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选择适合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的抗凝管。方法分别用3种不同真空采血抗凝管采集18名健康体检者晨空腹血,A组:109mmol/L枸橼酸钠厚壁双倍硅化内壁(无死腔)管,B组:109mmol/L枸橼酸钠塑料管(有死腔),C组:CTAD管。测定PAgT最大聚集率(MA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C组MAR明显低于其它2组;B组72.2%样本MAR低于A组、APTT高于A组;A组与B组MAR和APTT配对t检验均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血栓与止血检测应使用109mmol/L枸橼酸钠厚壁双倍硅化内壁(无死腔)真空采血管;CTAD管不适于PAgT测定;“有死腔”管致PAgT降低,健康人APTT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浓度的胰岛素是否影响阿司匹林抑制的血小板聚集率.方法 将制备的4组等体积的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分别加入0,30,100和300μU/ml的胰岛素,37℃的环境下孵育3 min,再将上述每一组的PRP分成等体积的4个组,分别加入0,75,150和300 μmol/L的阿司匹林,于37℃的环境下继续孵育30 min.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不同浓度胰岛素组之间有显著差异(F=4.056,P=0.008).300 μU/ml胰岛素浓度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0,75,150和300 μmol/L的孵育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87.62±6.23)%,(60.85±16.24)%,(55.28±16.48)%和(49.36±16.77)%,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83.82±8.35)%,(48.80±21.35)%,(45.04±21.44)%,(38.90±21.70)%和30 μU/ml胰岛素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84.64±8.09)%,(48.13±19.27)%,(44.30±20.50)%和(35.30±16.8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浓度的胰岛素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血小板暴露于高浓度的胰岛素(300 μU/ml)环境中,将会减弱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抗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症出血热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血小板数下降及其机制,于丹萍等曾做过研究。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称血小板的聚集(Aggregation of platelets),有关HFRS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文献报道不多,且缺乏系统性。作者对43例HFRS进行了78例次的血小板聚集率(PAG)测定,旨在探讨其在HFRS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检测血小板功能和活性的重要试验,它可用于体内高凝状态的诊断和血小板缺陷的筛查。其所用抗凝剂为3.13%枸橼酸钠溶液,与血的比例为1:9,这一比例的抗凝剂量,主要作用于压积正常血液中的血浆成份,如待检者血细胞压积的改变,可导致一定量血中的血浆体积的改变,势必会改变抗凝剂的浓度,进而会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结果,本文对这一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冬青(DQ)和力抗栓(TP)和对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住院脑梗死患者分别口服冬青50mg2次/d和力抗栓0.25g1次/d4周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后两组1min,5min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是两组间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冬青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脑梗死患者与力抗栓有同样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冬青 (DQ)和力抗栓 (TP)对血小板聚集率 (PAgT)的影响。 方法 :对 10 0例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住院脑梗死患者分别口服冬青 5 0mg 2次 /d和力抗栓 0 2 5g 1次 /d 4周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治疗后两组 1min、5min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但是两组间统计学上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冬青对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脑梗死患者与力抗栓有同样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采用光学比浊法及TEG法检测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连续7 d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服药前及治疗后第8天采用光学比浊法及TEG法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判断是否存在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结果:光学比浊法测定的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84.09±9.22)%及(72.11±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P<0.05)。TEG法测定的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79.51±8.59)%及(68.11±1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7,P<0.05)。根据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判断本组氯吡格雷反应低下均为6例。结论:使用75 mg/d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光学比浊法及TEG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影响。方法:选人90例有不同程度CHF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合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每天口服缬沙坦80mg,苯那普利10mg;B组为ARB(缬沙坦),每天口服80mg;C组为ACEI(苯那普利),每天口服10mg。三组均不限制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前、治疗第56天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T )。结果:A,B和C三组自身比较治疗后较用药前PAgT(P〈0.01)水平均显著降低;A组和B组之间、A组和C组之间及B组和C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RB(缬沙坦)和ACEI(苯那普利)可改善PAgT,并且二者联合治疗CHF有协同作用,是治疗CHF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莴笋提取物对大鼠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莴笋提取物对实验性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以APD、胶原和凝血酶作诱导剂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按比浊法用TYXN-96系列多功能智能血液凝集仪测定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并计算聚集抑制率;用血栓法测定大鼠血栓形成重量。结果:按1.0g/kg,3.0g/kg,10.0g/kg的莴笋提取物给大鼠灌胃。均能抑制APD、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重量。以上两种作用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莴笋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血小板聚集情况、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心功能指标(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内径值、左室收缩内径值)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胸闷、胸痛、心悸不宁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率、左室舒张内径值、左室收缩内径值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较好地缓解心绞痛症状,利于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升心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异丙酚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拟行乳腺肿物切除术(切口小、出血少)的病人,均为女性,ASAⅠ级,凝血功能正常,术前均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病人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和安定10mg.麻醉诱导静注异丙酚(2mg·kg-1)和维库溴铵(0.1mg·kg-1)后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以5~8mg·kg-1·h-1的速度静脉输入异丙酚,同时给予适当剂量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围术期不使用吸入麻醉剂.在麻醉诱导前、注射异丙酚10min后和2h后从肘静脉采集血液标本4mL,留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T、APTT.采用比浊法在血小板聚集仪上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用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给药10min后,受到显著抑制;在给药2h后,又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各时点的PT、APTT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异丙酚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但不抑制机体的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者进行齿残根拔除前可不停药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合理的停药天数。方法:选取需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年龄50~80岁,服阿司匹林100 mg/d,服药>2周);根据患牙牙位分为前牙组、前磨牙组和磨牙组(每组术前不停药、停药3 d和5 d病例各10例)。拔牙术前以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行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由正常至出血较多分为Ⅰ~Ⅲ级),评价并比较创面出凝血情况;分析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与不同残根拔除后出血风险的联系;对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探究采用AA诱导值判定术后出血风险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①前牙组病例均为Ⅰ级;②前磨牙组中3例不停药病例为Ⅱ级,其余病例均为Ⅰ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为11.5%;③磨牙组中4例不停药和1例停药3 d病例为Ⅱ级,其余病例均为Ⅰ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为16.5%。结论: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服用阿司匹林者,前牙拔除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当前磨牙和磨牙组的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可估计拔牙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而AA诱导值分别<11.5%和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庆元  袁淑清  孟凡琴  陈桂兰 《临床荟萃》2002,17(24):1455-1455
脑梗死是当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最早的启动反应 ,其聚集功能在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后或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的不同变化研究中发现 ,对于脑梗死的形成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检测了 6 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AGm)与正常人 30例 ,进行了对比 ,其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 0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诊断标准均符合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分析EDTA-K2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内科门、急诊无血小板聚集的正常EDTA-K2抗凝血常规标本10份(血小板数量大于10×109/L且小于600×109/L的标本5份,小于10×109/L的5份)和出现明显EDTA-K2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血常规标本10份,其中每份聚集标本备有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1份(同一患者).将各标本于同一时间内,在同等条件下用3种方法(电阻抗法、激光散射法、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记录各测定值,用Graphpad prism5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及相关性分析;在标本采集后不同时间点(30min,60 min,90 min),用血球仪对聚集标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涂片瑞士染色观察,动态分析血小板聚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无血小板聚集组,3种方法测定值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对偏差为临床可接受;血小板聚集现象组,3种方法测定值间相关性较差,相对偏差超出临床可接受范围;当用相应的枸橼酸钠抗凝标本检测时,发现各测定值间相关性较好,其相对偏差亦为临床可接受;此外,随时间推移,EDTA-K2依赖性血小板聚集会逐渐增强.结论 血小板聚集会影响血小板检测,使得各方法测定值间失去可比性与相关性,其相对偏差超出临床质控可接受范围,同时血小板聚集现象会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明显,故一旦发现血小板聚集标本,应尽快进行人工计数,并通知临床重新抽取枸橼酸钠抗凝标本复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尿酸水平的变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5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间尿酸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差异。同时对冠心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别嘌醇干预治疗4周,对比分析用药前后尿酸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MPA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关系(r=0.598,P〈0.05),冠心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服药后血尿酸、MPAR水平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酸可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是冠心病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评价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性能并初步调查其参考区间。 方法:参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评价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PLT的精密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及线性范围,与比浊法检测100例心内科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行对比。用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544例体检健康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初步建立健康成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率的参考区间。 结果: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PLT的变异系数(CV)<4.0%,偏移<4.0%,在(40~800)×109/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5 3),携带污染率<1.5%,符合CLSI相关文件要求;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分别为(67.58±15.14)%、(41.28±15.45)%,相关系数(r)=0.62(P<0.05)。健康成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电阻抗法)的参考区间为49.66%~86.62%。 结论: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性能良好,初步建立了其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9.
王保国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045-1046
目的:了解刺络结合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5例分为刺络结合针刺组、单纯针刺组、药物组,3组在基础病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刺络结合针刺组患者采用大椎、耳尖穴刺络放血,单纯针刺组予以常规针刺,刺络结合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14d为1个疗程,药物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常规治疗,3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刺络结合针刺组对各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单纯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结论:刺络结合针刺能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影响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方法 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204例病例组,观察不同的血小板计数及诱导剂浓度对糖尿病患者餐前与餐后、采血后的检测时间、诱导剂的种类互补等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减少或增加,血小板聚集率相应的减少或增加;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浓度增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大,相应的阿司匹林抵抗(AR)或氯吡格雷抵抗(CR)的检出率增高;服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对以ADP、COL、AA为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其影响不同;未空腹及检测时间超过3 h重复性较差;服药2周后,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不明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6个月后易重新出现CR.结论 血小板计数、诱导剂浓度、糖尿病疾病、空腹状态、检测时间与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相关,以ADP、COL、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较单一的ADP更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