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糖尿病家兔肾脏组织、细胞外基质的改变和炎症因子表达为判断标准,探讨模型胰岛素(Ins)用药治疗的适宜方案。方法雄性家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组)、糖尿病模型组(D组)、多次Ins治疗组(A组)、50R混合Ins治疗组(B组)、30R混合Ins治疗组(C组)。治疗组用Ins治疗30d后处死动物,同时处死其他组动物;观察各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达标时Ins用量。比较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白天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平均值(MOS)、每只兔血糖绝对差值的平均值(MOD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外基质部分成分(ECM)、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达标时间最短,C组最长(P0.01)。治疗各组血糖和HbAlc较D组下降(P0.05)。A、D两组较C、N两组NF-κB灰度值明显降低,TNF-α、ECM明显升高(P0.05)。A组的MOS、MODD较C组和N组明显升高(P0.001);HbAlc与MBG呈正相关(P0.001),与MOS、MODD无相关。D组血糖及NF-κB灰度值与TNF-α呈正相关(P均0.02)。肾脏组织病变受损严重程度及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度D组A组B组C组。结论 30R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最佳。提供一个较高的基础胰岛素浓度加少量餐时胰岛素峰值量治疗糖尿病,血糖平稳缓降,对糖尿病肾组织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多次胰岛素3短加1中或长的强化治疗及太短时间达标的方法不主张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预混门冬胰岛素30达标剂量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0例新诊断老年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8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60~69岁组)、B组(70~79岁组)、C组(≥80岁),同时询问病史,并发症,检查体重、身高、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G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三组予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12 w,观察三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分析高龄T2DM患者预混门冬胰岛素30达标剂量及相关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BMI)、TC、TG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低于A组(P0.05),C组治疗前FBG、2 h PG、Hb A1c水平均高于A组、B组(P0.05)。C组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例数较A组、B组增多(P0.05)。经12 w治疗后,三组FBG、2 h PG、Hb A1c均有下降(P0.05),C组FBG、2 h PG、Hb A1c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C组血糖治疗达标率更低(P0.05)。治疗后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高于A、B组两组,单位体重胰岛素达标剂量大于A组(P0.05),但与B组患者无差异(P0.05);血糖达标时间较A组、B组长,低血糖发作次数较高于A组、B组(P0.05)。经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12 w后,三组患者达标时早餐前胰岛素用量比例均较起始剂量小,晚餐前胰岛素用量比例较起始剂量增加(P0.05),其中C组较A组、B组明显。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与FPG(r=0.428,P=0.042)、Hb A1c(r=0.415,P=0.049)、低血糖发生次数(r=0.574,P=0.007)、糖尿病并发症例数(r=0.568,P=0.007)正相关,而与HOMA-β(r=-0.674,P=0.002)水平呈负相关。影响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的主要因素为低血糖发生次数、Hb A1c。结论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水平、Hb A1c水平高,血糖不易达标,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伴有糖尿病并发症例数较多,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达标胰岛素日用量为(40.37±8.53)U/d,单位体重胰岛素达标剂量为(0.62±0.12)U·kg-1·d-1,早餐前为日总量的(54.70±2.84)%,晚餐前为日总量的(45.29±2.84)%。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达标剂量与FBG、Hb A1c、低血糖发生次数、糖尿病并发症例数正相关,与HOMA-β水平负相关。Hb A1c、低血糖发生次数是影响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达标剂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选择已确诊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89例,随机分为A组、B组:A组(96例)给予单纯预混胰岛素治疗3月;B组(93例)给予预混胰岛素加用二甲双胍治疗3月。所有患者均无用药禁忌症,分别记录2组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反应以及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变化。结果:预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达标时间快、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对体重影响小。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优于其他治疗方案,有利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恩格列净治疗难治性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内分泌科就诊的难治性糖尿病94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此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联合恩格列净,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情况等评估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6及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2 w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波动幅度均减少,观察组改变更明显(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IL-4、IL-6及TNF-α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改变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恩格列净治疗难治性糖尿病可以降低IL-4、IL-6及TNF-α水平,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分别转换为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疗、人胰岛素R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MDI治疗及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后的血糖迭标率、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对大连市中心医院2006-2008年2型糖尿病患者CSII治疗7 d后血糖达标者分为3组,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MDI治疗组(A组),人胰岛素R与NPH联合MDi治疗组(B组),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组(C组),当血糖控制平稳达标时入组分析,比较转换治疗后3组之间血糖达标率、日内平均血糖、日内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血糖达标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内平均血糖及日内血糖波动幅度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治疗方式若能均使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似的血糖控制状态,A组与B组治疗较C组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上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健康人25例。在糖尿病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分为2组:HbA1c≥6.5%为A组(n=32),HbA1c<6.5%为B组(n=26)。对2组患者的血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进行比较。控制A组患者的血糖,每月随访,3个月后HbA1C<6.5%为达标。对A组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组MPV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8.6±0.9)fl vs.(8.2±0.8)fl,P=0.002)〕,但两组PLT都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组MPV和HbA1C正相关(r=0.37,P=0.001)。A组患者MPV较B组显著升高〔(9.1±0.7)fl vs.(8.5±0.8)fl,P=0.01)〕。31例A组患者3个月后血糖控制达标。达标后的MPV较起初的MPV显著降低MPV〔(8.3±0.8)fl vs.(9.1±0.7)fl,P=0.00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MPV呈正相关性,血糖控制差,则MPV升高;血糖控制达标,则MPV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与血糖波动和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动态血糖监测72h,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A组)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35例和正常白蛋白尿组(C组)3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D组)。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12周,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白细胞介素6(IL-6)、TNF-α和UAER。结果 A组、B组和C组治疗后FPG、T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和B组IL-6、TNF-α、MAGE、UAE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MAGE与UAER(r=0.392,P=0.013)、IL-6(r=0.587,P=0.002)、TNF-α(r=0.659,P=0.000)呈正相关;年龄、病程、收缩压、HbA1c、IL-6、TNF-α、MAGE是导致患者UAER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糖波动与炎性因子密切相关,炎性因子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比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分娩结局。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孕期检查并分娩的需用基础-餐前胰岛素治疗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10例,其中,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50例,GDM 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组(Det,n=55)及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NPH,n=55)。Det组予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NPH组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胰岛素治疗前后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结果治疗1周后,与NPH组比较,Det组平均2 hPG[(7.6±1.1)vs(6.9±0.9)mmol/L]降低(P=0.001);Det组血糖达标时间[FPG(7.1±3.2)vs(4.8±2.9)d;2 hPG(8.7±3.0)vs(5.7±3.6)d;FPG及2 hPG均达标(10.9±2.8)vs(6.8±4.1)d]均缩短(P=0.000)。Det组及NPH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9%、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体重及转NIC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者,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明显减少注射次数和低血糖发生率,未增加不良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9.
韦广洪  付锋  马斌  薛洋  李嘉  张利华 《心脏杂志》2013,25(2):176-179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8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制备MI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Sham)组(n=20)、生理盐水对照(MI+NS)组(n=20)、胰岛素治疗(MI+Ins)组(n=2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益赛普治疗(MI+En)组(n=10)及Ins+En治疗(MI+Ins+En)组(n=10)。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在MI后1周和4周时,心肌及血清TNF-α的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经右颈总动脉插管测定血压(BP)、左室舒张压(LVDP)和最大左室舒张压/收缩压变化速率(±LVdp/dtmax)。结果: 大鼠MI后心肌中TNF-α增加,Ins治疗可明显降低大鼠心肌中TNF-α的含量(P<0.05,n=6)。Ins治疗组大鼠EF、FS、LVDP和±LVdp/dtma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10),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10)。与单独En治疗组相比,Ins+En治疗组大鼠EF、FS、LVDP和±LVdp/dtmax明显升高、LVESD明显降低(P<0.05,n=10)。结论: Ins可抑制MI后心室的扩张,改善心脏功能,但其机制不依赖于抑制心肌TNF-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组,n=30和预混组,n=30,所有患者以二甲双胍作为基础用药,后血糖控制不良者酌情加用瑞格列奈;预混组每日餐前分别注射2~3次诺和锐30。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12周。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及HbA1c较前明显下降、C肽分泌改善(P0.01),甘精组空腹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P0.01)并且体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措施的T2DM患者联合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空腹血糖控制更低、更快,对体重影响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