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扬州地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轻型的临床特征,观察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2009年8月11日至10月26日收治确诊的4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使用双黄连颗粒、三九感冒灵颗粒、痰热清治疗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3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8~54岁,学生占4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体征有咽部充血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胸片检查部分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均为轻型病例。使用双黄连颗粒、三九感冒灵颗粒、痰热清治疗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强,临床表现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类似,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轻型病例使用双黄连颗粒、三九感冒灵颗粒、痰热清抗病毒治疗均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9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5例外院会诊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年龄(31.06±13.4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咳嗽(88.3%)及畏寒(81.6%)等。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中病死率为22.2%,并发症居前3位的是细菌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其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及28.6%。慢性基础性疾病为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甲型H1N1流感以青壮年发病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重症病例中多存在二重感染,并有可能存在凝血障碍,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或Ⅰ型呼吸衰竭,且存在慢性基础性疾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4.
四川省2009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收治的27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来源、年龄及时间分布。结果 1.27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男∶女为1.09∶1,随着病情加重发病年龄逐渐增加,病程亦逐渐延长;2.轻症患者均无基础疾病,危重症患者基础疾病较重症患者多且重;3.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在10~30岁(211例,77.87%),轻症及重症中无≤2岁及≥65岁的患者,危重症中≥65岁者2例;4.疫情早期(5~9月)患者均为轻症,以输入病例为主(52例,19.19%),疫情后期以本土暴发病例为主(9月以后)有危重症出现。结论新发传染病疫情早期以轻症、输入病例为主,后期随着社区聚集性疫情,有重危症患者出现;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是该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9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9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主要是本土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学生为主,青少年居多,平均年龄(23.72±4.56)岁,80.0%来自集体单位人群;否认有接触史者占63.92%,无明确诱因占82.47%。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咽部不适、全身酸痛,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发热、咽部不适、咳嗽,主要症状组合为发热并咽部不适、发热并咳嗽和3种症状同时出现,体征不明显;发热以中低热为主,热程3天,部分患者不发热;血常规以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或正常为主,57.73%的患者c反应蛋白增高;病程5天,最长不超过10天,预后良好。结论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甲型H1N1流感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年,在墨西哥暴发,随后在全球迅速蔓延,数百万人感染,并有数千人死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症状与普通季节性流感样症状类似,但病情严重者,恶化迅速,有肺炎,少数伴随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丧失,重者死亡.本文回顾性分析重症/危重症甲型H1N1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研究早期症状与出现重症/危重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甲型H1N1流感与其他类型流感的临床对比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8月~11月流感样病例中甲型H1N1流感106例与其他类型流感63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甲型H1N1流感组平均年龄低于其他类型流感组、平均病程短于其他类型流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均以高热(39℃)、咽痛、咳嗽、全身酸痛为常见症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均不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病程前后1周内均有较高的传染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以青壮年为多见,可以人传染人,常见症状为高热(39℃)、咽痛、咳嗽、全身酸痛,很难从症状、外周血象上与其他季节性流感区分,预后良好,短期内自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2009-10-24—2010-01-15收治的92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程早期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临床特征,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早期呼吸困难、咯血痰、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低钙血症、T细胞亚群降低、D-二聚体升高、肺损伤程度和氧合指数降低、ΔSOFA评分、APACHⅡ评分等因素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继发感染(OR=1.563,95%CI:1.213~1.682)、APACHⅡ评分(OR=1.217,95%CI:1.052~1.435)和ΔSOFA评分(OR=1.136,95%CI:1.024~1.213)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并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56例流行病学和临床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学校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将56例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采用STATA软件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点,采用RT-PCR法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为同一小学学生,5例为密切接触者,发病高峰为2009年6月18日和19日.患者从发病至就诊、发病至人院、病程及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0、2、6和7 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6例、咳嗽54例、咳痰31例、扁桃体肿大25例和咽痛18例.合并症的发生率为10.7%(6例),主要为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发病后7 d之内、发病8~10 d及10 d以上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4.39%、5.1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412,P<0.01).单用奥司他韦治疗,奥司他韦联合中药治疗及单用中药治疗患者的病程分别为8.88、9.31和1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P=0.6927).17例有可疑接触史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1 d.结论 甲型H1N1流感病情温和,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类似.建议将甲型H1N1流感传染期判断标准调整为患者自出现症状前1 d至发病后10 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南京、扬州两个地区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感染早期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 纳入2021年7月20日至8月17日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收治的南京及扬州两地共545例COVID-19患者的资料, 均为德尔塔变异株感染。其中南京地区235例, 扬州地区310例。收集入院时的一般情况、疫苗接种情况、淋巴细胞计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Ct值、胸部CT等资料, 并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扬州地区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南京地区[(51.96±21.64)岁比(42.98±17.82)岁, t=5.20, P<0.001], 扬州地区患有高血压[27.10%(84/310)比15.74%(37/235)]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55%(11/310)比0.85%(2/235)]的患者多于南京地区(χ2值分别为9.97、4.18, P值均<0.05)。扬州地区临床分型中重型和危重型及CT病灶累及肺叶数多的患者多于南京地区, 鼻拭子SARS-CoV-2核酸Ct值高于南京地区(Z值分别为34.69、16.01、40.25, P值均<0.001):扬州地区患者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者少于南京地区(Z=31.99, P<0.001)。经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高龄和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扬州地区患者疫苗接种完成率偏低, 病情较重, 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对于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一定的免疫, 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进展至重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确诊的6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22岁的少年儿童及青年学生中,占94%(59/63)。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等流感样症状,实验室检测,外周白细胞减少或正常者居多,淋巴细胞多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肝酶轻度升高,个别心律不齐,ST改变,热退后出现窦缓,有占19%的患者胸部X线有炎症改变。结论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流行,临床症状较轻,在一般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抗病毒中药或奥司他韦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布鲁菌病218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为布鲁菌病防治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经ELISA确诊并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18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8例布鲁菌病患者的发病时间集中在3-8月。76.1%的患者系从事养殖业的农民,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主要经直接接触感染。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和脾大系常见临床表现,热型多不规则,关节疼痛症状多不典型。可并发骨关节损害、肝脏及心肌损害、睾丸炎、血液指标异常、心内膜炎、脑膜炎等,首诊误诊率为62.3%。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易误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以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Wang HL Fan HW Fang LG Zhu WG Zhang H Liu ZY Li TS Deng GH Sheng RY Wang AX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758-761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5例PVE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致病菌、超声心动图发现、治疗及转归特点.结果 全部病例为符合Duke标准的确诊病例.(1)多数患者的心脏基础病为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但10例(40%)PVE患者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而接受前次换瓣手术,其中4例患者因PVE而接受2次换瓣手术.(2)11例(44%)PVE患者发生在前次心脏换瓣手术2个月内.发热(100%)、大血管栓塞(48%)、贫血(36%)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4例(56%)培养出15株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株(其中3株对甲氧西林耐药)、真菌4株、肠球菌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链球菌各1株.(3)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主要异常发现为人工瓣膜赘生物、瓣周漏、反流.13例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FE)未发现PVE的病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TEE)确诊.(4)18例(72%)PVE合并瓣周并发症(瓣周漏12例、瓣膜分离3例、瓣周脓肿2例、心内瘘1例),此外,大血管栓寒和充血性心力衰竭(16%)亦常见.尽管经过积极治疗,9例PVE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PVE是心脏换瓣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和自然瓣膜心内膜炎类似,但致病菌以匍萄球菌及真菌常见,容易并发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至2010年之间收治入院并诊断AI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8年间共收治AIH患者52例,平均年龄(55.5±12.9)岁,男、女之比为1:6.4.入院时病程中位数6个月,最长者已达20年.入院时患者的临床分期如下: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6例,代偿性肝硬化6例,复发1例,症状期24例,缓解期2例,无症状期6例,不能明确6例.有肝活检病理诊断者30例,占57.7%,其余患者系综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及激素疗效诊断.其中23例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占44%.除PBC之外,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各类肾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干燥综合征1例,红斑狼疮1例.常见症状依次排列有乏力(48%),纳差(40%),中上腹不适(38%),黄疸(33%),恶心(27%),体质量下降(21%),皮肤瘙痒(13%),关节酸痛(13%),口干(12%),其他(<10%).2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4例同时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12例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2例因单用糖皮质激素2周反应不佳而加用硫唑嘌呤.另有1例单纯AIH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同时接受这三种药物治疗.12例除“保肝药物”之外,不接受任何针对性治疗.这些患者随访7年,存活47例,1例死亡(死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例失访.结论 本组AIH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大大超过男性,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指标,但症状较为明显.对不愿接受病理活检者,综合临床表现、肝功能、自身免疫抗体,通过非典型AIH积分系统的计算和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也可获得诊断.AIH通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IH-PBC重叠综合征较为多见.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当出现重叠综合征、肝损伤较重或出现毛细胆管受损征象时倾向于糖皮质激素和UDCA联合应用.部分患者不用激素肝功能也保持在正常值或2倍正常值上限以内.对这部分患者需要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南宁市17家医院1992~1997年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6037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共行胃镜检查的104 121例,检出女性消化性溃疡6037例,占检出消化性溃疡的24.89%,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308例,胃溃疡590例,复合性溃疡134例,食管溃疡5例;分别占女性例数的84.16%、9.35%、2.22%和0.08%(P<0.01).(2)溃疡部位数共计7187处,其中分布十二指肠6271处(87.25%)、胃911处(12.68%)、食管5处(0.07%).(3)胃溃疡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440处,48.30%)常见,十二指肠溃疡则以前壁多见(3082处,49.14%),霜斑样溃疡在十二指肠球后发生率较高.(4)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0~59岁的中青年,占全部患者的86.80%.随年龄增长,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逐渐减少.(5)检出溃疡部位数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春季与夏秋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球部为十二指肠溃疡的高发部位,霜斑样溃疡在十二指肠球后较常见;胃溃疡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常见.溃疡以中青年多发,冬春季溃疡检出明显高于夏秋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布鲁菌病(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分析115例成人布病患者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及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 布病患者常常伴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CRP异常率较高。而WBC、PLT、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ESR和降钙素原的异常率较低。治疗上大部分患者[53.04%(61/115)]接受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骨质侵犯患者常使用三联抗菌素治疗。其中47例并发骨关节痛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后皆好转或痊愈。结论 布病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HGB、HCT、EO、RDW和CRP异常率较高,可作为布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布病临床表现多样,明确诊断后应尽早给予规范的抗菌治疗,抑制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