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鼻咽癌颅底转移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咽癌颅底转移8例报告许蕾陈靖刚贺振银母成贤鼻咽癌早期不易诊断,常在发生颅底转移后到神经科就诊才得以确诊。我院1991~1995年收治8例鼻咽癌颅底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2~69岁,平均53.3岁。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底大型肿瘤显微外科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技巧以及手术疗效。方法我科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30例颅底大型肿瘤患者,其中肿瘤位于蝶骨嵴11例,中颅底9例,鞍区及斜坡6例,前颅底4例:肿瘤最大直径为5—10cm。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用扩大前颅底入路、翼点入路、颞下入路、颞枕下-乙状窦前及远外侧枕下入路等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30例颅底大型肿瘤中,19例全切除(63.3%),11例次全切除(36.7%)。术后死亡2例(6.67%)。术后随访23例,随访时间12~42个月,其中恢复良好者19例,脑神经损害或症状较术前加重4例。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熟练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提高颅底大型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例,34.48%)、皮质下梗死(27例,31.03%)、边缘带梗死(18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5,P=O.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最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扩大经口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扩大经口入路切除的12例颅底中线部位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脊索瘤中5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2例转移癌中1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鼻咽癌及1例咽后壁鳞状上皮癌全切除。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1例。无死亡、偏瘫等病例。随访6~24个月,脊索瘤分别于术后1.5年、2年局部复发2例,转移癌死于肺部原发性疾病1例,保持正常生活9例。结论扩大经口入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头颅DSA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部血管性和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复习和分析131例头部DSA检查资料,并对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脑肿瘤的病因诊断进行了讨论,对部位病例的介入治疗进行了总结。结果 头颅DSA检查131例中,明确诊断者93例(70.99%),其中动脉瘤46例(35.11%),颅内血管畸形21例(16.03%),颈内动脉-海绵罕窦瘘8例(6.11%),脑动脉炎3例(2.29%),脑肿瘤15例(11.45%)。13例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结论 DSA对颅内血管和肿瘤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介入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的部位隐蔽,由于解剖关系极易发生颅底转移,尤其在缺乏鼻咽症状而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就诊于神经内科的患者,往往给首诊临床医师的诊断造成困难。我科近四年收治以偏侧头痛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8例,现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医师参考。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1~55岁,平均38.8±7.5岁,病程3~18月,平均7.2±1.8月。2、临床症状和体征:8例均以偏侧头痛为首发症状,伴有耳鸣4例,听力下降2例,颈淋巴结肿大1例,鼻涕带血2例,复视1例。3、辅助检查:早期头CT检查均正常,鼻咽部CT检查6例,鼻咽腔内变形狭窄5例,颅底骨破坏5例,鼻咽部MRI检查2例,均发现鼻咽腔肿块,颅底骨破坏1例,鞍旁海绵窦扩大1例,8例均行鼻咽纤维镜和组织活检,其中低分化磷癌6例,中等分化磷癌1例,腺癌1例。讨论鼻咽腔是深藏于头颅正中的空腔,上为颅底碟骨体,枕骨体,鼻咽癌可通过上述结构侵入颅底。颅底侵犯以碟骨大翼、卵圆孔,岩骨尖、破裂孔、斜坡最多见,蝶窦后筛受侵亦常见。头痛是鼻咽癌最常见的初发症状,占26.9%;确诊时68.6%的病者有之[1]。颅底有骨破坏的80%以上患者有头痛,有显著头痛或有头痛+颅神经麻痹的90%以上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颅内病灶诊断的准确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病变性质不明的颅内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在MRI导向下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52例病人均取得病理诊断.活检成功率100%。星形细胞瘤20例(38.5%),脑转移瘤13例(25.0%),脑非化脓性感染10例(19.2%),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7.7%),胶质细胞增生2例(3.8%),脑真菌病、脑囊尾蚴病及结核性病变各1例(1.9%)。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除l例放弃治疗,其余病人转相应专科治疗。结论对于难以行开颅手术的颅内疑难病变,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可提供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蝶骨嵴脑膜瘤(sphenoid ridge meningioma,SRM)位置深在,附近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且其可能侵犯海绵窦或颈内动脉,极难全切。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的兴起,SRM的全切率已发生显著变化。 颅底外科是指专门研究以颅底肿瘤的切除方法及颅底的修复和重建为主的新兴学科。与眼科及耳鼻喉科关系密切。有些部位病变需要多科合作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些部位包括鞍区、斜坡、岩尖、海绵窦及颈静脉孔区。颅底外科是较年轻的学科。在国际上,1992年才筹办第一届颅底外科学术大会,成立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并出版国际性颅底外科杂志。我国颅底外科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发展较快,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显微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水平.方法根据脑膜瘤在颅底的位置和生长方式,分别采用额下、扩大改良翼点、颞下和颞下经颧弓或联合入路等几种手术入路.所有脑膜瘤的切除均采用显微手术囊内分块切除,术中仔细辩认和分离视神经、垂体柄、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寻找其与肿瘤之间的蛛网膜间隙尤其重要,以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果脑膜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6例,死亡1例(8.33%,1/12).结论根据脑膜瘤生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应用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全切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Garcin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Garcin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对本病综合征病因的认识。方法 对30例本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鼻咽癌20例、听神经瘤6例、三叉神经瘤2例、转移瘤2例。颅神经以三叉神经损害最早出现,继依次为Ⅵ、Ⅷ、Ⅶ、Ⅸ、Ⅹ、Ⅺ,颅神经害均在一侧,为不完全型(部分颅神经损害)。曾误诊为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美尼矣病等。CT和MRI显示咽隐窝变浅或消失,局部软组织肿物,并侵犯咽旁间隙、翼内肌,均有不同程度颅底骨质破坏。结论 Garcin综合征多半由肿瘤等较严重疾病引起。早期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故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对一侧颅神经损害者应高度警惕,排除此病的可能,头颅CT和MRI对其病因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根据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三角面A、B、c)。结果不同术野三角形面积比较,B面术野最大(均P=0.000),但是到达术野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的体积A、B、C三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到达海绵窦前所需磨除前床突和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体积,分别大于经B面和经A面术野(均P=0.000);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的体积,以及显露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体积分别大于经c面和A面术野(均P=0.000);经A面术野与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显露垂体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不显露垂体。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经额显露海绵窦显微手术人路具有快捷、直观、量化、可重复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06例累及鞍底硬膜的侵袭性垂体瘤的术后治疗,探讨侵袭性垂体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106例累及鞍底硬膜的侵袭性垂体瘤的术后患者,并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RI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肿瘤全切87例(82.2%),复发6例(6.7%),化疗9例,放疗8例,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恢复的68例(64.2%),不明显的20例(18.9%),加重的18例(17.0%)。结论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关键,术后内分泌治疗和随访十分重要,必要时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100例干性颅底骨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分析2000年9月~2007年3月进行的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录像,评价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蝶骨翼突等作为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结果骨性解剖数据:两侧翼突内侧板、枕髁前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26.47mm、16.92mm和19.98mm;视神经管与破裂孔、卵圆孔和下颌关节窝内缘距离约26mm、30mm和44mm。在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1例,视神经损伤1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膜炎致死1例;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及蝶骨翼突是内镜经鼻前颅底、鞍区、斜坡、海绵窦、颞下窝和翼腭窝手术中指导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结论颅底骨性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经额外侧入路44例,经眶-额外侧入路28例,经眶-颧-额-颞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3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顶及外侧嵴,切除侵入视神经管内的肿瘤27例;磨除鞍结节,经蝶窦切除鞍前壁肿瘤12例。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75例(91.5%),SimpsonⅢ级切除7例(8.5%);术后视力改善和稳定151只眼(92.1%),视力恶化13只眼(7.9%)。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下丘脑症状2例,术后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采用熟练的显微颅底外科技术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额外侧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术后视觉症状改善明显。术中打开视神经管,仔细辨别并保护蛛网膜屏障中的小血管,是保障肿瘤全切除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技术术前评估颅底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术前诊断为颅底脑膜瘤52例患者,于术前1周行3D-CTA及MRI相关检查,比较3D-CTA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对脑肿瘤血供情况的诊断,并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术前根据3D-CTA及MRI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结果3D-CTA术前诊断肿瘤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5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4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3例,DSA术前诊断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8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2例;经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术前肿瘤血供情况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所见患者肿瘤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5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5例,3D-CTA术前扫描诊断与术中所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术前扫描能够有效显示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肿瘤血供情况、肿瘤及其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增加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手术切除从颅底侵犯海绵窦的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的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自1998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合作,连续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32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7例,脊索瘤5例,鼻咽癌和鼻咽囊腺癌5例,副鼻窦癌5例,神经鞘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颞下翼腭窝低分化癌2例,颞下翼腭窝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23例曾经1次或多次手术切除后复发。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根据肿瘤主体的部位分别选用经上颌骨入路、颞下耳前入路、或额眶入路。全部病例术中显露满意,肿瘤均得到肉眼切除,受累的颅神经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3—50个月,平均19个月,失访3例,4例术后3—6个月死亡,4例带瘤生仔,21例健在。结论由下向上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可以手术切除,近期效果满意。对颅底正常和病理性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以及多学科医生的密切协作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01-2011-12治疗的6例鼻咽癌患者,已行放射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50%),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随访发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再狭窄率16.7%.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材的改进,其疗效及安全性正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85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术后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性。方法颅底肿瘤病人33例,在术后第3、5、7、10和14天用放免法测定脑脊液中ET-1的含量;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1、3、5、7、10和14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术后发生CVS的患者第3天脑脊液中ET-1水平即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术后第5、7和10天,中、重度CVS组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和10天,重度CVS组ET-1水平高于轻、中度CVS组和无CVS组(P〈0.05);术后脑脊液中ET-1的水平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635,P〈0.01)。结论颅底肿瘤术后患者脑脊液中ET-1水平的升高参与了术后CVS的发生,且其变化与术后CVS呈正相关,提示其含量可预测颅底肿瘤病人术后CVS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