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重塑与临床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重塑类型与心绞痛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4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的“罪犯”病毒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重塑指数定义为病变处血管面积与病变近端参照部位血管面积的比值,如重塑指数>1.1为代偿性重塑,重塑指数<0.9为收缩性重塑,重塑指数在0.9与1.1之间为无重塑。斑块回声强度低于血管外膜回声者为软斑块。结果:软斑块在ACS组与SA组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CS组59%,SA组46%,P>0.05)。ACS患者代偿性重塑明显高于SA组(ACS组49%,SA组12%,P<0.01),而SA患者收缩性重塑明显高于ACS组(ACS组31%,SA组69%,P<0.01)。结论:应用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重塑,同斑块的性质相比,与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更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特征进行评价。方法:①选取2003-03/0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作为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仪器设备: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周围血管高频探头频率4~10MHz。③应用超声技术观察患者动脉内膜有无增厚及斑块部位、大小和回声特点。调整仪器进入AD状态,图像采集深度4cm,总增益(信号放大)50dB,侧向增益补偿置于50线,时间增益补偿置于50线,上述仪器条件设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调整探头角度以获得理想的颈动脉二维图像,连续取样记录于光盘上。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二维超声表现进行斑块分型,计算斑块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平均强度值的比较:正常内膜图像平均强度为(39.05±7.09)dB,脂质型斑块为(33.5±4.6)dB,纤维型斑块为(44.38±3.14)dB,钙化型斑块为(56.77±4.94)dB。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外膜的比值:正常内膜斑块与外膜比值为(64.87±10.02)%,脂质型斑块为(61.80±4.38)%,纤维型斑块为(78.36±7.86)%,钙化型斑块为(110.23±8.7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斑块与外膜比值、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4.29%,脂质性斑块发生率最高(47.46%);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8.9%,纤维型斑块发生率最高(4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与外膜比值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犤(71.18±12.53)%,(102.65±14.02)%,P<0.001犦,但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犤(65.76±11.38)%,(21.65±8.44)%,P<0.001犦。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定量评估斑块组织特征,且颈动脉组织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4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 ,危险因素≥2个者占88.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多支病变比率占65.2%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B型、C型病变的比例在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1)。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致病过程 ,并不完全取决于冠脉狭窄程度 ,还与粥样斑块病理学稳定性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特征进行评价。 方法:①选取2003-03/0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作为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仪器设备: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周围血管高频探头频率4~10MHz。⑧应用超声技术观察患者动脉内膜有无增厚及斑块部位、大小和回声特点。调整仪器进入AD状态,图像采集深度4cm,总增益(信号放大)50dB,侧向增益补偿置于50线,时间增益补偿置于50线,上述仪器条件设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调整探头角度以获得理想的颈动脉二维图像,连续取样记录于光盘上。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二维超声表现进行斑块分型.计算斑块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平均强度值的比较:正常内膜图像平均强度为(39.05&;#177;7.09)dB,脂质型斑块为(33.5&;#177;4.6)dB.纤维型斑块为(44.38&;#177;3.14)dB,钙化型斑块为(56.77&;#177;4.94)dB。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外膜的比值:正常内膜斑块与外膜比值为(64.87&;#177;10.02)%,脂质型斑块为(61.80&;#177;4.38)%,纤维型斑块为(78.36&;#177;7.86)%,钙化型斑块为(110.23&;#177;8.7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斑块与外膜比值.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4.29%,脂质性斑块发生率最高(47.46%);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8.9%,纤维型斑块发生率最高(4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与外膜比值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71.18&;#177;12.53)%,(102、65&;#177;14.02)%,P〈0、001],但低回声区所占斑块面积百分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对照组[(65.76&;#177;11.38)%,(21.65&;#177;8.44)%,P〈0.001]。 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定量评估斑块组织特征,且颈动脉组织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例,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60%的病变.对靶血管(LAD 17例,RCA 3例,LCX 1例)行IVUS检查.结果 21例21处病变中14例(66.7%)为软斑块,2例(9.5%)为纤维斑块,4例(19.0%)为钙化斑块,1例(4.8%)为混合型斑块;共19例(90.5%)为偏心性斑块;13例(61.9%)正性重构,8例(38.1%)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02±0.10( ̄x±s).21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占23.8%;2例发现血栓,占9.5%.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范围从43.0%至79.1%,平均为70.0%±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9±0.5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1例冠脉搭桥术,14例支架植入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程度、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病变的偏心性和正性重构可能是造成冠脉造影低估病变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4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及血浆ET和NO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3例(23/28,82.1%),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浆ET1与EEMA、RI呈正相关,NO与EEMA、RI呈负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浆ET1、NO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ET1、NO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行冠脉造影的ACS、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组比较,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预测ACS敏感性68.3%,特异性85.6%,诊断符合率83.0%。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其颈动脉病变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一致,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ACS。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原因 ,而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血栓形成则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 ,在经过多年的无症状发生 ,发展后为什么突然并发威胁生命的血栓形成呢 ?文献报告[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管腔狭窄程度不成正比 ,而与管壁病变、粥样斑块的成份和脆性有关。斑块中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改变了斑块的脆性 ,从而导致斑块破裂[2 ] 。本文就斑块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作一综述。1 急性冠状动脉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00例ACS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均实行CTA诊断。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本组ACS患者斑块性质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结果 CTA对本组ACS患者斑块性质的诊断准确度是96. 00%(96/100)、特异度是90. 00%(27/30)、敏感度是98. 57%(69/70);研究组非钙化斑块负荷、阻力指数(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斑块最小密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CTA对ACS患者斑块性质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可准确鉴别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冠脉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对7例稳定性心绞痛(SA)、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均测定血浆hs-CRP水平。对其中的7例SA患者、27例UA患者行左室造影(LVA)检查测定LVEF水平。观察hs-CRP、LVEF水平与斑块特征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浆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稳定型斑块组(P<0.01),冠脉中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类似(P>0.05)。冠脉中重度狭窄组LVEF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类似(P>0.05)。结论hs-CRP水平有望成为反映粥样斑块不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LVEF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但在SA、UA患者中,LVEF水平不能反映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4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5例(25/30,83.3%),其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Pa)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Pd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血管内超声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39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为研究对象, 2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为对照组,使用血管内超声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罪犯"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管腔横截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重构指数(RI)及偏心指数(EI)等指标,并利用虚拟组织学技术对斑块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A组和SA组患者的"罪犯"病变血管的LA、PA、P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EM、RI、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斑块中脂质、坏死组织所占比例较SA组显著增高,而SA组斑块以纤维组织多见(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斑块结构、成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 ACS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1例;健康对照者10例.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IL-17水平较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根据不同组别的亚组分析发现,不稳定型斑块组IL-17水平较稳定型斑块组明显增高(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IL-17水平无关,各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增高,IL-17有望作为ACS斑块稳定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和高敏C反应蛋白 (hypersensitiveC reactiveprotein ,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 (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 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根据心绞痛性质分为SA组 31例和UA组 34例 ,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浆hsCRP浓度 ,分析两组的病变特点和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IVUS病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UA组以薄纤维帽、偏心性、脂质斑块为主 ;而SA组以厚纤维帽、向心性、纤维斑块和 (或 )钙化斑块为主 ,并且UA组血浆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 (P <0 .0 1)。结论 SA与UA患者的IVUS病变特点不同 ,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有助于预测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