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9例,均发生在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金木  王梅  李征 《现代医学》2007,35(4):322-32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3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结果73例中再灌注率为80.82%。溶栓开始后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4.91%,其中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4例,均发生在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7例,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指标。一过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65例患者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53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为房性早搏、4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31例患者为单纯性室性早搏、5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为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3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颤动。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可将部分心律失常作为再灌注指标。熟练掌握其诊断治疗,并给予患者严格的监护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2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128例再灌注率为68%。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7.3%,其中出现室性早搏18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8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多能自行终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患者15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 158例再灌注101例,再灌注率为63.9%,溶栓后2小时内 R A出现7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8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13例,发生率为70.1%.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崔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12-151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观察102例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特点.结果: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83.3%,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7%;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52.9%,窦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58.8%.结论:AM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性质与AMI 的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再通对早期恢复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5例,胸痛持续时间超过30min、小于12h.入院后即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17例再灌注治疗成功,8例再灌注治疗失败,由此分为再灌注治疗成功组及再灌注治疗失败组.观察溶栓后6h内再灌注治疗成功组及再灌注治疗失败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 17例再灌注成功患者中14例6h内恢复了窦性心律(82.4%),8例再灌注失败患者中2例6h内恢复了窦性心律(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出现Ⅲ°AVB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尽早溶栓能使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有助于尽快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芳  吴静 《北京医学》2005,27(4):217-2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为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19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且仅发生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心肌梗死的病人行心电监护,分析所见的心律失常。结果: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26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0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结论: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性别无关,前壁心肌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下壁心肌梗死以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为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11.
观察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6例,所梗塞的相关动脉完全闭塞;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左前降支有多节段狭窄,严重处狭窄达95%。经冠脉内溶栓或冠脉成形术后,8例获血管再通或增强灌注,均发生心律失常。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75例住院患者,男性5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8.8岁,阿斯综合征发作3例,频发室早、室性心动过速45例、阵发性房颤房朴22例,频发房早、房速5例,观察心律失常控制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阿斯综合征3例中2例抢救成功,室性心律失常45例中43例发作均减少75%以上,房颤、房朴22例均恢复窦性心律,肝功能损害1例,突发室性逸搏心律2例,1例猝死,静脉炎17例,低血压反应6例。结论:胺碘酮对室早、室速、房早、房速及房颤均有明显控制作用,静脉胺碘酮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伴发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应用胺碘酮应检查窦房结及房室传导功能,加强病因的治疗。深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导管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在急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普通电极导管对91例心律失常急症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6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0例,心脏骤停11例,室速3例。结果起搏成功89例,占97.8%;窦性心动过缓者、房室传导阻滞、室速者全部成功,11例心跳骤停9例成功。结论普通电极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心律失常急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顿、心室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含: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型心房纤颤。作者认为,下述条件容易发生本综合征:由于各种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使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者;由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使心输出量显著降低或心源性休克;作为上述的基础,原先已有脑血管硬化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本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李珂  秦英姿 《西部医学》2013,25(9):1374-1376
目的观察采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2例和尿激酶组5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死亡率无差异,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比较,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和出血率较高,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和左室功能较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AMI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治疗具有更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机理。方法 :以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分析 30 0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类型、机理。结果 :心律失常类型 :包括房颤占 36 6 7%,房性早搏 35 33%,室性早搏 30 0 0 %,窦性心动过速 3 33%,室上性心动过速 1 33%,室性心动过速 0 6 7%,窦性心动过缓 4 0 0 %,房室传导阻滞 3 0 0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1 6 7%,右束支传导阻滞 3 33%,左束支传导阻滞 0 6 7%,窦房阻滞 0 6 7%。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多变 ,其中以房颤的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孙成珍  朱鹏  吴宝东  王龙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34-1134,115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3例,于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RA)等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率69.76%。并发症:出血表现共5例(11.62%),其中牙龈出血3例,少量柏油样便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共6例(13.95%);死亡4例(9.30%),死亡原因为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老年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中5例AMI老年患者4例均开通。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为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126例急性脑出血及151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合临床和CT、MRI分析其表现。结果:脑出血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大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并心律不齐,房颤和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脑梗死的心电图异常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急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分级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5月未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76例,按心电图缺血分级分为Ⅱ级缺血组(36例)与Ⅲ级缺血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溶栓2h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统计并比较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窦性停博及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患者人院时,Ⅱ级缺血组ST段抬高程度[(0.45±0.26)mVl明显低于Ⅲ级缺血组[(0.81±0.3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70±67)U/L]高于Ⅱ级缺血组f(215±6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3,P〈0.05)。溶栓治疗2h后,Ⅱ级缺血组ST段抬高程度[(0.23±0.11)mVl、ST段回降一半及以上比例[80.6%(29/36)1、CK—MB峰值[(227±58)U/L]均优于Ⅲ级缺血组[(0.49±0.17)mV、57.5%(23/40)、(358±94)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缺血组与Ⅲ级缺血组在室性早搏f8_3%(3/36)、12.5%(5/40)1、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2.8%(1/36)、7.5%(3/40)]、窦性停博[0.0(0/36)、2.5%(1/40)]及1I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f2.8%(1/36)、5.0%(5/40)]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发病至溶栓时间及Ⅲ级缺血是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分级对ST段抬高急性心急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