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7例惠儿重视气管插管的安全管理,加强呼吸道湿化及吸痰护理,严把脱机指征,严格执行脱机流程等的护理措施。结果:57例患儿,1例于术后第22小时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循环、呼吸衰竭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护理是确保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患儿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机械通气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 临床资料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13(男 9,女 4 )例 ,日龄 7~2 8(平均 17 1)d ,体质量 2 7~ 5 0 (平均 3 7)kg ,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9例 ,法乐氏三联症根治术 1例 ,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 1例 ,大动脉调转矫治术 1例 ,主动脉弓离断矫治术 1例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6 2 8min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 5~ 96 0 (平均 18 4 )h ;ICU监护时间 3~ 17(平均 11)d ;平均住院时间 16d .二次插管者 2例 ,成活 10例 ,死亡 3例。死亡原因 :呼吸衰竭 1例 ,肺动脉高压危象 1例 ,恶性心律失常1例 .2 护理措施2 1 通气状态下呼吸道的护理 ①…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监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目前婴幼儿先心病早期手术治疗是发展趋势,总结30例婴幼儿先心病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监护经验,研究如何让婴幼儿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更舒适、并尽快地撤除呼吸机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方法:对30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患儿机械通气监护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机械通气监护时间2h~5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小于4h.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发生率13%.没有1例死亡.结论:术后机械通气期间通过严密的检测及应用合适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舒适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气道护理和呼吸机管理,是监护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决定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5月间监护室收治的1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气道护理和呼吸机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 402例,拔除气管插管后因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需再次机械通气47例,首选无创正压通气支持(NPPV组)22例,气管内置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支持(CMV组)25例。结果成功脱离机械通气NPPV组77.3%(17/22)、CMV组76.0%(19/27),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机械通气支持时间分别为7-54 h(32.65±18.23 h)、32-498(120.15±98.34 h),监护时间2-10 d(4.5±3.4 d)、4-35(19.3±15.4 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前及之后2 h、4 h患儿的氧合指数两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机械通气后0.5 h氧合指数两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应用NPPV可避免一部分先心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再次气管插管,并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但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循环不稳定者,因NPPV改善氧合较慢,应尽早气管插管予有创机械通气支持。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机的早期撤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的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但目前对机械通气时间长短的规定无统一标准。有文献报道实行“快速轨道(fast track)”方案的先心病患儿术毕在手术室即拔除气管插管[1] 。通常以术后 6、8或 12h作为早期撤离呼吸机的界限[2 ,3 ] 。本研究以机械通气 12h为界划分呼吸机早期撤离组和晚期撤离组。分析 1991~ 1992年和 2 0 0 0年 1788例先心病患儿的术后临床资料 ,探讨先心病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的可行性及其相关因素 ,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早期撤离呼吸机提供客观依据。一、临床资料1.一般…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院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及呼吸道护理的体会。方法:42例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均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辅助呼吸,常规监测心电、有创动脉血压、经皮氧饱和度、血气等指标。结果: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最长76h,最短1h。撤机后出现呼吸困难6例,再插管2例,另4例改用CPAP后呼吸困难改善。结论: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有其自身特点,合理使用呼吸机,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刘英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5):252-253
目的:探讨小儿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0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进行气道护理患儿及呼吸机管理经验及呼吸机管理出现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呼吸机通气相关性肺炎7例,再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20例,肺不张5例,气胸5例,所有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均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正确掌握呼吸机操作及管理流程,能显著降低插管频率,降低患儿并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通过专业呼吸道护理,配合相应拍背、震动等按摩能明显提高患儿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术后机械通气的策略,研究如何让婴幼儿患者在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并尽快撤离呼吸机.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实施的74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监护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748例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 964 h,平均时间(28.1±1.7)h,拔管后21例患儿出现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再插管17例,3次插管1例,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CPAP)4例,患儿呼吸困难症状得以改善.胸片提示肺不张5例,气胸6例,死亡12例.结论 术后机械通气期间,通过合理的呼吸机调整,有效的呼吸道保护及营养支持等方法可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并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四联症、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闲、心内膜垫缺损等。在小儿中以室间隔缺损较多见,约占小儿先心病的50%。室间隔缺损是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引起心室内左向右分流,产生血液动力学紊乱。我院已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实施手术八十多例,效果满意。现将我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报告32例先心病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甲皱微循环变化临床观测的结果。本组病人男15例,女17例;年龄10.6±2.5岁;病种包括VSD12例,ASD15例,TO15例。采用中度低温血液稀释非搏动性体外循环[CPB],CPB时间58.5±6.8min;于术前、术后定时观测甲皱微循环、HCT、TP及COP。结果显示,术中HCT、TP及COP急剧下降(P<0.01),术后甲皱微循环管袢清晰度下降、数目减少,轮廓模糊,红细胞聚集,微血流呈粒流、粒缓流,这些改变于术后3~5天恢复正常。结论认为:CPB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早期,影响甲皱微循环的主要因素是血液稀释(HCT)、COP、PH、温度、体外循环灌注损伤、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及药物等;观测甲皱微循环可便捷地了解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变化的情况,并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56例心脏手术围术期老年病人的不同情况,术前制订具体详细的护理计划和心理指导方法,术后密切监护心电图、血压、循环及呼吸的变化,并实施精心护理.病人经过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并发症少,恢复快,降低了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黄玉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318-319
小儿外科手术的患儿年龄一般在14岁以下,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的功能还不完善,对疾病和外界刺激的差别显著.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使得其在麻醉方法、手术创伤等方面与成人差异性较大,为手术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儿生命[1-2].因此,小儿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要求细致而又全面,根据小儿解剖、生理与疾病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配合的护理措施.本院为妇产儿童医院,近年来已为14岁以下的患儿成功完成多种外科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心脏手术中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安置起搏器的患者在心脏手术中的风险因素和处理进行探讨。方法近两年有7例安置起搏器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和麻醉。起搏器类型包括6例DDD和1例AAI。所患心脏疾病:6例为冠心病和病窦综合症;1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维库溴胺。术中均使用单极电烙。结果7例患者均未对起搏器使用磁铁。术中虽然将电烙输出能量降低,并应用短脉冲放电,但电烙仍成为对起搏器的最大干扰。1例患者术后起搏器失灵,考虑是起搏器导线移位所致。手术过程顺利,所有患者术毕均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结论详细了解手术中起搏器易损因素和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并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对保证安置起搏器患者在心脏手术中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判定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在常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手术中的有效性并观察不同ECC设备对搏动灌注压力的衰减情况。方法20例法乐四联症(TOF)患儿(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13.5个月,平均体重10.2 kg。选用两种常用膜式氧合器(各10例)。采用Jostra HL-20型体外循环机行改良滚压泵动脉搏动灌注,所有患儿均在升主动脉阻断期间行搏动灌注,主动脉开放期间行平流灌注。分别监测不同流量状态下不同部位(氧合器入口端、氧合器出口端、动脉插管接头处、挠动脉/股动脉)的压力变化情况。结果搏动灌注期间挠动脉/股动脉有创血压脉压差(ΔP)维持15-35 mmHg。对搏动灌注收缩压衰减最大的是动脉插管(衰减比率72%-73%),最小的是膜式氧合器(衰减比率22%-24%);Terumo Capiox RX05产生的氧合器压降在不同流量状态下均小于Dideco Lilliput 902(P〈0.05)。结论Jostra HL-20型体外循环机可以在常规ECC期间产生有效的搏动灌注;动脉插管对搏动血流压力能量的衰减最大;氧合器的压力衰减(OPP)越少将越有利于搏动灌注的能量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统计心脏手术 6 10例 ,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 ,并对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作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2 .4 % (14 / 6 10 ) ,其中脑血管损害 4例 ,缺氧性脑部损害 6例 ,癫痫 2例 ,其他 2例 ,神经系统并发症致死亡 1例 ,占全部术后死亡 5 .0 % (1/ 2 0 ) ;与对照组相比 ,并发症组心肌血流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早期血乳酸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小儿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血管损害为主。缩短术中心肌血流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早期检测血乳酸盐浓度 ,可早期诊断和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本院妇产科共实施腹部切口手术364例患者实施的护理。结果通过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调节,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进行的严密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对患者腹部切口进行护理,能够使患者切口恢复良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手术的风险,避免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用于ICU心脏术后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脏术后需机械通气的患者13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n=6)和丙泊酚组(n=7),两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镇静治疗并同时给予吗啡镇痛,镇静目标为Ramsay评分2-4分。监测用药期间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镇静药物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意外拔管情况以及镇静药物相关并发症(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结果:两组患者镇静达标时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右美托咪啶组停药后躁动的比例明显少于丙泊酚组(0%比28.57%,P〈0.05),右美托咪啶组谵妄发生率明显少于丙泊酚组(0%比14.28%,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10.51±5.11)h比(11.07±4.91)h,P〉0.05],两组意外拔管率无明显差异(0%比0%,P〉0.05)。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33.33%比42.86%,P〉0.05)、需要干预的低血压比例(16.67%比28.57%,P〉0.05)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心动过缓发生率(33.33%比28.57%,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啶用于心脏术后患者能够实现镇静目标,对呼吸、循环无显著影响,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心脏外科微创新技术。方法:20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者经第2肋间正中横切口,行室缺修补、房缺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者经后胸骨旁纵切口,儿童8~10cm,成人10~12cm;升主动脉阻断18~110min。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其中8例(40%)未输血。结论: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等优点,但其视野小,操作要求高,遇有特殊情况时处理较困难,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