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老年GIST患者93例,同时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MSCT和常规CT扫描,将MSCT扫描结果记为观察组和CT扫描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的准确度、特异性等,然后依据不同危险分级对观察组所有病患进行MSCT扫描结果对比。并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影响老年GIST危险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特异性、敏感性以及漏诊率等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处于低度的GIST病患表现为生长于胃部、内生型、5 cm、规则形、均匀强化及无系统脂肪浸润,中重度相反。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将老年GISI危险分级作为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筛选出6个影响因素,即: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大小、形态、强化方式、系统脂肪浸润。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中通过MA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将MSCT应用于GIST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且在不同危险分级中相关特点对应准确。这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小肠在腹腔重叠、冗长,具有位置不固定、不断蠕动的生理特性,加之检查手段受限,使小肠出血的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近年多层螺旋CT(MSCT)、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及其后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在诊断小肠出血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MSCT对小肠出血常见疾病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组共 2 4例 ,男 18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6 0 .8岁。检查部位包括冠状动脉 6例 ,胸主动脉 8例 ,腹主动脉 6例 ,颈动脉 2例 ,髂动脉 2例。采用多层螺旋CT机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 1~ 3mm ,间隔 1mm ,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 ,用量 80~ 12 0mL ,注射速度为 3~ 4mL s。延迟时间为 16~ 2 5s。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法显示、容积漫游成像、血管腔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CT所见 :血管壁钙化2 4例 78处 ,表现为血管壁点状或条片状高密度影 ;测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10~ 99分共 4例 ,≥ 10 0分 2例 ;CT血管造影成像见血管狭窄 2 1例 ,表现为血管腔内径变窄 ,狭窄的范围可长可短 ,亦有多处狭窄的 ;血管仿真内窥镜显示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 2 4例 ,其中 15例 4 8处可见硬化斑块。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行性变和增生 ,导致动脉失去弹性 ,管壁增厚、变硬、钙化 ,管腔狭窄变小 ;常累及心脏、脑、肾及四肢动脉。本组资料表明 ,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 ,以及有丰富且先进的后处理软件 ;用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进一步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 ,协助诊断冠心病。CT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血管腔狭窄 ,且动脉壁的钙化与管腔狭窄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李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7):512-5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治疗的疑似老年GIST患者98例,根据200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GIST危险度组织病理学分级标准分为低危肿瘤(n=35)、危险肿瘤(n=17)和高危肿瘤(n=11),均接受普通CT和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98例疑似GIST患者经病理确诊63例为GIST;MSCT诊断GIST的灵敏度为88.89%(55/63)、特异度为88.57%(31/35)、阳性预告值为93.33%(56/60)、阴性预告值为81.58%(31/38);普通CT诊断GIST的灵敏度为79.37%(50/63)、特异度为71.43%(25/35)、阳性预告值为83.33%(50/60)、阴性预告值为65.79%(25/38);MSCT诊断准确度(88.78%,87/98)明显高于普通CT(76.53%,7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危险和高危肿瘤,低危肿瘤主要发生在胃部(77.14%,27/35);直径≤5 cm(71.43%,25/35)、形态规则(65.71%,25/35)、均匀强化肿瘤(48.57%,17/35)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在不同危险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在老年GIST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通过部分影像表现判断GIST危险度,从而有助于术前评估,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长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8(3):171-171
自 2 0世纪 70年代初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 ,CT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技术性的变革。多层螺旋CT机的问世 ,使CT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尽管多层螺旋CT仍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 ,但各生产厂家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即尽可能薄层厚、尽可能快扫描速度及重建时间。扫描速度快是多相扫描、心脏扫描和CT灌注检查的基础。亚秒重建速度是保证数百层图像短时间内完成重建 ,真正实现提高检查患者的流通率。自伦琴于 1895年发现X线以来 ,X线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 196 9年Hounsfield和Co mark设计的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 (… 相似文献
6.
肖安兵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8):30-31
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在我院已确诊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结果脑梗死区脑实质密度轻度减低11例;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浅13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6例;灰白质交界面模糊5例;未发现阳性征象14例。结论在急诊检查中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对其治疗的关键来源于对骨折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和对骨折性质做出及时的诊断。临床医生在制定颌面部骨折的治疗方案时,需全面了解颌面部骨折的整体情况,才能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被认为是临床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血管内超声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因其对血管解剖和斑块性质判断的独特优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些均为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手术治疗仍然是胰腺癌唯一可治愈的方法,因此术前准确分期相当重要,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CT是常规检查手段,而先进的多层螺旋CT的出现展示了新的前景。此文综述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及分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肝血管瘤(HH)与肝转移癌的价值,为临床准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133例,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综合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HH 102例,肝转移癌31例。结果 HH组肝血流通过时间为(14.3±1.7)s,肝血容量为(25.4±2.6)ml/100 g,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为(33.1±4.6),显著高于肝转移癌组【分别为(9.4±1.0)s、(13.7±1.6)ml/100 g和(27.1±3.1),P<0.05】,而肝动脉灌注为(0.3±0.1)%,肝血流为(151.3±15.9)ml/100g/min,显著低于肝转移癌组【分别为(0.5±0.2)%和(189.3±19.6)ml/100g/min,P<0.05】;HH病灶融合发生率为60.8%,肝包膜下分布为74.5%,靶环征为33.3%,显著高于肝转移癌组(分别为3.2%、0.0%和0.0%,P<0.05),而病灶呈类圆形中心低密度发生率为2.0%,牛眼征为1.0%,显著低于肝转移癌组的61.3%和4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指导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GCS)患者术式选择的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GCS患者10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根据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显示情况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结果 104例GCS患者胆囊管显示率和显示评分分别为90.4%和(1.5±0.2)分,其中11例走行变异,包括2例低位胆囊管、3例右迷走胆管形成和6例高位胆囊管,胆囊动脉显示率和显示评分分别为94.2%和(1.8±0.2)分,其中13例走行变异,包括4例Ⅰb型、2例Ⅱa型和7例Ⅱb型;16例无法明确胆囊三角区患者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对其余88例患者均行LC术,结果L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36.4±7.8)mL、(46.7±8.3)min和(6.3±1.1)d,显著少于或短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分别为(50.6±8.4)mL、(73.5±9.6)min和(8.9±1.5)d,P<0.05】;LC组术后切口感染、胆道出血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的25.0%(P<0.05)。 结论 术前MSCT检查能显示GCS患者胆囊三角情况,指导术式选择,能更精准地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在放置冠状动脉支架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5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对照。结果:21例的27枚冠状动脉支架中,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有25枚,占92%,不能满足评价的有2枚,占8%;5例同时作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观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患者27例,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检查,容积数据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法(VR)及多平面重组法(MPR)三维重建,观察其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准确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分布范围并能初步评估病变程度;对21例患者施行手术,术中探查所见与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情况,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肾透明细胞癌血流灌注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58例MSCT灌注扫描数据,使用256彩色直观显示癌组织及对侧正常肾组织血流灌注图,分别计算出肿瘤生长活跃部分及对侧正常肾皮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系数(PS),并进行对比分析、定量研究.结果 肿瘤生长活跃部分的BF、BV、MTT、PS与对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反映肿瘤的形态和功能,并能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手术或多学科会诊最终诊断为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肠镜、病理及CT等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并对比诊断准确性。 结果94%(15/16)为单发病变,仅1例为多发;病灶41%(7/17)位于回盲部。肿瘤41%(7/17)表现为肠壁肿块样增厚合并肠腔扩张,35%(6/17)表现为肿块样,肿块样增厚合并肠腔狭窄、肠壁轻度局限性增厚各占12%(2/17)。13例肿块内见\"血管漂浮征\",肿块密度均匀14例,内有坏死3例,16例肿块均为轻-中度强化,1例强化明显。14例见周围、腹膜后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见肠外侵犯。 结论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总结并掌握这些特点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发现原发病灶、转移灶以及复发病灶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影像诊断在结直肠癌的诊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随着双源CT、多模态MRI技术、PET/CT、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其多种参数还可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分级、血供等,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本文对影像学方法在结直肠癌诊断及肝转移中的诊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20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并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同时,术前检测该220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A72-4,CEA和AFP的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SCT对胃癌T和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8.64%和74.09%,对胃癌远处转移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5.63%,99.47%和94.55%,对胃癌肝脏、腹膜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度及TNM分期和可切除性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3.33%,33.33%和78.57%,58.54%和91.36%.采用ROC分析评价时,血清CA125对胃癌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腹膜转移和TNM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血清CA19-9对胃癌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率较高,血清CA72-4对胃癌腹膜转移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当10μg/L和11μg/L分别作为血清CEA和AFP的临界值时,血清CEA水平与患者性别、胃癌最大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但血清AFP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转移、TNM分期和可切除性均无关.结论:多层螺旋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A72-4和CEA对胃癌术前评估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血清AFP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肝脏扫描计算肝脏体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程度的量化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0例,常规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根据公式计算肝脏理论体积,将CT扫描得到的肝脏CT原始图像导入Mimics10.01软件,计算肝脏实际体积。结果 28例Child-Pugh C级患者肝脏CT实测体积为(712.07±65.89) cm3,25例B级患者为(832.17±80.46) cm3,17例A级患者为(992.51±299.02) cm3,均显著小于理论体积[分别为(1415.74±126.81) cm3、(1458.29±164.17) cm3和(1498.93±114.39) cm3,P<0.05]; 22例MELD评分≥20患者肝脏CT体积为(757.83±39.04) cm3,和30例20>MELD评分≥10患者肝脏CT体积为(813.84±80.97) cm3,18例MELD评分<10分患者肝脏CT体积为(982.09±281.75)cm3,均显著小于肝脏理论体积[分别为(1461.57±65.23) cm3、(1481.19±155.85) cm3和(1482.12±87.26)cm3,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计算肝脏体积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