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83-1483
背景糖尿病并发症可威胁驾驶员安全驾驶机动车的能力,而血糖正常是否可预测糖尿病成人驾驶风险在正常范围了解甚少。我们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机动车事故风险关联做了人群案例对照分析。方法和发现于2005-01—01—2007—01—01我们对持有驾驶执照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驾驶员,记录了他们的HbA1c。重视了交通事故风险潜在的混合因素,包括血糖监测、并发症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机动车驾驶员呼气乙醇含量(BAC)的检测,调查和了解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违法酒后驾驶的现状、特点及规律,为干预、控制和减少酒后驾驶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机动车流量,市民出行特点选定的调查点,由执勤交警负责随机拦截机动车,用呼出乙醇检测仪对机动车驾驶员BAC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结果 对随机调查的7100位驾驶员中的4251位进行了BAC检测.涉酒驾驶(BAC0 mg%)的占6.58%,违法酒后驾驶(BAC≥20 mg%)的占4.49%;晚间19:00~24:00时间段内涉酒驾驶占该时间段调查人数的10.30%,违法酒后驾驶的占7.30%.结论 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晚间酒后违法驾驶的比例较高,需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以减少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和降低由其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广西柳州市实施酒后驾驶干预项目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宣传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路口,对被随机拦截的机动车辆驾驶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驾驶员5594名,有效问卷5589份,其中43.59%的驾驶员了解国家有酒后驾驶的BAC值法律限制,较干预前显著提高;驾驶员被拦截检查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4.71%上升到干预后的45.98%;有84.68%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被交警查出的可能性很大,比干预前显著上升.结论 这次宣传干预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成效显著,说明宣传干预对遏制酒后驾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机动车驾驶员心电图和脑血流图的变化情况 ,对驾驶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心电图、脑血流测试。结果 :驾驶员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以T波改变为主 ;驾驶员脑血流图的上升时间、主峰角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0 0 1 ) ,转折高比值、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提示驾驶作业对驾驶员的心电图和脑血流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驾驶员心血管功能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机动车驾驶员心血管功能的状况,对长途客货驾驶员与机关工作人员(对照组)进行血压、心血管功能的测试。结果:驾驶员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高血压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驾驶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搏出量低于对照组(P<0.01),心肌耗氧指数、冠状动脉灌注区、总血管外周阻力、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提示机动车驾驶员心血管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职业人群的健康已逐渐受到重视。出租车司机作为职业小型机动车司机,属特殊作业人群。为了解该类人群健康状况,对江阴市某单位出租车驾驶人群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与违法驾驶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水平与违法驾驶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对3855名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采用本次团体自我评估方法并参考我国SCL-90常模进行评价.结果: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驾驶员的违法驾驶行为次数存在相关关系.尤其是行车里程在5万公里以内的驾驶员,各因子分及总分的均值有多次违法驾驶行为组显著高于无违法驾驶行为组.假设不同道路环境驾驶时,驾驶员采取的不同驾驶行为与心理状况有关.结论: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交通安全违法驾驶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机动车尾气对交通警察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南通市4个主要交通路口,计数机动车流量,监测机动车废气指标。选162名外勤交警作为实验组,138名内勤警察(含车管所)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男性,采用“调查表”对交警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各路口平均机动车流量3802-5549辆/h,NOx值有23.53%超标,Pb值有65.96%超标,CO全部超标,SO2和甲醛不超标。实验组在呼吸、消化、骨骼肌肉、神经、感官各个系统的症状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机动车尾气已对交警的健康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汽车驾驶员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驾驶员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驾驶员认知归因偏差、驾驶愤怒、驾驶紧张、驾驶报复、攻击性驾驶行为问卷等测试了1631名汽车驾驶员,并对资料进行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驾驶员认知归因偏差、愤怒、紧张的情绪和报复行为与攻击性驾驶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驾驶愤怒、紧张、报复是影响攻击性驾驶的重要心理因素。结论可以从驾驶愤怒、驾驶紧张、驾驶报复出发筛选具有攻击性倾向的驾驶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动车驾驶者酒后驾车,发生肇事时,驾驶者自身伤情程度及受伤几率与血液酒精浓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机动车肇事发生30分钟内抽取驾驶员血液,测出血液酒精浓度。从符合要求的酒后机动车驾驶员中随机选取660例肇事机动车驾驶员作为研究对象,设未饮酒为对照组,按酒精浓度分层分组,分为5组,共计660例。驾驶员受伤情况按照院前急救检伤分类,送医院检查,进行创伤评分,根据评分分值将伤情分为轻(TI值5~7分)、中(TI值8~17分)、重(TI值18~24分)、死亡(TI值>25分)4类。分析肇事机动车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对机动车驾驶者自身受伤程度、受伤几率的影响。结果:660例肇事机动车驾驶员列为研究对象。损伤轻度207例(31.36%),重度163例(24.70%),危重197例(29.85%),死亡89例(13.48%)。机动车驾驶者酒后驾车发生肇事时,随着机动车驾驶者血液酒精浓度的增加,自身创伤评分增高,重伤率、死亡率增高。结论:机动车驾驶者酒后驾车,肇事发生后,随着血液酒精浓度增加,自身受伤几率增加,受伤程度加重,死亡率亦增加。避免酒后驾车,可降低自身损伤程度,降低自身伤残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400例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400例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了分析。伤者年龄21-50岁多见;案发时间8-10时及18-20时多见;案发地点在城市主干街道和城外主干公路多见;肇事车辆以小汽车和大型货车多见;肇事方式以机动车与机动车相向相撞较多;案发时伤者以骑自行车和驾驶机动车较多;损伤机制主要是直接撞击、摔跌和碾压;损伤部位下肢常见,伤残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流行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而乙型肝炎(乙肝)是五型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种,以感染携带率估算,全球有3.5亿多病毒携带者,其中亚非拉地区2.8亿。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有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亿感染者,占全世界携带者的1/3,占亚非地区1/2:每年死于肝炎及其并发症者达数10万人[1]。近年来申请机动车驾驶证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了解这类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水平,我们抽选调查分析了广州市850例驾驶人员的相关情况,探讨其规律及防护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机动车驾驶员体重、血压和心电图的变化,探讨驾驶与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心脏损害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测量机动车驾驶员(观察组)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对照组)体重、身高、血压,同时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异常检出率的变化.结果:(1)机动车驾驶员组超重241例(33.3%)、肥胖49例(6.78%)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9...  相似文献   

14.
1案例资料 1.1简要案情2004年某月某日凌晨1时许,曾某驾驶“长安”牌旅行型小客车回家途中,遇一男子成某步行由其车前右向左横过机动车道,曾所驾车车头正面与该男子身体左侧相碰撞,致成某摔倒于地,曾所驾车部分损坏。事故发生后约10min左右(有数名证人证实),又有刘某驾驶“昌河”牌小型汽车经过事故现场,未注意观察车前情况,临近制动避让不及所驾车碾压成某身体驶出约30米后停在路边。造成成某死亡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驾驶员焦虑水平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使用贝克焦虑量表与 Dula危险驾驶行为量表( DDDI-Dula Dangerous Driving Index)对1285名驾驶员的焦虑水平与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评价。此外,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焦虑水平驾驶员的危险行为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的三个子量表分数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1)。(2)由F检验知,处于不同焦虑水平的驾驶员其危险驾驶行为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p<.05):DDDI总分,过去6个月的驾驶肇事次数,过去两个周 "尾随"行为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驶入应停车减速的区域的次数,过去四周影响下驾驶行为的次数。结论 驾驶员的焦虑水平可以影响危险驾驶行为,高的焦虑水平与更多的危险驾驶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中不同浓度酒精对汽车驾驶人脑电的影响,并由此引发的心理能力的变化。方法:以南通大学持有汽车驾驶C照并具有一定驾驶经验的在职教职工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身对照实验法,以脑电、复杂反应时和注意集中时间为检测指标对被试进行酒后试验。结果:在不同浓度酒精作用下,前额区出现脑电显著变化,表现为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mg/100mL和80mg/100mL以上时,额叶4种波形变化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浓度酒精作用下,顶叶4种波形最大能量值都变大,但δ波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mg/100mL和80mg/100mL以上时,δ波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汽车驾驶人的复杂反应时间、反应错误次数2个指标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实验数据反映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 mg/100mL时,反应时间延长,当50mg/100mL后,反应时间逐步缩短,而反应错误次数随之增加,呈现负相关。汽车驾驶人的注意集中能力受不同浓度酒精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注意集中时间随血液酒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结论:不同血液酒精浓度下汽车驾驶人的脑电及其心理能力会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脑电和注意能力的变化程度达到了显著水平,对反应能力有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驾驶员焦虑水平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使用贝克焦虑量表与 Dula危险驾驶行为量表( DDDI-Dula Dangerous Driving Index)对1285名驾驶员的焦虑水平与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评价。此外,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焦虑水平驾驶员的危险行为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1),焦虑总分与危险驾驶量表的三个子量表分数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1)。(2)由F检验知,处于不同焦虑水平的驾驶员其危险驾驶行为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p<.05):DDDI总分,过去6个月的驾驶肇事次数,过去两个周 "尾随"行为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的次数,过去两周内超速驶入应停车减速的区域的次数,过去四周影响下驾驶行为的次数。结论 驾驶员的焦虑水平可以影响危险驾驶行为,高的焦虑水平与更多的危险驾驶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昆明市十年来交通污染状况的变化,于1986年4月和1996年4月分别对该市的交通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市市区三个主要交通路口进行了每天3次,连续7d的监测:计数每小时机动车流量,并对大气污染物和噪声进行了测定结果:1996年三个路口每小时机动车流量比1986年平均增加了209~277倍(P<001);大气中NOx,CO的浓度比1986年增高,其中NOx的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悬浮颗粒物浓度比1986年降低(P<001),但仍然超过国家标准;各点等效声级平均分别增长08~24dB(A)(P值0078~0002)本研究结果表明,10a来该市机动车流量剧增,导致机动车废气和噪声污染加重;城市大气污染已以交通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情况及动态,为政府及交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机动车驾驶员危险驾驶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阆中市2002~2006年交通事故死亡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对驾驶员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并做差别检验.结果 2002~2006年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者年龄为25~54岁,男性所占比例高;职业与非职业驾驶员均存在酒后驾车、开快车的高危行为,二者在酒后驾车和开快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以职业驾驶员较高.职业驾驶员中,酒后驾车行为的发生率以驾龄在5年以下者为高,驾龄对其他行为无影响;非职业驾驶员中,在驾驶中存在打电话行为的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较多,其他行为不受文化程度影响.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形势严峻,在驾驶员严格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制订交通管理政策,交管部门也要对交通环境合理的配置和积极、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筛选与机动车驾驶员相关的危险因素 ,预防心理障碍 ,减少交通事故。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和SCL 90测度分析 ,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对心理障碍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 18项 ( P <0 .0 5 ) ,多因素分析 10项因素 (OR >1.5 ,P <0 0 5 )进入回归模型。 3项因素 (OR >2 3 ,P <0 0 0 1)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社会生活事件、不良生活习惯、业余活动方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驾驶车型、烦恼时的倾诉方式、社会交往可能为机动车驾驶员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