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起病,可伴有颞叶脑内血肿[1-3],而以额叶脑内出血起病,无SAH者罕见.现报道我科收治的一例额叶出血无SAH的MCA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耐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227-227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2月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32例,并实施介入治疗。男14例,女18例,年龄42—72岁,均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均做CT和DSA检查,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显示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3例。治疗:除3例多发动脉瘤转脑外科治疗外,余29例均实施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朱静  杜会山  孟繁花 《北京医学》2007,29(12):715-715
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是额叶血供的来源.大脑前动脉供应额叶内侧3/4及外侧上1/4,大脑中动脉供应额叶中央前回、额中回及额下回.为探讨额叶脑梗死的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59例额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吉林医学》2010,31(28):4896-48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1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GO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93.4%(5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的消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再出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后常出现脑内血肿,脑室出血,病情危重,需要急诊外科处理.单纯夹闭动脉瘤后脑水肿严重,效果不满意,需要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5例,经扩大翼点人路,开颅,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术中清除脑内血肿,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盛巍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77-77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脑外科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全部成功夹闭瘤颈,根据GOS:V级8例,Ⅳ级3例,Ⅲ级2例,Ⅱ级1例。结论MCAA破裂预后差,Hunt—Hess分级低的患者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8.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尚恒 《安徽医学》2006,27(6):459-461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介入治疗的选择、时机和方法。方法总结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铂金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经验,分析介入治疗的手术方法、病例选择、疗效评定、手术时机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共总结13例。结果术前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的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有动脉瘤后,全麻下行GDC栓塞治疗,成功12例,疗效满意,其中10例随访1-3年无再出血发生,术后患者无明显偏瘫、失语、智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介入治疗时机以出血后3天内进行为佳。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后遗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10.
陈汉民  余锦刚 《海南医学》2014,(10):1522-152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致脑内血肿脑疝形成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5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疝形成患者,急诊行血肿清除、探查和夹闭动脉瘤。结果术中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均行动脉瘤夹闭和血肿清除。根据GOS评估标准:重残2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2例。结论怀疑为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脑内血肿脑疝形成者应积极手术,在清除血肿同时探查和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10年前即通过彩超、CT等确诊腹主动脉瘤。2小时前用力大便时突感腹部撕裂样剧痛,呈移行性疼痛,波及胁胸部及左腹股  相似文献   

12.
颅内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非常罕见,迄今为止文献[1-2]共报道了约200例左右,其发生率在0.3%~4%.最常见的是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其次是垂体瘤和胶质瘤等合并脑动脉瘤[3].现报道1例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主要影响皮肤、骨骼、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1],有时会伴有血管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动脉狭窄,动脉瘤比较少见[2-7].现报道一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主要影响皮肤、骨骼、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有时会伴有血管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动脉狭窄,动脉瘤比较少见。现报道一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颅内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非常罕见,迄今为止文献[1-2]共报道了约200例左右,其发生率在0.3%~4%。最常见的是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其次是垂体瘤和胶质瘤等合并脑动脉瘤[3]。现报道1例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1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体检时偶然发现一处未破裂动脉瘤和两处脑膜瘤,没有特殊不适主诉。动脉瘤为前交通动脉瘤,直径约5 mm(图1A)。根据平扫和增强CT检查,两处脑膜瘤一处源于右侧岩尖,另一处源于右侧大脑镰(图1B、C)。入院体检时未发现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患者于2005年9月在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病院神经外科接受了动脉瘤手术。经左侧翼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描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生存状况,探讨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8例aSAH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治疗措施、并发症与预后等进行随访调查,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生存状况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8例全部完成随访,总随访时间141.9人年,平均随访时间(1.6±1.0)人年,最长随访时间5.6年;患者1个月、1年和2.5~5.6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78%、73%和68%;应用尼莫地平(RR=0.981,95%CI=0.965~0.997,P=0.023)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以内科保守治疗为参照,手术夹闭(RR=0.147,95%CI=0.041~0.532,P=0.003)和介入栓塞(RR=0.221,95%CI=0.060-,0.823,P=0.024)治疗为保护性因素,而并发症(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PaY=1.965,95%CI=1.404—2.748,P〈0.05)和脑血管痉挛(RR=2.951,95%CI=1.473~5.911,P=0.002)为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尼莫地平、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Acoustic neurinoma usually results in impairment of .facial nerve and hearing, and rarely leads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n 2002, we treated a patient with bilateral acoustic neurinomas presenting as SA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CT平扫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24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做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就CTA和DSA诊断作一比较.结果:24例CTA检查后22例共发现26个脑动脉瘤,CT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位置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以DSA作为金标准,CTA灵敏度92.86%,特异度100.00%.结论: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危重患者早期病因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