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虹 《中外医疗》2014,(14):80-81
目的研究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和临床诊治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并发左室附壁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7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左室附壁血栓死亡,占同期AMI患者人数的8.4%,经研究分析高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会增加患者发生附壁血栓的可能,研究中50~70岁的患者居多。结论左室附壁血栓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具有较大的威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检查、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左心室附壁血栓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并发症之一。为提高急性AMI的远期生存率,减少急性AMI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通过心脏多普勒超声(UCG)检查证实有左室附壁血栓的同时观察在心电图上有否特异性的表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室附壁血栓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为提高对左室附壁血栓的认识 ,了解其危险因素 ,现将我院确诊的左室附壁血栓病例做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 2 0 0 1年我院住院的 4 5 3例AMI后左室附壁血栓患者 38例。男 2 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3例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诊断为室壁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其并发附壁血栓情况,将其分成合并附壁血栓组(39例)与非合并附壁血栓组(84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比较法,对比2组患者的疾病特征、临床症状和医学影像结果。结果检测出附壁血栓的例数为39例,占总数的31.71%。合并附壁血栓组CKD 6例,左侧主干病变17例,完全或次全闭塞9例,平均年龄(59.48±4.6)岁;非合并附壁血栓组CKD 3例,左侧主干病变6例,完全或次全闭塞2例,平均年龄(62.35±11.4)岁。左侧主干病变、CKD、完全或次全闭塞为AMI后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方面2组患者相关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单因素分析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证实,CKD、左侧主干病变和完全或次全闭塞为AMI后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侧主干病变,CKD,完全或次全闭塞为AMI后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全面预防上述因素对疾病治疗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蒋翎 《医学综述》2012,(18):3134-313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18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手术成功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IRI的危险因素。结果 MIRI出现的危险因素包括AMI发病时间≤6 h、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发病时间≤6 h(P=0.021)、下壁梗死(P=0.007)是独立性危险因素,多支血管病变(P=0.056)是危险因素。梗死前的心绞痛(P=0.004)起到保护作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发病时间短、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的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MIRI的危险性较高,而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对MIRI有保护作用,临床对该类患者应引起重视,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左室附壁血栓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3月~2008年9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附壁血栓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44例(88%)。50例均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形成。冠脉造影检查36例(72%),其中33例前降支完全、次全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占91.67%(33/36)。结论前降支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低是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脑梗塞的机理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MI的患者,同时随机取40例AMI而无脑梗塞的患者,对其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并发脑梗塞组左室前壁梗塞,平均肌酸磷酸激酶(CK)值、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附壁血栓均高于无脑梗塞组(P<0.05)。结论AMI后并发脑梗塞与AMI的部位、CK峰值、是否有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附壁血栓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继发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脑卒中(C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15例AMI并发CS患者及30例单纯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S前休克、心衰、房颤、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的比率,心肌梗死部位与CS的关系,以及CS好发时间及预后.结果 AMI后出现休克、心衰、房颤及继往史中有高血压患者易并发CS,广泛前壁AMI易发CS,AMI后1周内CS为高发期.并发CS者预后较差.结论 重症及广泛前壁AMI易并发CS,应重视AMI原发病的治疗及治疗期间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附壁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23例[男169例,女54例,(65±14)岁],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hsCRP、心肌酶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别。结果:检出有左室附壁血栓者21例(9.4%),血栓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8.0±11.6)mg/dl,vs(10.4±7.3)mg/dl,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sCRP 18 mg/dl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R=4.57,P=0.035)。结论:hsCRP明显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的形成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冬梅  夏莉  张颖 《中外医疗》2008,27(14):102-102
目的 早期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症征象,有针对的进行观察和护理,减少及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1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的心脏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结果 157例AMI患者急诊PCI有152例获得成功.结论 AMI急诊PCI可有效的使梗死冠状动脉再通,但术中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及时,随时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及时病情观察.迅速的护理应急反应,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阳  杜忠东  高路 《北京医学》2009,31(7):400-403
目的总结4例小儿心内血栓的临床特点,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心内附壁血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4例心腔内附壁血栓患儿给予低分子肝素5~7d,治疗前、中、后分别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对附壁血栓大小进行测定。结果4例患儿中,左室内附壁血栓3例,右房内附壁血栓1例。原发病分别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心包炎、心肌炎、结缔组织疾病。肝素治疗后其中3例血栓消失,1例大小无变化,但结构略松散,追加尿激酶2万U溶栓后,血栓消失。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心腔内附壁血栓效果满意,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郑立宏  董太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70-171,173
目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入选符合溶栓条件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梗塞部位及责任血管后,行介入方法椎基底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先用微导丝和微导管探查血栓,自血栓内穿过至血栓远端,以了解血栓的长度和部位,然后用微导丝在血栓近端捣碎,随后将微导管头端置于血栓近端通过微导管局部分次推注尿激酶,根据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控制尿激酶总量在150万U以内。术中适时检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结果:自2005年~2008年共选择治疗12例病人,溶栓后血管再通10例(83.3%),未成功再通2例(16.7%),10例再通病人中8例疗效良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3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是急性椎基底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有效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卞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手术较复杂、费时,有较多并发症。笔者采用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术后若无症状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栋 《安徽医学》2010,31(4):366-36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改进。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麻烦、费时,有较多并发症。采取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无症状情况下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房附壁血栓分为两个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AF患者左房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单纯二尖瓣狭窄;联合瓣膜病;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结论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RHD合并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纯二尖瓣狭窄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存在使左房血栓形成的风险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血栓抽吸后并延迟植入支架的效果。方法:从186例AMI患者中选取56例血栓积分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血栓抽吸后的血栓积分评分分为2组,血栓积分评分0~1分为即刻支架组,经血栓抽吸3次后血栓积分评分仍≥2分者为延迟支架组。采用TIMI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对2组患者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进行比较。结果:支架植入后TIMI积分即刻支架组低于延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而TMP积分即刻支架组显著低于延迟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AMI患者在经血栓抽吸仍有高血栓负荷者,经强化抗栓处理后延迟行支架植入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7.
黄华  帅杰  刘勇  谷月玲 《重庆医学》2007,36(13):1261-1261,1263
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原则及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降压处理措施.方法 比较1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病例,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方案及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降压措施.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在明确有无脑血管病变前不可盲目、过度降压治疗,并总结了一套处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措施.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宜平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时在缺乏证据预判保障脑供血的主干血管病变之前,如果收缩压不高于180mm Hg(1mm Hg=0.133kPa),一般不考虑降压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噻氯吡啶与华法林在治疗心腔内附壁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心腔内附壁血栓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每组25例,分别给予噻氯吡啶与华法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对附壁血栓大小进行测定.结果 噻氯吡啶组有效率为92.0%,华法林组为88.0%.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噻氯吡啶、华法林在治疗心腔内附壁血栓中效果均满意,但应用噻氯吡啶不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INR(国际标准比值),应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血栓形成。不同AMI内科合并症及临床表现存在差别。65例中,25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40例接受介入治疗;54例获得症状缓解,3例出现短肠综合征,3例自动出院,5例在院期间死亡。动脉栓塞、动脉夹层组开放和腔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栓形成组中腔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92.9% vs 40.0%,P=0.012 8)。介入手术相比较开放手术而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结论内科合并症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AMI类型。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均为有效治疗方式,对于发病时间<24 h、无腹膜炎体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