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COPD)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我院PF-COPD4例,回顾性分析文献报道的PF-COPD47例,并与我院同期收治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9例及随机抽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胸部体征、影像学检查、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PF-COPD的临床表现介于两种疾病之间,肺功能检查呈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下降,血气分析表现以低氧血症为主,胸部X线及CT兼具两者特点。结论PF-COPD的确存在,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间质纤维化分别属于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疾病。近年来,我院确诊COPD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46例,现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50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特点。方法用肺功能自动分析仪分析已确诊的50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肺通气功能指标,并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TLC、RV、RVC基本正常、VC降低、RV/TLC增加,FEV1.0、FEV1.0/FV不成比例下降。结论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肺通气功能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1〕,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受阻、耐受力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肺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总结老年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35例≥60岁的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疾病多见于男性,患者有长期的吸烟史,血气分析多见于低氧血症,HRCT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多表现为双上肺肺气肿,多发肺大疱及双下肺靠近胸膜下区肺间质纤维化性改变。肺功能多见于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明显。部分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部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肺间质纤维化及肺气肿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对于老年患者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比较常见,老年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不适宜行肺功能、支气管镜等相关检查,HRCT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检查,需临床医师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像学资料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老年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1例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高分辨率CT表现为多样性,7例表现为肺气肿样;3例表现为蜂窝状影;9例表现为网格状影;2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影.胸片显示两肺为蜂窝状影和网格状影.结论 老年特发性肺纤维化高分辨率CT影像表现比较典型,老年病人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需注意和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区分开.  相似文献   

7.
李冬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73-527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是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特点的肺间质性疾病〔1〕。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纤维化形成可以独立于炎症而发生,临床抗感染治疗收效甚微。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成纤维细胞灶的形成,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理变化中存在细胞凋亡与增殖紊乱〔2〕。N-乙  相似文献   

8.
何军頵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1984-1985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住院的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观察组100例,同时单纯COP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呈现混合性的呼吸困难.而对照组100例均为呼气性的呼吸困难.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受损类型与血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 (P〈0.05),观察组影像学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肺功能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9.
85例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肺功能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变主要为限制性的通气障碍。49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者,具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爆裂音杵状指,CT/HRCT表现比较典型。36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者伴有原发病症状。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各不同,及时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曲霉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霉菌, 发病后会出现过敏性疾病到浸润性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 未经治疗的慢性肺曲霉病(CPA)常发展为慢性纤维化肺曲霉病(CFPA), 进展到终末期会发展为复杂性慢性肺曲霉病(CCPA)伴发严重肺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老年人感染率高, 尤其是对于合并免疫系统损伤性疾病者, 严重基础疾病、肺损伤和老年人免疫反应受损者, 病情进展更快速易转为重症或者死亡。本文报道1例患者慢性纤维化肺曲霉菌病的发病过程、影像学特点和病原学结果, 并对尼达尼布改善慢性纤维化肺曲霉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析, 最终发现慢性纤维化肺曲霉菌病经过抗真菌、抗感染、抗纤维化等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明显好转, 尤其尼达尼布对于慢性纤维化肺曲霉菌患者肺功能有改善作用, 对于老年患者真菌感染并发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顾珏  宋秀杰  韩文杰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779-1780
目的 了解70岁以上COPD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0岁以上COPD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共42例,掌握其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胸部高分辩CT(HRCT)的结果,同时随机收集了58例70岁以上COPD患者上述相关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0岁以上COPD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与70岁以上COPD患者相比,病程长,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低氧血症明显.结论 COPD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具有两种疾病的特点,临床症状重,体征明显,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五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FIPF)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诊断的2个家族中5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5例(男3例,女2例)分属于2个家族,家族1有3例,家族2有2例.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5±12)岁.主要表现为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双肺底Velcro 啰音,杵状指.高分辨率CT示网状模糊影和广泛蜂窝状改变.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降低.1例男性患者经开胸肺活检证实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家族1中1例男性患者为体检中被发现,其影像学特征符合IPF特点.5例中有3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2例死亡.结论 FIPF的临床表现与IPF相似,高分辨率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家族中其他无症状的IPF患者.  相似文献   

13.
肺淋巴管癌病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癌病(PLC)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诊断方法的特点,提高对PLC的认识及其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4例临床病例。结果PL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肺功能呈正常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X线胸片常见双肺弥漫性网状、网状结节状或结节状等间质纤维样改变,并合并胸腔积液、高分辨CT可发现小叶间隔的不均匀增厚,不均一的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胸膜肺组织病理可见胸膜下、肺内淋巴管内癌细胞生长。结论对双肺呈类间质纤维化改变,同时合并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进一步行高分辨CT及胸膜肺组织病理活检,以期排除PLC之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总结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5 年来我院确诊的11 例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症状、X线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CT结果。结果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多具有较长的吸烟史,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其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阻塞型或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X 线及CT兼具二者的特点。结论 尽管肺气肿和肺间质纤维化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确实可以并存,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胸部高分辨CT(HRCT)往往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娟  肖奎  陈平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8):1390-1393
目的分析、总结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诊断的5例CPF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等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5例均为男性,年龄54~73岁,中位年龄63岁;4例有吸烟史,1例从事焊工30余年;5例均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和双下肺爆裂音。...  相似文献   

16.
The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is based on a 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 pattern on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 in patients not subjected to surgical lung biopsy or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HRCT with histopathological patterns after exclusion of known causes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The diagnostic work-up should also include initial lung function and the diagnosis of comorbiditi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 of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data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COPD‐PIF)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COPD‐PIF患者,选择资料完整的37例,随机抽取同期的35例PIF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肺功能、血气分析、胸部CT/HRCT的差异。结果①COPD‐PIF组年龄[(74.03±7.59)岁]、吸烟指数[(17.76±22.03)]明显高于IPF组的年龄[(62.80±10.28)岁]及吸烟指数[(9.43±11.55)](t=5.24、1.99,P <0.05);临床表现介于COPD与IPF之间,但两者性别、吸烟者比例、杵状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COPD‐PIF 组患者的 FEV1% pred [(67.16±15.67)%]、FEV1/FVC [(69.70±11.36)%]均明显低于PIF组[(74.09±8.63)%],[(74.23±7.22)%],(t =2.30、2.01,P <0.05), FVC% pred [(81.46±16.27)%]高于PIF组[(71.69±10.77)%]( t =2.99,P <0.05);DLCO% pred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35,P >0.05)。③ COPD‐PIF 组 PaO2[(69.56±13.06) mmHg]明显低于PIF组[(76.81±12.13) mmHg],同时PaCO2[(46.15±9.08) mmHg]高于PIF组[(39.03±5.11) mmHg]( t=4.06,P<0.05)。④ COPD‐PIF患者CT/HRCT同时具备肺气肿和肺间质纤维化表现,影像学上磨玻璃影及蜂窝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4、0.07, P>0.05)。结论 COPD‐PIF组患者肺功能衰减重于PIF组,易于出现呼吸衰竭,临床上应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意识,及早采取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KL-6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COPD合并PIF患者22例,单纯COPD患者23例,另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胸部CT或HRCT及肺功能检查,ELISA检测血清KL-6水平,并分析其与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合并PIF组患者血清KL-6水平(1048±452 U/ml)较单纯COPD组患者(429±226 U/ml)及健康对照组(384±108 U/ml)显著升高(P0.05),而单纯COPD组患者血清KL-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KL-6水平与DL CO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用力肺活量(FVC)(P0.05)、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P0.05)及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OPD合并PIF患者血清KL-6水平明显增高,血清KL-6也许可作为诊断COPD合并PIF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Spectrum and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and methods used for diagnosis. METHODS: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symptoms, signs, radiology and lung biopsy of patients freshly diagnosed to have IPF over a 16-month period.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76 patients (35 men) with a mean age of 50.6 +/- 11.9 years were diagnosed to have IPE Breathlessness (98.6%) and dry cough (92.1%) were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s.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TBLB) was performed in 38 (50%) patients.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features consistent with IPF in 35 (92.1%) patients; two of the remaining three patients underwent open lung biopsy. Other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high resolution chest tomography (HRCT) findings. HRCT was performed in 69 (90.8%) patients; all had features suggestive of diffuse interstitial fibrosis. CONCLUSION: IPF is diagnosed more commonly now than in the past. Indian patients may be developing the disease a decade earli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West. TBLB and HRCT are useful in establishing diagnosis. IPF should be considered a distinct clinical entity rather than a diagnosis of ex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