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和评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特点及超声类型及其在预测及评价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44例(78.6%),明显多于对照组9例(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包静  李振东 《山东医药》2008,48(31):99-99
为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对1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马海英  蔡玉芬 《山东医药》2004,44(28):77-78
近年来,我们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 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84例患者于入院 3周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结果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 72 .5 % (87例 )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 (32 .9% )高于非梗死侧 (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兴起,对周围血管病的诊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斑块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粥样斑块的形成脱落则可引发脑梗塞。该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且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88例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塞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神经内科2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住院患者104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脑梗死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血压、血糖、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的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波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545-54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潜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 对 12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结果  87例患者 ( 72 .5 % )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 3 2 .9%∶16.9% ) ,斑块组年龄、TC水平、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分别为 ( 65 .2 4± 9.69∶5 5 .3 8± 14 .5 1,P =0 .0 0 7) ,( 6.0 4± 1.18∶5 .41± 0 .79,P =0 .0 2 7) ,( 4 7/63∶10 /2 1,P =0 .0 2 2 )。结论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分析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及其声学组织定征特点,探讨预测脑梗塞发生的超声提示性诊断指标。方法:对76例经CT或MRI诊断的单一血管供血区梗塞的脑梗塞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受检者进行对比研究, 观察颈动脉斑块分布、回声性质、背向散射积分(IBS)值、斑块引起狭窄动脉病例数。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狭窄病例数显著增多(P<0.01)。脑梗塞组颈动脉斑块混合回声、弱回声、低回声、强回声的发生率分别为45%、36%、 10%、9%,与对照组的发生率15%、8%、26%、51%相比,差别均显著(P<0.01)。强回声IBS值(42.60± 5.76)dB;低回声IBS值(33.01±4.51)dB,弱回声IBS值(28.13±4.46)dB,两两比较P均<0.01。结论:超声组织定征技术能够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组织成分,对脑梗塞发生有提示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 10 5 8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 ,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结果  10 5 8例患者中 198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测到同侧CAS斑块 ;36例检测到CAS斑块 ,但未发现脑梗死灶 ;70例证实为脑梗死 ,但未检测到CAS斑块 ;790例梗死灶及粥样硬化斑块均未检测到。所有CAS患者 ,只累及 1段血管者 12 9例 ,累及多段血管者 10 5例 ,其中两侧颈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并动脉狭窄 16例。 198例脑梗死患者 ,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累及多段血管。 36例无脑梗死患者 ,斑块多表现为浅小斑块 ,主要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龄对颈动脉形态特征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明确老年患者颈动脉超声筛查对心血管事件的意义。方法连续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者976例,其中男性461例,女性515例,年龄29~86(58.8±13.8)岁。根据人群年龄分为青年组151例、中年组317例和老年组508例,对3组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3组人群的颈动脉舒张末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液峰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斑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人群颈动脉斑块在颈总动脉、窦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布率分别为16.9%、58.5%、18.9%、5.7%,在窦部的分布率最高。3组人群颈动脉斑块随着年龄增长,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20.52%vs 35.65%vs 39.76%,P=0.000)3组人群随年龄的增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血液峰流速及3条颈动脉的搏动指数均显著下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条颈动脉的舒张末内径、内膜中层厚度、阻力指数和斑块检出率,还有颈外动脉的血液峰流速均显著升高,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是导致颈动脉形态改变、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筛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87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9例、内膜增厚组16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1例、稳定性斑块组21例.根据经颅多普勒(TCD)微栓子检测结果,分为微栓子检测阳性组27例和阴性组60例.分别用无机磷定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LPA和MMP-9水平.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LPA、MMP-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F=49.98、106.49,均P=0.00),稳定性斑块组、内膜增厚组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无斑块组(q=7.04、7.51,均P=0.00),稳定性斑块组LPA高于内膜增厚组(q=7.37,P=0.00),并且两组均高于无斑块组(q=8.85,P=0.00;q=2.61,P=0.04).微栓子阳性组血浆LPA、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微栓子阴性组(t=42.57、16.61,均P=0.00).LPA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22,P=0.032). 结论 LPA与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3例,根据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采集静脉血检测TC、TG、LDL-C、HDL-C,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2组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较无斑块组明显增高(43.2%vs 6.9%,P<0.05);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较稳定性斑块明显增高(57.1%vs 36.4%,P<0.05);微栓子与颈动脉斑块的个数无显著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的存在极易导致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稳定性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5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患者8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和性质;将脑梗死组患者再分为斑块组163例和无斑块组42例2个亚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m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例(79.5%)。对照组为56例(63.6%)。差异显著(P<0.05),其中脑梗死组患者软斑数为111个(42.1%)。斑块组男性、年龄、酗酒史和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6,P=0.013)、年龄(OR=0.088,P=0.025)和高血压(OR=3.605,P=0.001)3项因素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男性、年龄和高血压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与颈内动脉狭窄和溃疡斑块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均行头部MRI及颈部血管DSA检查,确定颈内动脉病变情况。根据MRI将患者分为LA(70例)组和无LA组(32例),再根据LA的部位将其分为皮质下LA组(46例)和脑室周围LA组(53例)。分析LA的部位、病变的程度与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同部位LA的相关因素。结果①LA组与无LA组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44.3%比56.3%,21.4%比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皮质下LA组中,26.1%(12/46)的患者有颈内动脉溃疡斑块,高于皮质下无LA组的10.7%(6/56),P〈0.05;皮质下LA与颈内动脉溃疡斑块呈低度正相关,r=0.201,P〈0.05。两组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6.5%和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室周围LA组与脑室周围无LA组比较,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1,95%CI:1.014~1.131)、高血压(OR=2.953,95%CI:1.006~8.671)、颈内动脉溃疡斑块(OR=1.949,95%CI:1.286~3.142)是皮质下LA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69,95%CI:1.010~1.131)和高血压(OR=3.293,95%CI:1.984~11.020)是脑室周围LA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内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可能与皮质下LA相关,与脑室周围LA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