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3.
刘肖  赵达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09-110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之中,为后世杂病、温病中滋阴法的发展开了先河,为中医滋阴法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这些非常丰富而可贵的经验,在理论上有研究价值,在实践中也是卓有成就的。  相似文献   

4.
"扶阳气"是贯穿《伤寒论》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宣通与温补是调治阳气的两大法门。  相似文献   

5.
<正>《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炉的重要医学著作。在整部书中,始终贯穿着张仲景"扶阳气、存阴液"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仅就《伤寒论》中对炙甘草的广泛、灵活运用,足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伤寒论》一书共397条,除重复和佚方外,计112方。据笔者统计,其中运用炙甘草(包括用生甘草二方)的方剂共用有67方(佚方除外),占《伤寒论》载方的60%。现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论"存阴液"总以调和阴阳为根本大法,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桂枝汤可谓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何伟  张明雪 《河南中医》2009,29(5):427-428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功能基础,决定着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方向。"扶阳气"作为仲景辨治伤寒六经病的主导思想之一,其含义有补养阳气和调理阳气。具体到心悸的证治,又有温补心阳、温建中阳、温通肾阳、宣通阳气之别,所用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真武汤等经方,至今用于心悸的临床治疗仍效。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中国中医药学典籍之瑰宝。时至千年后的今天,其书的思想精髓对现代病证的治疗依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伤寒论》记载了大量外感伤寒病证和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此书在阴阳学说理论影响下著成,张机将病证分为六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即著名的“六经”辨证。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一不通过“六经”辨证。文章认为《伤寒论》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当中尤其重视阳的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决定疾病的顺逆,关系人的生死。文章重点论述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阳气作为六经辨证的关键因素,以及《伤寒论》中体现出的“扶阳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阳气是决定伤寒六经病证传变与否的重要因素,其理论依据为“阳主阴从”,渊源于《易经》、《内经》,并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故临证应以扶阳为首务,扶正祛邪,防止病证传变或恶化.俾正复邪去而愈病。  相似文献   

11.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3.
“发于阳”既指有外感表证且正气尚可抗邪于外的病理情况;阴,则为患者有内寒证或实寒证、又或阳气虚所致的虚寒证候。  相似文献   

14.
探讨《伤寒论》辨证的方法,认为其主要有六经为纲、脏腑定位、主症辨证、主脉辨证、类证辨证、试探性辨证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伤寒论>舌诊的有关内容,主要从舌苔、舌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舌诊在临证中的应用.通过舌苔、舌质的变化,来说明疾病之寒热、虚实、表里及阴阳归属,从而予以辨证论治.对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辨析伤寒误用下法的体会,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中关于误用下法的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所谓误下,是指不当下而误下,或当下而太过,或当下而不足,或当以寒下而用温药,当以温下而用寒药,或当缓下而用急攻,或当急攻而用缓下,这些误下方式、程度等的差异,加之患者病情、体质的不同,可致气机升降开阖以及气血阴阳的损伤,导致出现千变万化的证候。故伤寒误下以后,不可简单认为"误下伤阴"或"误下伤阳",应根据误下后具体症状,辨证论治。结论:通过对伤寒误用下发的辨析,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之代表方,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之精髓,其类方为《伤寒论》中最多的一组类方,在全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以图形的方式表述桂枝汤的组方及桂枝汤类方的组方规律,对仲景组方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张仲景的类方组方思想来指导临床的组方用药和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20.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