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2月对32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掌、背侧入路或掌背侧双入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9.5(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采用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7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必要时植骨.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1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按照改良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9例,良6例,可2例.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比普通钢板更好的力学稳定性,尤其对不稳定及骨质疏松患者,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2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25~72岁。骨折按AO分型:C型8例,B型9例,A型19例。左侧13例,右侧2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7 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经掌、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使用掌侧锁定钢板、外支架经掌、背侧入路治疗。术后4周调整外支架为中立位,开始前臂的旋转锻炼;术后6周拆除外支架,开始腕关节的功能锻炼。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8~15个月。随访期内无骨髓炎及病灶感染,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4~6个月X线片提示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时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分:优14例,良3例,中2例。腕关节X线片桡骨远端相对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参数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健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经掌、背侧入路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使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和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分别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118例患者病例资料.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组60例;按AO/OTA分型,其中A3型3例,B2型5例,B3型7例,C1型10例,C2型20例,C3型15例.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组58例;按AO/OTA分型,其中A3型1例,B2型2例,B3型4例,C1型15例,C2型18例,C3型18例.分析对比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功能恢复情况.随访以门诊随访进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角度以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组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组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结果显示,在尺偏角、桡骨高度、桡偏角度以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掌倾角、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旋前、旋后角度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优势.结论 采用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更具有优势,临床手术应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相似文献   

7.
2009年11月~2011年2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5~75岁。骨折AO分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背景:掌侧柱锁定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尤其在桡骨远端C型骨折。目的目的:探讨掌侧柱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采用掌侧柱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3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26例;年龄40~77岁,平均59岁。根据AO骨折分型:C1型9例,C2型18例,C3型11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掌侧入路,掌侧柱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结果。结果结果:38例患者术后获得6~31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平均8周。2例背侧骨片轻度移位,其余患者骨折均获解剖复位。腕关节VAS评分:完全无痛32例,中度疼痛1例,轻度疼痛5例。按改良的Gartland-Werley评分:优23例,良12例,可3例。结论结论:掌侧柱锁定接骨板符合桡骨远端"分水岭"的解剖结构,能够牢固固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并维持骨折复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LCP掌侧入路治疗52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15 ±9)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8(6±2)个月.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为0°~12°,尺偏角为10° ~28°.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0.70 ~1.20 cm.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评估标准进行评分:优27例,良18例,可7例,优良率达86.5%.结论 掌侧LCP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退钉率低,可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是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高度和关节面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O新型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小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A3型28侧),B型15侧(B1型3侧,B2型8侧,B3型4侧),C型70侧(C1型42侧,C2型20侧,C3型8侧).开放伤110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采用单纯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78侧,单纯背侧LCP固定16侧,背侧加桡背侧联合固定26侧.结果 9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例为双侧骨折患者,随访率为84.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背侧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背伸54°,掌屈58°,旋前72°,旋后760°.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55侧,良32侧,可14侧,优良率为86.1%.结论 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可为多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个体化的内固定选择,且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O 2.4 mm locking plate system used for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Methods From May 2007 to October 2008, 115 patients (5 cases of both sides) with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ere managed by AO 2.4 mm locking plate system. There were 35 fractures of type A, 15 type B and 70 type C according to AO classification. Of them, 10 fractures were open, with 6 of type 1 and 4 of type 2, according to Gustilo-Anderson Classification. Volar plating was conducted in 78 cases, dorsal plating in 16 cases and dorsal + radial plating in 26 cases. Results Ninety-eight patients (3 cases of both sid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8 (range, 6 to 15) months. The follow-up rate was 84.2%. Radiographic bone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without infection, implant loosening, or tendon and median nerve irritations. The average ROM was 54°, 58°, 72°, and 76° for dorsi-extension, palmer flexion, pronation and supination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Gartland & Werley Scores modified by Sarmiento, there were 55 excellent cases, 32 good and 14 fair, with an excellent to good rate of 86.1%. Conclusion AO 2.4 mm locking plate system can offer individualized fixation regimen for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leading to satisfactory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redictable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2.4 mm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新型2.4 mm LCP治疗21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男7例,女14例;年龄71~85岁,平均76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经掌侧入路复位固定,术中不显露背侧组织,骨缺损严重行置入人工骨.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10.6个月(8~27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2例骨缺损严重者,术中植入人工骨.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功能康复时间4~36周,平均11周.腕关节活动度:背伸23°~84°,平均71.3°;掌屈33°~86°,平均72.0°;尺偏19°~29°,平均26.3°;桡偏12°~30°,平均19.9°;前臂旋前60°~87°,平均79.5°;旋后52°~80°,平均76.4°.与健侧对比,握力减弱3例,活动后疼痛3例.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 新型2.4 mm 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内固定坚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4mm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2.4 mm LCP治疗4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男3例,女40例;年龄50~78岁,平均60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13例,C2型18例,C3型12例.采用掌侧人路2.4mmLCP固定,术中若存在骨缺损,则予以植骨.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术前38例患者行骨密度检查,根据其结果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14例),骨量降低组(18例)和骨质疏松组(6组),对3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3例患者术后获6~3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1例患者关节面遗留台阶1 mm;其余42例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术后12个月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32例,可3例,优良率为93.0%.本组患者术后即刻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无明显复位丢失,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降低组、骨质疏松组患者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分别为(3.9±1.6)、(3.7±1.3)、(5.7±0.5)分,骨质疏松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mm掌侧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能够牢固固定并有效维持骨折复位.骨质疏松可能影响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张奕  陶圣祥  张勇  李健伟  张国华  陈令斌 《骨科》2016,7(4):261-264
目的:探讨使用内侧锁定钢板与前侧“T”型钢板联合固定在C3型Pilon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对11例C3型Pilon骨折患者采用内侧锁定钢板结合前侧“T”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后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22~26个月的随访,平均(24±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1.4)周。末次随访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8例,良3例。术后患侧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为39.2°±1.8°,健侧为40.9°±2.2°。术后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21.5°±1.8°,健侧为22.9°±1.7°。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内侧锁定钢板与前侧“T”型钢板联合固定C3型Pilon骨折,术后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且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该术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累及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6例桡骨远端骨折,平均年龄61岁。按照AO骨折分型C1型8例;C2型12例;C3型6例。其中2例为开放性骨折,另2例分别合并肩与肘关节脱位。均采用掌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固定。结果26例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6~12周)。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掌屈40°,背伸45°,尺偏30°,桡偏20°,旋前70°,旋后65°。最近1次随访X线片与术前相比,桡骨茎突平均长度自术前6(-10~10)mm增加至11(8~14)mm。平均掌倾角自术前-15°(-40°~10°)增加至8°(-5°~15°)。平均尺偏角从12°(-5°~20°)增加至20°(10°~25°)。关节面骨折块平均间距从6(1~18)mm减少至0(0~3)mm。术侧握力为健侧的78%(55%~100%)。根据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差2例。结论对于累及关节面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T型锁定钢板可以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T型钢板螺钉加有限钢丝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9~66岁,平均33岁。按AO分类为C2型和C3型。切开复位后按AO内固定原则,使用T型钢板螺钉加有限钢丝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16个月。最后1次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8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7.5%。术前为-35°~0°,平均-15°;术后为7°~14°,平均10°。术前尺偏角为-20°~15°,平均9.5°;术后为18°~24°,平均21.1°。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T型钢板螺钉加钢丝治疗C2型和C3型桡骨远端骨折,能够牢固维持于术中复位达到的解剖位置,有利于患肢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杨翔  赵友明  陈林  叶聪聪  郭伟军  王波 《中国骨伤》2013,26(12):997-100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两种方法治疗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4例获随访,男29例,女25例;年龄24~68岁,平均45_31岁。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内固定组),按照A0分型:C1型8例,C2型7例,C3型14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5例(外固定支架组),按照A0分型:C1型6例,C2型8例,C3型11例。比较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采用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对术后6、12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除外固定支架组有2例患者发生钉道感染外,其余患者创口均愈合良好。5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3个月。内固定组、外固定支架组术后桡骨高度分别为(9.60±0.72)mm、(9.40±0.70)mm,掌倾角分别为(9.55±0.80)。、(9.47±0.71)。,尺偏角分别为(21.40±0.78)。、(21.20±0.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标准,内固定组(3.31±1.17)分和外固定支架组(5.56±1.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5)。术后12个月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内固定组(2.66±1.01)分和外固定支架组(3.08±1.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两种固定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疗效,锁定加压钢板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两种固定方式无明显差异,对于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无法用钢板内固定时,外固定支架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钢板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获得随访的AO/ASIF分型为A3型及B2型以上的各类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分别采用T形钢板固定治疗30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34例.放射学治疗结果按Batra和Gupt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功能恢复以腕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方果 钢板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4周.Batra和Gupta评分70分以下2例,70分以上2例,80分以上26例;优良率为86.7%.其中5例(5/30例)患者有腕关节轻度疼痛,3例(3/30例)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达不到腕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的最低功能要求.外固定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1周.按Batra和Gupta评分70分以下3例,70分以上3例,80分以上28例;优良率为82.4%.其中5例(5/34例)患者有腕关节轻度疼痛,6例(6/34例)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达不到腕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的最低功能要求.方论 采用钢板及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具体可根据患者的功能需求、年龄及经济状况灵活选择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前外侧结合前内侧入路、双锁定钢板交叉支撑固定治疗伴有后外侧劈裂塌陷的 C3 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3月至 2012年 12月,采用前外侧结合前内侧入路、双锁定钢板交叉支撑固定治疗 15例累及后外侧的 C3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 9例,女 6例;年龄 27~56岁,平均 42.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对术后 X线片采用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进行评估,在术后第 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23个月,平均 13.5个月;手术时间 120~210 min,平均 196 min。术后完全负重时间 8~20周,平均 11.6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12~16周,平均 13.8周。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在 X线片上测量的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功能 HSS评分为 85~95分,平均 89.5分,均为优;术后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 14~18分,平均 16.2分。1例患者术后 2周出现内侧切口约 4 cm的皮肤坏死,经清创负压引流后愈合。末次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复位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膝关节不稳及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前外侧结合前内侧入路、双锁定钢板交叉支撑固定治疗伴有后外侧劈裂塌陷的 C3型胫骨平台骨折方法可行,该方法术中暴露充分,能够允许膝关节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近期疗效满意,未见明显角度丢失及关节面的再次塌陷,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