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越存  刘琦  李红利 《安徽医学》2014,(9):1267-1269
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对照组则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及独立生活能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0 d,观察组症状表现为轻度甚至无症状的比例为70.0%,高于对照组的22.0%(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开始,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患者,对照组共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系出血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0、60、90 d,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NIHSS、mR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氧磷酶-1(PON-1)]、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率与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9.47%(34/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6.02±1.13)分低于对照组的(7.59±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SE、Lp-PLA2、PON-1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SE水平(9.86±2.71...  相似文献   

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2):913-917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后24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损伤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神经递质[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清中IL-1、IL-6、IL-7、IL-17、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的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100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Glu、5-H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率,且在减轻神经损伤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与单纯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情况和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7 d、3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OHS量表评价致残率为25.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4, P=0.011)。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96%,明显低于对照组2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 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机械取栓和选择性动脉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行机械取栓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时间明显短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6h,在数字血管减影机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出责任闭塞血管,应用小球囊或支架(soltaire)进行血栓碎裂,或取栓后对残余血栓应用微导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术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个月后应用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1例患右经过碎栓、溶栓治疗后有17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4例未通。术后颅内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但术后2个月应用OHS进行预后评价,其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占76.19%。且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应用谷红注射液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动脉闭塞性)作为研究对象,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管内取栓治疗并成功恢复灌注,按机会均等的原则等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3例.两组术后均按相关指南予标准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24 h 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收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均在患者发病后6 h 内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术后即刻复查颅脑 CT。对照组仅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2 h 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21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21 d 后疗效及 BI 评分、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结果治疗后2组 NIHSS 评分均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治疗7 d、14 d、21 d 后,治疗组 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1 d 后与治疗前 NIHSS 评分比较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1d 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83.33% vs50.00%;显效率:100.00% vs83.33%)。2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1%vs3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与机械取栓后24h 内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神经功能改善、溶栓效果较好,残疾、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64-76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 9 mg·kg-1,总剂量控制在90 mg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预后;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7. 50%(31/40)、35. 00%(14/40),总有效率分别为95. 00%(38/40)、75. 00%(30/40),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 679、6. 275,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7. 50%(3/40)、5. 00%(2/40),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13,P> 0. 05)。观察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病例数多于对照组(χ2=4. 053,P <0. 05);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20、2. 222、2. 051、1. 013,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使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疗效。方法择取急性脑栓塞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分析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认造成脑栓塞的中心血管,给予中心血管造影。结果 rt-PA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5例,其余患者联合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无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4例。治疗后24 h患者的NIHSS评分(7.9±2.5)分显著低于治疗前(15.9±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共19例(90.48%)。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0.0%明显低于试验组88.0%,两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均在15~22分之间,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NIHSS评分为(8.07±2.86),试验组NIHSS评分为(3.34±1.98),对照组、血管再通成功率20.0%明显低于试验组血管再通成功率8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高于试验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的治疗方式在严控时间窗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其中58例病人在发病后3~ 5 h行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24例病人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两组病人均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当前向血流达TICI Ⅱ-Ⅲ级时表示血管再通成功,TICI 0-Ⅰ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我们分别统计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47例,再通失败11例,血管再通率81.0%,继发性脑出血2例(3.45%),再通后血栓脱落导致继发性脑栓塞2例(3.45%),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取栓组血管再通成功20例,再通失败4例,血管再通率83.3%,继发性脑栓塞1例,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而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不低于取栓组,相比之下,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分析362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实验(TOAST)病因分析中,心源性栓塞型最常见.累及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最多见.根据改良Rankin(mRS)评分,预后良好组(mRS≤2分)157例、预后不良组(mRS≥3分)205例.两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病变累及血管、入院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