨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继发黄斑前膜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12.24,P<0.05)。与玻璃体积血有关的继发性黄斑前膜11例,占61.1%。手术后3个月内视物变形消失者8例,占30.8%;视物变形改善者18例,占69.2% ;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继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平均提高1.33行,最好矫正视力为0.6;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平均提高3行,最好矫正视力达0.8。 结论 巩膜外冷凝封闭巨大视网膜裂孔、手术前后伴玻璃体积血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黄斑前膜的高危因素。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疗效明显好于继发性黄斑前膜。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90-9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病变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7月至10月收治的黄斑部病变患者6例(6只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ILMP)手术方式,随访观察术前及术后1、2周,1、3个月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黄斑水肿消退的情况.结果 术中内界膜剥离后黄斑区点状出血3只眼.3只眼术前有视网膜脱离病例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其余病例无医源性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发生.4只眼黄斑裂孔中3只眼裂孔闭合,1只眼缩小,2只眼黄斑水肿中1只眼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只眼完全消失,1只眼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术后最低视力0.08,最高视力0.6,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1只眼,0.1~0.3者3只眼,0.3以上者2只眼.除5例(1只眼)外全部病例术后视物变形均有改善.结论 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2010-01/2012-12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手术患者48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内界膜剥离组(A组)23例,未行内界膜剥离组(B组)25例。所有患者均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硅油填充,术后定期复诊,成功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成功。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对所记录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发现1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B组发现7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硅油取出后黄斑中心厚度(CMT)188.36±45.53μm,B组220.42±53.15μm,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界膜剥离组患者黄斑水肿较轻,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患者治疗结束后logMAR视力A组1.38±0.60,B组1.61±0.51,两者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界膜剥离术能够预防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产生,有利于视网膜结构的恢复,临床医生可以在PVR患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考虑使用内界膜剥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与玻璃体对黄斑切线方向的牵引密切相关[1]。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中肌样成纤维细胞收缩可导致黄斑裂孔扩大,剥离ILM可加速黄斑裂孔闭合[2]。ILM膜透明纤薄,肉眼难以发现,通过染色剂使其与周围视网膜组织区分开可使ILM剥离更为容易和安全[3]。亮蓝(brilliant blue G,BBG)是一种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30例30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玻璃体切割、剥膜及气体填充。对患者行2~13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30例30眼,1眼黄斑前膜复发,29眼黄斑视网膜前膜消失,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消失或减轻,OCT提示黄斑前膜消失。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的视功能未造成严重的损害前,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