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标记蛋白质在肾移植急性细胞性排异时的作用及其临床诊断意义。选择一组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如PCNA,Bcl-2,IL-2R,ICAM-1,HLADR等作为标记蛋白。着重观察移植肾发生ACR时,肾小管和间质浸润细胞中上述记蛋白的变化,及其与间质浸润CD4或CD8细胞的关系,并与未发生排异反应者作对照。无ACR的肾组织中,PCNA和DR蛋白仅轻度增加,Bcl-2,IL-2R和ICAM-1的增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鼠肾移植模型,以血、尿及移植肾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白细胞介素为研究指标,探讨GTW抗大鼠急性排异作用机理。结果量示,GTW可抑制移植肾组织排异反应。可减少肾移植大鼠外周血MRC OX-8阳性细胞(Tc/s,NK细胞)数量,抑制W3/2S(Th,单核细胞)、MRCOX-8(Ts/c,NK细胞)、MRCOX-19(T细胞)和IL-2R阳性细胞在移植肾组织内的浸润,减少尿IL-6的产生.斑点杂交未证实GTW可抑制移植肾组织IL-1α,β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排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44例急性排异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内皮素(ET)在移植肾组织中的分布和相对含量。结果:1.急性排异反应的病理变化为:①间质水肿、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②动脉内膜炎、全层炎及血管壁纤维样坏死;③肾小管上皮浊肿、变性、坏死。2.急性间质型排异反应移植肾内ET的分布以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为主,ET的相对含量均较血管型组升高,而其它部位无明显升高。急性血管型排异反应移植肾内ET的分布以肾小球入球动脉为主,呈节段性和局灶性,测定其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ET表达较强的病例中,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缩小,管腔不易分辨,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大。结论:①急性排异反应病变的程度和肾移植的时间并不成正相关,作者根据病变程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将其病理学改变分为轻、中、重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②从形态上证实了ET升高对移植肾功能损害的状况,说明ET的产生与升高是排异发生的原因之一。推测应用ET受体拮抗剂对延缓急性排异反应损伤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排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44例急性排异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内皮素(ET)在移植肾组织中的分布和相对含量。 结果:1.急性排异反应的病理变化为:①间质水肿、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②动脉内膜炎、全层炎及血管壁纤维样坏死;③肾小管上皮浊肿、变性、坏死。2.急性间质型排异反应移植肾内ET的分布以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为主,ET的相对  相似文献   

5.
肾外细胞在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肾外来源细胞的参与。方法:选择两例接受女性供肾的男性肾移植病例。分别于移植后第10天、80天和200天行移植肾活检,动态观察肾组织中肾外细胞的植入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观察Y染色体阳性细胞(肾外细胞)在移植肾内分布与变化。结合荧光免疫双套色,观察上述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smooth muscle α-actin(α-SM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第10天,移植肾肾小管上皮内即可见肾外细胞存在。移植后80天,肾小管上皮内肾外细胞增加,且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ytokeratin。肾外细胞还存在于小血管壁,且同时表达α-SMA。此外,这些肾外细胞亦出现于肾间质、管周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壁内。移植肾发生亚临床急性排斥时,肾外细胞在肾小管内定居减少。结论:在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的过程中有肾外细胞的参与。它们不仅出现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组织血管壁上,而且表现出同原固有细胞相似的表型特征。这表明肾外细胞有可能在这些部位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CD40及其配体(CD40L)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0例正常肾,12例无急性排斥(N-AR)及24例AR移植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肾间质中CD3,CD68细胞数进行分析,结果:AR组肾间质CD3,CD68细胞数较N-AR组和正常肾明显增高,与此相一致的是间质CD40^ ,CD40L^ 细胞数也较N-AR组明显增高,AR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分布不同,间质淋巴细胞以表达CD40为主,CD40L表达以肾实质细胞表达为主,结论:CD40/CD40L在AR移植肾组织中的原位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其参与AR的病理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临界改变的免疫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临界改变的移植肾组织免疫病理变化与正常移植肾和急性排斥间的差异,分析不同临床表现患者的免疫病理特点。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2例临界改变,20例正常移植肾及15例急性排斥肾间质浸润的CD4^+、CD8^+,PCNA^+和CD25^+细胞,以及皮质肾小管DR和ICAM-1蛋白的表达。以单位面积内计数的方法对皮质间质浸润的细胞及DR^+和ICAM-1^+小管数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22例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急性排异的免疫机理,分子相关性和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移植急性排异的免疫机理、分子相关性和治疗对策王庆文关键词抗同种移植物反应移植物内基因表达移植肾排异中图法分类号R699.2肾脏移植是终末期肾衰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目前尽管在器官保存、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有约20%~25%...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急性排异诊断的新进展陈劲松南京金陵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210002)肾移植急性排异的诊断有时非常困难,在广泛应用CsA的今天,仅凭临床表现和某些实验室检查往往难以明确诊断。近年,通过移植肾粗针穿刺活检和细针抽吸活检,对移植肾组织细胞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
观察CD20+细胞浸润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患者55例,按急性排斥发生时间分极早期组17例(<2周),早期组16例(2周~6月),晚期组22例(>6月).所有入组患者移植肾活检组织除行光镜检查外,均采用免疫组化法行肾组织CD4,CD8,CD20,CD68和HLA-DR检查,并采用定量分析评估不同时间急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各种细胞浸润程度.随访中位期≥48月,将所有急性排斥患者和两周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依CD20+细胞浸润程度分为CD20+细胞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分析两组患者移植肾预后.结果:极早期组中CD20+细胞密度较早期组和晚期组低,而CM,CD8,CD68和HLA-DR在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CM+ CD8 )/CD20的比值在极早期组中高于早期组和晚期组.对所有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分析,CD20+细胞高密度组的移植肾预后较低密度组差(P<0.05).CD20+细胞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之间肾小球炎、动脉内膜炎、间质浸润、CD4、CD8、CD68和HLA-DR表达无差别,而高密度组肾小管炎程度高于低密度组,低密度组中极早期排斥反应比例高于高密度组.在两周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中,CD20+细胞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的移植肾预后无差别(P>0.05).结论:CD20+细胞聚集很少在两周内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出现,而多出现在两周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移植肾预后跟单纯CD20+细胞浸润程度无相关性,而与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缺血和损伤对移植肾排异的影响许贤林王庆文综述关键词损伤肾移植急性排异中图法分类号R699.2在取肾和肾移植手术时,移植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尸体供肾时,供肾还要遭受一些额外的损伤。一方面供者因急性病或创伤导致脑死亡,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20阳性细胞在移植肾细胞性排斥反应中浸润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在移植物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至2002年共29例经移植肾活检诊断为细胞性和混合性移植肾急性排斥患者,肾活检组织标本行CD20、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免疫组化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病理结果行半定量分析,根据CD20细胞在肾组织内浸润程度,分为重度浸润组(H组,〉50%小管间质面积),中度浸润组(M组,10%~50%),阴性组(N组,〈10%),C4d染色按照Banff标准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HLA-DR染色分为阳性(〉50%)和阴性(〈50%)组。分别分析CD20和排斥反应分型、HLA-DR、C4d之间的相关性。所有病例均随访42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资料和治疗反应情况,随访期间肌酐变化和移植肾的预后。结果:29例患者中H组有6例,M组7例,N组16例。H组耐激素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4/6vs2/7vs2/16,P=0.05)。42月时H组移植肾生存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4/6vs1/7vs1/16,P〈0.05),M组平均血肌酐高于N组(208.6μmol/Lvs112.3μmol/L,P〈0.01)。CD20阳性(H+M组)和C4d染色阳性之间没有一致性(P〉0.05)。而H+M组HLA-DR表达明显高于N组(59.5%vs16.3%,P〈0.01);HLA-DR阳性与CD20阳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CD20阳性细胞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内浸润的程度与移植肾短期和长期预后有明显相关性。CD20细胞的浸润与体液性排斥反应无明显相关性,但是和肾组织中HLA-DR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CD20细胞在移植物内不产生抗体,推测可能与抗原呈递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患者肾组织浸润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8例BKV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BKVAN组),选取26例急性排斥反应和19例常规活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BKVAN组与对照组肾组织中CD4~+、CD8~+、CD68~+、CD20~+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阳性表达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LA-DR的阳性表达情况;根据血清肌酐(SCr)水平将BKVAN患者分为A1组11例(109.62SCr≤219.23μmol/L)、A2组11例(219.23SCr≤328.85μmol/L)和A3组6例(SCr328.85μmol/L),观察不同SCr水平BKV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BKVAN肾组织中CD4~+、CD8~+、CD68~+、CD20~+细胞、IL-2R的阳性表达较常规活检组均明显增加(P0.01),而肾小管上皮细胞HLA-DR的阳性表达增加不明显;BKVAN组与急性排斥反应组相比,前者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浸润数量增加,但统计学差别不明显,而急性排斥反应组CD8~+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HLA-DR的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随着SCr水平的升高,BKV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CD68~+细胞、IL-2R的阳性表达增加,其中A3组与A1组相比CD68~+细胞的浸润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BKV诱发肾组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化,加重移植肾损害;与急性排斥相比BKVAN组受者肾组织中CD20~+细胞的浸润数量更多、肾小管上皮细胞HLA-DR阳性表达和CD8~+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孙艳  迟宝荣  孔德霞  孟祥伟 《胃肠病学》2007,12(12):748-751
背景:近年干细胞的研究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契机。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仅可分化为与其组织来源一致的细胞.且具有跨系或跨胚层分化为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的潜能。目的:探讨骨髓MSCs诱导分化后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分离、扩增BALB/c小鼠骨髓MSCs。体外诱导向肝系细胞分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系细胞的标志。制备BALB/c小鼠ccL急性肝损伤模型.脾内移植DAPI标记的诱导分化21d的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徙、定位.行血清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移植效果。结果:诱导后7、14d,均检测到甲胎蛋白(AFP)mRNA和蛋白的表达,14、21d检测到白蛋白(ALB)mRNA和蛋白的表达。移植后实验组肝脏和脾脏均发现DAPI标记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显著改善(P〈0.05),肝脏病变程度减轻。结论:脾内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MSCs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Ⅳ型狼疮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肾间质浸润炎细胞的增殖和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正常肾组织和Ⅳ型LN患者肾组织IDO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与肾间质浸润核增殖抗原(PCNA)阳性淋巴细胞数及肾小管-间质(TIL)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正常肾组织未检测到IDO表达,而在Ⅳ型LN肾小管上皮细胞IDO的表达阳性,并且LN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DO的阳性强度与TIL PCNA+浸润细胞数及TIL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DO在Ⅳ型LN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呈高表达,并与TIL浸润细胞增殖情况及TIL病理变化呈负相关,提示IDO可能参与LNTIL病理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和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病理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方法:根据移植肾病理将32例早期急性排斥患者发为急性血管性排斥(AVR)组和急性细胞性排斥(ACR)组,通过临床、移植肾病理和免疫病理变化的对照研究,观察分析AVR患者血清肌酐、肾组织病理和的变化特征及其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雷公藤内酯醇是否具有预防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作用。方法:以环孢霉素A(CsA)为阳性对照,采用同种异体的皮肤移植和肾移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能够①明显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的皮肤和肾的存活时间,雷公藤内酯醇剂量为200μg/(kg·d)时,二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72和291d(对照组分别为98和92,P<001);②联合使用亚有效剂量的雷公藤内酯醇与CsA时,能够明显地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的皮肤和肾脏的存活时间;③移植肾病理检查发现,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移植肾组织中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未治疗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明显地抗同种异体急性排异反应的作用,并与CsA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霉酚酸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霉酚酸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王庆文季曙明黎磊石关键词霉酚酸酯肾移植急性排异中图法分类号R699.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210002)急性排异是影响移植肾近期及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尽管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免疫抑制方案,包括环孢霉素...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患者CMV感染对排异反应的影响认识不一,国内目前尚无资料可考.本文采用原位杂交及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动态观察了8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供肾、移植后肾活检组织及肾活检当日尿标本中CMV-DNA的检出状况,结合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分析,发现①正常肾组织即有少数CMV感染;②肾组织CMV感染率随移植时间延长而增加;③CMV感染与移植肾慢性排异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可能是造成慢性排异反应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肾内显著的单核/巨噬细胞(MO)浸润与严重排斥相关,特别是肾小球内MO浸润是移植肾预后不良的指征。对移植肾内MO聚集及其分化调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移植肾排斥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回顾性分析相关文献,对MO的来源、分布、分类及其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急慢性排斥的关系等加以综述,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