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初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化疗联合放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采用ESHAP或EP或GCP方案治疗的初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病例32例。结果 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8例(56.25%),部分缓解14例(43.75%),总有效率100%。Ⅰ、Ⅱ期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0%,Ⅲ、Ⅳ期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0%,P=0.718。单纯化疗组完全缓解率50%,放化联合组完全缓解率60%,P=0.718。早期患者3个化疗疗程完全缓解率高于晚期患者(P=0.038)。放化联合组1年总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4)。患者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功损害和消化道反应等,相应处理后均可恢复。无一例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初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好,毒副作用可控,联合放疗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收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30~50岁。Ann Arbor分期:Ⅰ期10例(30.3%),Ⅱ期5例(15.2%),Ⅲ期2例(6.06%),Ⅳ期16例(48.5%)。B组患者21例(63.6%),乳酸脱氢酶升高23例(69.7%),血β2-微球蛋白升高26例(78.8%),病变组织中EBER阳性21例(63.6%)。33例患者中死亡22例,生存11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3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B组症状、体能状况差(ZPS≥2)、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EBER阳性、临床分期≥Ⅲ期者预后差。结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B组症状、ZPS评分、LDH/血β2-微球蛋白水平、EBV感染、临床分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non-Hodgkin lymphoma,PI-NHL)的临床特征、影响预后因素及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6例PI-NHL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随访得到1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4.68%,3年OS为73.25%,5年OS为60.82%。手术+化疗及单纯化疗对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淋巴瘤PFS及OS均好于T细胞淋巴瘤。结论肠道B细胞淋巴瘤生存率高于T细胞淋巴瘤,手术并不能提高PI-NHL患者生存率,且长期生活质量化疗组优于手术组。  相似文献   

4.
多数学者认为,化学药物联合应用加胸部放疗,可提高局限期SCLC患者胸内病灶的控制率和生对广泛期患者胸内照射加预防性全脑照射有较好的存率,姑息作用。一、局限期SCLC的放射治疗1.单纯化疗与化疗加胸部放疗的疗效比较:据报告放疗加化疗组的胸内病灶控制率及2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Perez等分析了304例SCLC患者,单纯多药联合化疗组的胸内复发率为52%,2年生存率23%;而化疗加胸部照射组分别为36%及40%。陈东福等人报告单纯化疗组局部肿瘤的复发率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应用Cox相关模型对可能影响生存的14项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4~5分)有7例(22%)。淋巴瘤病理分型以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型为主。32例患者中,有23例接受了含有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其中完全缓解(CR)8例(35%),部分缓解(PR)6例(26%),总有效率(ORR)达61%。有9例患者未接受联合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CR仅1例(11%),无患者达PR,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差异(χ2=4.874,P=0.036)。本研究中,32例非霍奇金LAHS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2d(95%CI:79.0~16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达CR(P=0.001)和纤维蛋白原(Fg)低于正常(<1.5g/L,P=0.031)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预后因素。结论 LAHS常伴有多个脏器受损的表现,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含有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本中心2004-01-2013-12原发腮腺淋巴瘤患者共10例。病理亚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因素的统计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3,中位年龄62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耳垂下、乳突、颌下无痛性肿块,5例累及左侧腮腺,5例为右侧累及,无患者出现双侧腮腺累及。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Ⅰ期30%(3/10),Ⅱ期20%(2/10)、Ⅲ期10%(1/10)、Ⅳ期40%(4/10);有B症状者30%(3/10)。手术+化疗6例,单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完全缓解率100%。随访终点时间为2014年4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例进展,8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9例仍存活,5年累积总生存时间为80%。结论:腮腺淋巴瘤发病率低,病理类型多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对化疗敏感,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老年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间59例首程治疗的老年ML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7例接受治疗,大部分单纯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部分采用局部放疗加化疗或手术后加化疗的方法。结果:59例ML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6/59),41.1%(23/56),9.4%(5/53),而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30/37),45.9%(17/37),13.5%(5/37),其中存活5年以上者均为达完全缓解(CR)者。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根据IPI分组,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88个月、60个月、52个月、6个月,其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之间的CR率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病理类型和IPI。结论:IPI是判断老年ML预后的重要指标,老年ML仍应考虑积极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PGIL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80例患者纳入此研究,男102例,女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PGIL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质量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66例,65.34%),首次胃镜检查活检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中小肠44例(55.70%),结直肠35例(44.30%),首次结直肠镜检查活检准确率为24.00%。在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7.22%)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9.44%)多见;T细胞淋巴瘤为20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ⅠE期病例49例,ⅡE期48例,Ⅲ期28例,Ⅳ期55例。PGIL的3年生存率为57.39%,其中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PGI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方式与预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9例B-C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患者初诊时疾病状态、诊断方式、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209例患者男女比例约2.67∶1.00,中位年龄59(17~86)岁,中位随访时间33(2~331)个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59.7%、14.5%、74.2%,滤泡性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54.5%、18.2%、72.7%,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46.7%、26.7%、73.3%,边缘区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57.1%、21.4%、78.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75.0%、8.3%、83.3%,以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的患者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升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组(67例)较未联合化疗组(16例)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改善(53.9%∶33.3%,P0.05)。结论: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通常提示B-CLPD。血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为预后不良因素。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不影响患者预后。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9例原发系统性ALCL患者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完全缓解率(CR)、长期生存率和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58.62%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接受了治疗的28例患者的CR率为50.0%,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与27.1%.ALK阳性患者CR为68.8%,2、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2%、42.5%,明显高于ALK阴性组(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0~2分患者组CR率为57.1%,2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2%、65.1%,明显高于IP13~5分患者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的表达、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K表达、IPI评分有助于判断原发系统性ALCL的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