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宇  郁金岗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2):122-125
肌筋膜释放技术是一种筋膜治疗手法,涉及应用持续压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肌筋膜复合体,通过恢复受损筋膜组织的功能来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操作安全简便,效果显著,可单独使用或配合其他疗法,常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易患群体逐渐扩大并呈年轻化的趋势,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肌筋膜释放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非药物性和低成本的治疗方法为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肌筋膜释放技术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治疗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局部疼痛综合征,发病率较高,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运动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无创、非侵入性、非药理性的疗法,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有氧运动、拉伸运动、肌筋膜自我释放训练)、被动运动(手动按压、器械辅助、肌内效贴)、中医特色运动疗法及综合疗法等.本文对运动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引起肌肉疼痛的重要原因,由于MPS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影响文献数据的可比性及流行病学调查,因此需要统一诊断标准。在治疗上,相对西医的注射和药物口服疗法外,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针刺、推拿、针刀、热敏、中药外用等多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因素,现将该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痛点电疗联合牵伸运动治疗。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Q角大小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下降,Lysholm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Q角比较(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疗效优于局部痛点治疗。  相似文献   

6.
王兴瑜 《中医学报》2021,36(3):576-580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联合电冲击波对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大鼠海马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将其分为6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激痛点组、针刺非激痛点组、电冲击波组、针刺痛点电冲击波结合组。建立慢性肌筋膜激痛点模型,对其进行治疗后,分析各组大鼠海马Smad4和TGF-β1蛋白表达。结果:针刺激痛点组、电冲击波组及刺痛点冲击波结合组的波频、波幅及波长均显著降低(P<0.01);且可显著下降股内侧肌和海马中Smad4和TGF-β1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采用针刺激痛点及联合电冲击波治疗的方式干预可降低海马Smad4和TGF-β1蛋白表达,分析其可能与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的镇痛机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文献报道,结合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总结近年来各种中医疗法如针刺、推拿、艾灸、针刀、埋线和中药等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以及它们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最后得出将多种疗法有机地结合并综合运用的必要性,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为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探寻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将3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经络穴位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100例,每组均临床常规用药,肌筋膜触发点组采用每周1次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经络穴位组采用每天1次经络取穴针灸治疗,综合治疗组每天1次经络取穴针灸治疗,并配合每周1次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8周后,进行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和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降低(P<0.05);有效率方面,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肌筋膜触发点组总有效率85%,经络穴位组总有效率82%,肌筋膜触发点组与经络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相当,二者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cial Pain Syndrome)包含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概念。一般性概念包括与肌肉压痛有关的、任何软组织起源的区域性肌肉疼痛症候群,牙科医师们常常使用。特殊性概念是指由激痛点所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指肌肉里局部性的过度激活,强烈地调整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某个局部肌肉疼痛。  相似文献   

10.
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骼肌在人体的分布约占体重的 40 % ,它所产生的力和承受的机械应力是巨大的。临床上有多种原因能引起肌肉及其辅助结构 (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的疼痛。由肌肉受损害产生的软组织损害性疼痛有很高的发病率 ,单采用目前的生化和影像学检查难以直接诊断。而软组织损害引起疼痛的一个重要功能单位是“肌筋膜扳机点” ,又叫“激痛点” ,与肌肉疼痛有很密切的关系。1 肌筋膜扳机点的定义及其临床特征自从Travell等人于 1942首次提出“扳机点”的概念以来 ,扳机点经常用于描述肌肉痛性损害。目前许多学者把肌筋膜扳机点定义为 :在骨骼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132-135
目的评价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康复科收治的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59例。对照组采取温针灸疗法,观察组采取热敏灸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RI、PPI、VAS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积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3.39%)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确切,但热敏灸短期复发率较低,说明其短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肌肉慢性损伤和疼痛疾病的症状,目前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手段和电生理研究,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研究还较少,较为著名的是Simons在1999年提出的“整体假说”。此假说全面地介绍了可能引发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各种因素,指导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治疗并且为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首先考虑并处理活化激痛点的原因,指认并矫正任何的持续性因子(通常与活化激痛点的原因不相同),帮助患者恢复和保持正常的肌肉功能,然后才是在激痛点上做一些治疗程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含1%利多卡因10 mg加曲安奈德2mg的混合液1 ml痛点注射治疗慢性颈肩肌筋膜痛,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45例疼痛评分在4分以上慢性颈肩痛患者,根据疼痛部位、性质,结合局部解剖关系,辨别病痛点和牵涉痛点,确定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点的位置,以少量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混合液痛点注射治疗.治疗前行疼痛评估,治疗后2h、7d及3个月随访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2h、7d、3个月患者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有效率达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2.22%.结论 治疗慢性颈肩肌筋膜痛时,少量痛点局部注射治疗可减少用药量及副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湿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疗前中后的疼痛评估。结果:治疗中期,好转率100%;2个月后治愈率和良好率分别达85%和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肩周炎时,考虑治疗受累肌肉筋膜疼痛触发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7例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诊断确定后即行切开减压,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例患者恢复良好,2例行走时有轻度疼痛,1例出现爪形趾和足趾感觉异常。结论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一旦确诊应及时作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肌筋膜链理论是在康复疗法领域中发展及应用的新理论,其特点类似于中医经筋理论,但又不等同。筋膜链理论以整体观剖析肌肉骨骼的运动模式,探讨肌肉与肌肉、筋膜与肌肉、筋膜与筋膜等多维度的链接关系,有助于阐释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动静力学失衡与下肢力线偏移的机制。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KOA需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重视膝部局部的筋结松解,同时关注筋膜整体病理状态;要注重从腰、髋、膝、踝整体性进行手法治疗;需注重平衡整体筋膜的张力状态,加强核心肌群训练,重建脊柱的内外平衡,可提高下肢肌肉力量、活动度和维持膝关节稳定,还可以增加下肢的本体感觉神经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T-Scan Ⅲ数字化咬合评估系统检查,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咬合功能,咬合功能包括:??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力中心点位置 (center of force,COF)、??接触点数(number of occlusal contacts,NOC)、闭??时间(occlusal time,OT)。结果 ①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93.75%;②VAS、AOF、COF、O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NOC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咀嚼肌肌筋膜疼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2~2006年骨科门诊35例被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主要累及肘外侧肌群.对发现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牵张锻炼和多种维生素、复方或冠心丹参片.结果 35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治疗前后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4±1.03和1.2±0.4(P<0.001).结论 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足跟痛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1例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0天治疗1次,治疗2~3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1个月,并做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的牵张锻炼。结果优24例(30足),占77.42%;良4例(5足),占12.90%;好转3例(4足),占9.68%;无效0例。优良率为90.32%,有效率为100%。结论跟痛症的跟部疼痛是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