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型CA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首发症状为癫(癎)者16例,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者4例,无症状1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其中4例同时做了颞叶部分切除,10例切除了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2例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病灶和癫(癎)灶,余5例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带为界面切除病灶.结果 病灶均全切.21例患者随访0.5~4年恢复良好或无变化.结论 脑内型CA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MRI联合显微镜下导航在难治性癫癎病人脑深部小病灶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深部小病灶难治性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并在术中MRI及显微镜导航下切除病灶,记录骨瓣的大小、手术时间、病灶移位距离、术中MRI扫描次数、术后癫癎发作情况及功能缺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开颅骨窗(44.60±9.19)cm2,手术时间(3.99±0.81)h,病变移位距离(10.50±2.92)mm。病灶移位距离与骨瓣大小、手术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所有病人术中MRI共扫描19次,病灶全部切除。5例病人术后出现肢体偏瘫及视野缺失,术后1年症状改善。术后1年随访癫癎控制疗效:Engel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在伴有癫癎的脑深部小病灶切除术中,应用术中MRI可以及时纠正病灶移位,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极电凝热灼功能区致灶联合非功能区致灶切除治疗涉及功能区癫癎病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致灶涉及功能区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功能区致癎皮质电凝热灼及非功能区致癎灶切除。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5个月。5例病人术后对侧有轻度的偏瘫,2例病人术后有轻度的感觉性失语,所有并发症均在1年内恢复。术后观察疗效:EngelⅠ级18例(45%),EngelⅡ级8例(20%),EngelⅢ级8例(20%),EngelⅣ级6例(15%)。结论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是治疗功能区癫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通过病灶切除联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治疗涉及功能区的癫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继发性药物难治性癫癎的临床特点,讨论如何改进手术方法.将几种手术结合使用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来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继发性药物难治性癫癎病例.这16例术前均行VEEG监测及MRI检查,其中5例行头PET检查。手术在皮层脑电监测下进行,2例行单纯病灶切除术.13例行病灶切除+灶旁皮层热灼术,1例行病灶切除一灶旁皮层热灼术十胼胝体切开术。结果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至4年.术后抗癫癎药减少.12例服用1种抗癫癎药,2例服用2种抗癫藕药。癫癎发作完全控制11例.显著改善3例。无变化2例.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结论病灶切除+灶旁皮层热灼术联合应用不但提高了控制癎性发作的疗效.还尽可能多地保护神经组织免遭切除或损害,这是治疗继发性药物难治性癫癎较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幕上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对癫癎发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术前无癫癎发作的幕上GBM病例资料,根据病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情况分为对照组(不使用抗癫癎药物)、研究1组(使用抗癫癎药物4周)和研究2组(使用抗癫癎药物24周),统计术后癫癎发作情况和术后24周各组Karnofsky评分。结果术后4周内出现癫癎发作对照组5例(16.7%),研究组1例(1.8%),两组癫癎发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24周新发癫癎发作对照组7例(23.3%).研究1组7例(25.0%),研究2组1例(3.6%),研究2组新发癫癎发作屁著低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研究2组术后24周Karnofsky评分为66.96±10.30,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可减少GBM术后癫癎发作发病率,术后癫癎发作治疗困难且影响生活质量,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应当不少于24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癫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例,经手术切除肿瘤1年后的癫癎症状改善情况,本组研究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癫癎预后为改良Engel I级102例(67.5%),Ⅱ级以上49例(32.5%)。卡方检验显示:术前病人有语言障碍(P=0.038)、术前肿瘤累及岛叶(P=0.010)、肿瘤未全切除(P=0.001)对术后癫癎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人有语言障碍(P=0.022)、术前肿瘤累及岛叶(P=0.007)及肿瘤未全切除(P=0.002)均为影响术后癫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病人有语言障碍、术前肿瘤累及岛叶及肿瘤未全切除是影响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人术后癫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在语言功能区相关癫癎灶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涉及语言功能区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在颅内电极监测确定癫癎灶位置之后,应用皮质电刺激技术确定语言功能区位置,二者结合制定手术方案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1例癫癎起始区与癫癎灶部分重叠,32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邻近(0-1.5 cm),23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相近(1.6-3.0 cm)。行前颞叶与内侧结构切除术33例,额叶癫癎灶切除术15例,多脑叶切除术16例,选择性海马切除术2例。术后5例病人出现短暂语言功能障碍,均于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时间1.5~8年,术后EngelⅠ级46例(70%),EngelⅡ级8例(12%),EngelⅢ级7例(11%),EngelⅣ级5例(7%)。结论颅内电极置入后的皮质脑电图监测及皮质电刺激语言功能区的定位为癫外科精确切除癫癎灶同时保护语言功能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下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手术治疗46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诊10月~5年,54%术后无癫癎发作;19%术后仅有先兆发作;23%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形式改变。4%术后无效。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难治性癫癎术中应用皮质脑电监测系统实施癫癎手术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7例以癫(癎)为首发表现的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病人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前先行皮层电极描记,确定癫(癎)波的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再次描记确定残余的癫(癎)波的位置,并使用皮层热灼术进行皮层热灼,直到癫(癎)波消失为止.结果27例病人中胶质瘤13例,脑囊虫病7例,脑膜瘤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炎症1例.手术中在切除病灶前使用皮层电极描记出癫(癎)波,病灶切除后在病灶周围仍残余有癫(癎)波,使用皮层热灼术热灼后癫波消失.27例病人手术后25例未再有癫(癎)发作,2例手术后一周内有癫(癎)发作一次,以后未再有癫(癎)发作.26例病人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一例短期内出现偏瘫加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是一种侵袭性小、疗效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7例以癫(癎)为首发表现的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病人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前先行皮层电极描记,确定癫(癎)波的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再次描记确定残余的癫(癎)波的位置,并使用皮层热灼术进行皮层热灼,直到癫(癎)波消失为止.结果27例病人中胶质瘤13例,脑囊虫病7例,脑膜瘤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炎症1例.手术中在切除病灶前使用皮层电极描记出癫(癎)波,病灶切除后在病灶周围仍残余有癫(癎)波,使用皮层热灼术热灼后癫波消失.27例病人手术后25例未再有癫(癎)发作,2例手术后一周内有癫(癎)发作一次,以后未再有癫(癎)发作.26例病人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一例短期内出现偏瘫加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是一种侵袭性小、疗效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EEG、MRI、PET等方法对66例额叶癫(癎)灶定侧、定位,并据此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皮质刺激以确定运动皮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定位,MRI和EEG分别对42例及46例作出定位诊断.6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病灶切除+癫(癎)灶切除42例;癫(癎)灶切除11例;癫(癎)灶切除+软脑膜下横切术7例;癫(癎)灶切除+胼胝体切开术6例.术后癫(癎)控制:满意39例,显著改善15例,良好5例,效差7例.无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结论:手术治疗额叶癫(癎)可取得较满意疗效,EEG和MRI是主要的定位手段,术中采用皮质电刺激可避免运动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癫癎与星形细胞瘤的关系及影响术后癫癎控制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星形细胞瘤患者,运用SPSS 15.0对术中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前癫癎病程分别与术后6个月癫癎控制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35例病人全切25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4例;病理诊断(WHO)Ⅰ~Ⅱ26例,Ⅲ~Ⅳ9例;术前癫癎病程1~6个月13例,>6个月~2年17例,2年以上5例.分别与术后6个月癫癎控制情况行卡方检验,P值分别为0.016、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脑星形细胞瘤多为低级别肿瘤,手术全切及术前癫癎病程短者术后癫癎较易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顽固性癫癎病人,评估单独应用癫癎病灶切除术与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癫癎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病人80例,其中53例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每个病人术前均经过2年以上的正规系统的抗癫癎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癫癎发作,每月发作3~4次以上;癫癎发作形式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及伴失神发作;采用的手术方式:术中均进行皮层脑电描记(EcoG);局部致癎灶切除术27例,局部致癎灶切除术 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11例,局部致癎癎灶切除术 MST 皮层热灼术9例,局部致癎灶切除术 胼胝体前部切开术 颞前叶及海马切除术 MST33例。结果80例手术病人术后无死亡,术后2例脑水肿,1例颅内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术后均服用一种抗癫癎药物,随访6~24个月,51例癫癎临床发作完全消失(63.8%),12例较术前显著改善(15.0%),8例有效(10.0%),6例效果差(7.5%),3例无效(3.8%);手术总有效率为88.8%,优良率为78.8%。结论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顽固性癫癎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后继发性癫癎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颅骨修补术前无癫癎而术后继发癫癎的3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的特点及癫癎发作情况。结果随访1~5年,癫癎大发作3例,小发作17例,局限性发作11例。经规范性服药3年后停药22例(2例仍有局限性发作),仍继续规范服药9例。结论术后继发癫癎可能与病人术前骨窗处情况、修补材料类型等因素有关。围手术期的规范性预防用药,手术中的正确处理等可以降低颅骨修补术后癫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脑图及皮层脑电图在难治性癫癎手术治疗中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5例难治性癫癎病人术前、术中定位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在术前及术中记录到癫癎样放电,为手术定位切除病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术前脑电图结合影像学检查,术中皮层监测可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涉及中央区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治疗.方法 3例患者术前除常规致癫(癎)灶评估外,还应用fMRI作皮质功能区定位.术中通过皮层EEG(ECoG)对致癫(癎)灶定位,通过皮层诱发电位(SEP)及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对位于功能区以外的致疒间灶行切除性手术,功能区内的致疒间灶行软脑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结果 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月,2例病人无癫(癎)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术后8月,1例无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1例减少75%发作. 结论术前功能区评估、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皮质重要功能和提高手术癫(癎)控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GC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脑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中,2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变,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原有头痛完全缓解,视力、视野部分恢复;1例术后发作完全控制;1例拒绝手术,随访2年仍有癫(癎)发作,尚未出现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术中监护下神经导航手术切除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在神经导航引导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对32例脑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病人进行正中神经N20、P25和胫后神经P40、N50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以及大鱼际肌和胫前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护,以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术后MR复查示均达到全切除.24例偏瘫病人中术后症状改善21例,17例癫癎病人中癫癎症状术后消失13例,12例失语病人中术后改善10例.术后未产生新的神经损害症状,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对于提高脑功能区及深部区域病变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A)所致癫癎的手术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CA所致癫癎病人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程、癫癎发作类型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1~4年,EngelI级39例(79.6%),EngelII~Ⅳ级10例(20.4%)。统计学分析显示:病灶〈1.5cm、病程≤1年及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病人手术预后较好(P〈0.05),而年龄、性别、病灶位置与手术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O.05)。结论CCA所致癫癎的手术效果理想,病灶大小、病程和癫癎发作类型与手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皮质发育不良导致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病理表现为皮质发育不良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6例手术切除癫癎灶后,病理证实为皮质发育不良的难治性癫癎病例的影像学和脑电图表现以及手术疗效等资料,分析此类癫癎的临床特征。结果在46例中,癫癎灶的病理类型为轻度皮质发育不良10例、Ⅰ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25例、Ⅱ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5例、伴有胚胎发育障碍性神经上皮瘤和神经节胶质瘤的分别为4例和2例。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可以发现局灶性皮质异常的12例(26.1%),海马硬化10例(21.7%),未见明显异常的24例(52.2%)。在发作间期,60.9%的病例为区域性的癎性放电,45.7%的病例表现出节律性癎样电活动。手术切除癫癎灶后,69.6%的病例发作消失。结论皮质发育不良约占MRI阴性表现的难治性癫癎病例的50%,以Ⅰ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最为常见,发作间期脑电图常常显示节律性癎样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