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导航系统引导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上行对向透明角膜切口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队列研究.选择35例(40眼)术前角膜散光度均大于1.0 D白内障患者为实验组,在表面麻醉下于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上做2.8 mm对向透明角膜切口;另选27例(30眼)术前角膜散光度均大于1.0 D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在表面麻醉下于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上做2.8 mm单个透明角膜切口.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曲率的变化.根据Jaffe's矢量分析原理计算手术源性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84±0.40)D和(1.49±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5).实验组分别为(1.89±0.74)D和(0.71±0.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P<0.05).术后3个月2组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2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38±0.18)D和(1.55±0.84)D.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为(44.18±1.31)D和(44.14±1.3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实验组分别为(44.33±1.51)D和(44.29±1.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行对向透明角膜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角膜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2.6mm与3.0mm两种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将69例(69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2.6mm与3.0mm两种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随机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手术性角膜散光的情况.结果 A组(3.0mm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6347±0.57773)D、(0.6029±0.52986)D和(0.6471±0.51902)D;B组(2.6mm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286±0.62241)D、(0.6286±0.45927)D和(0.5714±0.494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6mm透明角膜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3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切121对角膜散光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54例(5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为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组18眼,B组为2.6 mm颞上角巩膜隧道切口组17眼,C组为3.2 mm颞上角巩膜隧道切口组19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Nidek OPD角膜地形图/像差仪测定患者瞳孔直径为5 mm时角膜总像差和角膜总高阶像差、角膜散光、彗差、三叶草、球差的均方根值.比较手术前后各像差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120/25者例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手术源性散光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3.2 mm角巩膜隧道切口组的球差从术前的(0.23±0.12)μm增加为术后的(0.40±0.2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三叶草术前(0.41±0.19)μm,术后(0.74±0.20)μ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不同.其中2.6 mm透明角膜切口与2.6 mm角巩膜隧道切口均不影响患者角膜的高阶像差,3.2 mm角巩膜隧道切口可增加角膜球差和三叶草像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计算并比较不同位置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度数,分析切口对角膜曲率的影响。方法:将88例10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做颞侧(9∶00或者3∶00方位)透明角膜3.2mm斜形切口,B组做上方12∶00方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曲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度数,比较两组SIA度数的差异,同时分别比较切口所在子午线、与切口垂直子午线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平均SIA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83),切口所在子午线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6),而与切口垂直子午线的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84)。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SIA的度数与切口位置无明显关系,切口对所在子午线角膜曲率有松解作用,对与切口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无明显影响,矢量公式法计算所得的SIA值在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陆士恒  张忆  吕骄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70-1171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3.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前散光度数≤1.0D的144例156眼术前、术后3mo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散光的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mm角膜透明手术切口的术源性散光为0.77±0.53D。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变化具有相关性(r=-0.69,P<0.01)。术前角膜散光≤0.25D者术后散光增大,其余组术后散光变小。结论:利用角膜地形图定位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改变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散光。对于散光范围在0.37~1.0D的患者更适合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钱进  王军  康惠娟 《眼科》2005,14(1):31-33
目的 :比较与评价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将 6 8例 (72只眼 )白内障患者 ,按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A、B两组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 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 (0 92± 0 38)D和 (1 2 6± 1 0 8)D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 14D ,B组增加 0 4 8D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根据术前散光轴位选择切口方向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可减少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7.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Xie L  Zhu G  Wang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108-110
目的 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将62例(78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位置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或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位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83±0.65)D和(0.72±0.55)D,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较术前减少0.11D和0.39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透明角膜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度小;结合散光轴位选择切口位置,术后可明显减小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情况。方法选择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98例(231例)为研究对象,分成A、B、C 3组,A组选择在上方11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选择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C组选择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随访,行视力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C组裸眼视力≥1.0者多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明显减小(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相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散光度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SIA),C组最小。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透明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前及术后散光,术后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和散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期间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46例(62眼),根据透明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分为两组:在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为试验组,24例(32眼);不论散光轴向在哪个方位均做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的为对照组,22例(30眼).在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医学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对视力、散光、像差等数据行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3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l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散光量明显小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周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前相比明显变小(P<0.05);术后1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变大(P<0.05);术后3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角膜前表面三叶草像差与术后1个月相比明显变小(P<0.05).在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试验组术后1个月角膜前表面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对照组术后3个月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向角膜切口方位旋转(P<0.05).结论 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减少角膜散光.早期角膜前表面球差变小,3个月时,各项高阶像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彗差和三叶草像差轴向向切口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的角膜形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手术前后的SAI值,角膜散光及切口处周边角膜曲率,结果:术后1个月的SAI值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角膜散光仅比术前增加0.11D(P>0.05),但轴位发生明显改变,切口所在子午线的周边角膜较术前平坦,平均为0.49D(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未增加,但轴位改变;角膜表面变得非常不对称,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较角膜曲率计更适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及散光的评估;切口处的周边角膜变平坦,选择合适的切口可能会减少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角膜切口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对39例(40眼)连续小梁切除术后Ⅲ级核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20例20艰)采用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照组(20例19眼)采用普通超声乳化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切口水肿、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数量变化。结果术后第3个月,两组术后矫正视力≥4.6:试验组10眼,对照组9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源性散光:试验组平均为(0.67±0.59)D,对照组平均为f0.70±0.45)D,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切口水肿:试验组6眼,对照组1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数量减少:试验组手术前后平均减少为(185±67)个/mm^2,对照组平均减少为(294±98)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对角膜切口和内皮损伤较小,术后角膜并发症较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术前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32例(47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D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5 mm).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IOL型号及放置轴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IOL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术后实际散光、IOL旋转度数及其他并发症.采用单项有序资料列联表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91%患者UCVA大于0.5,显著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7,P<0.05).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2.11±0.83)D,预计残留散光为(0.31±0.26)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为(0.44±0.35)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3个月实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为(3.75±1.39)°,其中旋转度数>5°的有3例(占 6%),无旋转度数超过10°的病例.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预测性强,且植入后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2.2 mm与2.75 mm透明角膜切口(CCI)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34例(167眼)白内障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2.2 mm切口组57例(70眼)和2.75 mm切口组77例(97眼),术前角膜散光<0.50 D者,做正上方切口,角膜散光≥0.50 D者,在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切口.测量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UCVA、BCVA、角膜散光度(CAD)及轴向(CAA).比较分析2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的差异.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独立样本R×C列联表的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组术后CAD总体较术前明显降低.2.2 mm组术前为(0.73±0.43)D,术后3个月为(0.49±0.36)D (P<0.01);2.75 mm组术前为(0.87±0.57)D,术后3个月为(0.53±0.38)D(P<0.01).2.2 mm组术后1周CAD有短暂增高(P<0.05),术后1个月时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2.75 mm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2组之间CAD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组内手术前后CAA总体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CCI,2.2 mm及2.75 mm的切口均能矫正部分术前角膜散光,且矫正角膜散光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效果。方法回顾汉口爱尔眼科医院2008年3月到2011年3月术中植入Toric IOL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48例(60只眼),观察项目包括术前以及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散光度及术后IOL的稳定性。随访时间为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7.2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80%患者裸眼视力>0.5,68.3%患者裸眼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2.53±0.83)D降至(0.43±0.39)D(P<0.01),而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3±0.36)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Toric IOL术后第l天平均偏离轴位2.3°±4.3°,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旋转3.9°±6.7°。结论 Toric IOL植入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可靠,SN60T Toric IOL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用于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 (Acrysof SN60TT)人工晶状体(IOL)和Acrysof SA60AT球面IOL后的视觉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术前角膜散光大于1.0 D的白内障患者96例(104眼),其中56眼植入Acrysof toric IOL(Toric组),48眼植入Acysof SA60AT球面IOL(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度、脱镜率、全眼总低阶和高阶像差、调制传递函数(5、10、15、20、25、30 cpd)以及Toric IOL轴位.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Toric组裸眼视力(logMAR)0.22±0.12、最佳矫正视力0.05±0.07、残余散光度为0.36 D;对照组裸眼视力0.36±0.20、最佳矫正视力0.06±0.08、残余散光度为1.19 D;两组比较,裸眼视力和残余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26、4.275,P<0.01),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视远脱镜率Toric组为59%,对照组为32%.3 mm瞳孔直径下,Toric组术后低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46,P<0.01),但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Toric组MTF值于各空间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94、5.750、4.573、4.475、2.968、4.756,P<0.01).Toric组术后散光轴平均偏移5.84°±4.12°(0°~l8°).结论 AcrySof toric IOL植入后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术后裸眼视力、脱镜率、视觉质量,可预测性强,且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 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2、-6.25、-5.66,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0,P=0.028;U=3.06,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U=3.95,P<0.001;U=2.24,P=0.025;U=3.87,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U=-3.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P=0.032)。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 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