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减治疗乳癖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72例患者均采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随证加减治疗,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4~8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8例占25.0%,显效27例占37.5%,有效24例占33.3%,无效3例占4.2%,有效率为95.8%。结论: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乳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方在风湿病辨治中的应用。方法运用临床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结果通过分析治疗风湿病的经方,总结出治疗风湿病的经验:(1)按方证相应使用,有柴胡桂枝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防己黄芪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白虎桂枝汤证等;(2)合方使用,有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3)按照病机和表现使用,有乌头汤、乌头桂枝汤、葛根汤、瓜蒌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等。  相似文献   

3.
从《伤寒论》113方中,后列有加减进退的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白通汤、四逆散、理中丸七主加减进退配伍精义的辨析,如治“热深厥深”的四逆散加干姜、附子的原因,真武汤以姜术为君落,加减中去附子之论,以及小柴胡汤在有咳症时去参、姜、枣而加干姜五味子的道理,还有小青龙汤证的喘去麻黄,以及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中大便硬而加白术的原因,还有同是心悸而却有加桂、加苓之不同等等,说明了方剂配伍的精髓是辨证施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对《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有关问题提出讨论。认为太阳病的兼证必须以太阳病为主,所兼之证当为次;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子汤证,小青龙汤证等皆不属太阳病之兼证,其中除小青龙汤证当避饮证兼表外,余皆当属变证之列,至于变证,不应拘于误治,要在辨其寒热虚实,桂枝去桂加苓白术汤证不应列入变证之中,当避太阳病的类似证,其病机是水停阳郁,而非虚兼有水气。  相似文献   

5.
麻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笔者运用剂量一般为附子3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此方为温经解表,扶正祛邪之良方,原用于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四肢痠痛,欲寐无神,脉沉等。但于临床实际应用上,多用加味麻辛附子汤,即于上方中加入桂枝五钱,干姜三钱,大枣五枚,甘草二钱,故又称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或称加味麻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6.
心阳虚证由心阳虚衰、鼓动无力、阴寒内盛所致,以心悸怔忡、胸闷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为主症,严重者可见心阳虚脱之危候。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为仲景辨治心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既往多认为,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损之轻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心阳虚损较重者,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心阳虚损更重者,甚则达到了亡阳之危候。但通过解析心阳虚三方证治特点,提出以上三方证当皆属急症、重症,所不同者,桂枝甘草汤重在补心通阳,兼能温营养血、化气行水、平冲降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重在潜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兼表邪不解、痰热内迫。  相似文献   

7.
桂枝芍药知母汤古方今用孙国云(河南省鹤壁市矿务局职工总院,458000)我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随证加减。治疗关节疼痛,多获满意效果,选择2例以证“古方今用”之疗效。案1陈某,女,19岁,农民1981年4月29日就诊,左手脘及拇指肿涌,遇凉加重。劳累后亦加...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书中药同方异的方剂有15首,共6对,分别是桂枝汤(阳旦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人参汤、理中丸(汤)及加减。文章根据其药物剂量不同,从主治病症、服药方法、组方功效等方面,探讨分析药同方异方的组方规律,以窥探仲师遣方用药及其辨证论治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大如盘,边如旋杯,盘”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原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其中“心下坚,大如盘”指腹中积块,大小如盘;“边如旋杯”、“边如旋盘”俱指积块边缘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平整、光滑,犹如圆形杯盘之表面。此为积块是由“水饮所作”的诊断要点,以与由瘀血所致积块其边缘可不规则,表面常不光滑,与周围易有粘连而致边界欠清等特征作鉴别。  相似文献   

10.
桂枝芍药知母汤古方今用孙国云(河南省鹤壁市矿务局职工总院,河南456600)《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生姜、防风、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虎汤类证未必大汗”及“桂枝汤去桂缘于阴虚”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16条、第26条、第28条入手对白虎汤类证和桂枝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大汗出”不是白虎汤证的必备症状,更不是白虎加参汤证的常规症状.身大热与大汗出同时共存于一个患者身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大汗出的同时散发体表热量,体温自然就不会太高;若体温很高的时候会蒸发大量的体表水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汗淋漓,所以说白虎汤证大汗出和身大热同时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②桂枝汤中的主药桂枝有“和阳”的功能,而芍药具有“滋阴”的功能.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应用中,既有桂枝汤减芍药,又有桂枝汤加芍药;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就应该有桂枝汤减桂枝.这种将桂枝和阳、芍药滋阴功能相互对用的规律,符合临床上疾病变化的客观实际.所以桂枝汤化裁就有苓桂术甘汤和苓芍术甘汤,以对应临床所见的脾阳虚水湿停滞和脾阴虚水湿停滞;还有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以对应临床上的阳虚和阴虚,否则就违背了临床实践中阴阳兼顾的治疗特点.结论:白虎汤类证及桂枝汤证若失治误治则变证百出,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则可取效.  相似文献   

12.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普遍认为前者偏于表阳虚,后者则是表里阳虚。而从方药的比较可知,桂枝附子汤中含有姜草枣,兼顾脾胃营卫的生化,如桂枝汤之意属"表中之里";甘草附子汤中则不用姜枣,且见"骨节疼痛",如麻黄汤之意属"表中之表"。再以风湿三方与《金匮要略》多条经文比较,可知仲景风湿三方应属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表郁比甘草附子汤更重。  相似文献   

1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体会张鸿林(江苏省江都市武坚卫生院,江都225200)关键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体会中图号R289.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由桂枝、芍药、甘草、龙骨、牡蛎、生姜、大枣七味药物组成,功能调和阴阳,潜阳敛阴,镇惊安神。本人运用该方治...  相似文献   

14.
张伟  牛静虎 《中医学报》2020,35(6):1185-1187
五苓散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液代谢异常之证。紧守六经八纲辨证原则,五苓散去桂枝加芍药具有可行性:一方面苓芍术类方和苓桂术类方属于两个不同体系的利水剂。从八纲辨证来看,五苓散的治疗范围为阴证、里证、实证,五苓散去桂枝加芍药亦作为利水剂,其主治范围与五苓散相同,亦为阴证、里证、实证;另一方面,桂枝调气分之气,而芍药调荣分之气,若水邪在气分则五苓散,若水邪在荣分则五苓散去桂枝加芍药。此外,五苓散去桂枝加芍药时,应注意芍药不宜用于亡阳或脉促等虚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19首。其使用药物除附子外,还有桂枝、生姜、细辛、干姜、人参、白术、芍药、茯苓、黄连、黄芩、大黄、葱白、大枣、猪胆汁、甘草,共计16味,涉及的范围有解表、补益、温里...  相似文献   

16.
对《金匮要略·痉湿(?)病》篇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的鉴别各注家的认识颇不一致,可归纳为风胜与湿胜;风湿胜与寒湿胜;表阳虚与里阳虚。各家认识虽各有所据,但若深推之,均值得商榷。文章从《金匮要略》原文、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均属风寒湿邪在表而阳气已虚,其鉴别关键在于桂枝附子汤证兼有肾气虚而膀胱气化不行;白术附子汤证则兼有脾气虚而湿邪中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论》关于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方法: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第14条、第15条、第18条、第20条、第21条、第22条、第43条及第62条,并参成无己的注释,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读作qing jīji),是邪阻经脉和汗多伤津,筋脉失养共同导致的结果,故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表养津,舒缓筋脉。②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津液过盛,筋脉受到浸滋,柔韧过度,弹性不足,就会出现瘫软乏力,湿气盛的病人即会如此,和动物皮筋浸泡后失去弹性一个道理。如果阳气过盛,阴津匮乏,则筋脉失于濡润,刚性有余,柔韧不足,就会出现拘急痉挛,就像动物皮筋风干太过有如干柴一般缩紧坚硬。③漏汗症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是纠正气津损伤的原因,加用附子是弥补汗出过多的结果,前者是"急则治其标",后者是"缓则治其本"。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是手少阴心阳受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手、足少阴心、肾阳气均受损伤。⑤"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并非是太阳中风兼证,而是喘家罹患太阳中风的治疗措施。结论:《伤寒论》关于太阳中风兼证治疗的条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药在药物的七情配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架起药物与方剂之间的桥梁,也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临床多为二联配伍,三联对药应用相对较少,今就三联对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敬请批评与指正。1 芍药甘草附子药对《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附子汤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主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五版教材第6 8条)。麻黄汤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后表当解,此不仅不解反而更重,这种情况多见于阳虚患者,且常常伴汗漏不止,身体湿冷。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因恶寒而加附子,想必还有四肢拘急冷痛诸证。结合桂枝加附子汤…  相似文献   

19.
对<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的鉴别各注家的认识颇不一致,可归纳为风胜与湿胜;风湿胜与寒湿胜;表阳虚与里阳虚.各家认识虽各有所据,但若深推之,均值得商榷.文章从<金匮要略>原文、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均属风寒湿邪在表而阳气已虚,其鉴别关键在于桂枝附子汤证兼有肾气虚而膀胱气化不行;白术附子汤证则兼有脾气虚而湿邪中阻.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太阴病中,太阴脾阳虚衰、虚寒之证,本应禁汗、禁下,但确有第276条太阴桂枝汤证之可汗,第279条桂枝加芍药证、桂枝加大黄证之调和脾胃气血阴阳及可下的权变治法。根据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三证疾病发展过程、机理及方药组成可以看出《伤寒论》太阴病中常法中的变法,即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