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随时间变化的轨迹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基于8 288名中老年人的健康体检队列,应用轨迹分析模型(GBTM)建立HDL-C随时间变化轨迹,进行轨迹分组,将3组轨迹分别标记为HDL-C低水平组(3 979人,48.0%)、中水平组(3 317人,40.0%)和高水平组(992人,12.0%)。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DL-C轨迹变化组对糖尿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8 288人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48.3±14.1)岁,其中男性5 408人(65.3%)。3组年龄、吸烟和饮酒情况等均相似(均为P0.05)。HDL-C高水平组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体质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水平等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总胆固醇和HDL-C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为P0.01)。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1 286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HDL-C低水平组比较,HDL-C中水平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其0.794倍(95%CI:0.684~0.921),而HDL-C高水平组是其0.653倍(95%CI:0.494~0.864)。结论 HDL-C随时间变化的轨迹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谷氨酰转肽酶(GGT)轨迹与新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中符合入选标准的3 209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 采用R LCTMtools程序将随访前GGT水平确定3个不同的GGT轨迹组, 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 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GGT轨迹与新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随访结束时代谢综合征累积发病率为7.0%, 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分别为3.9%、11.4%、15.0%, 呈增长趋势(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 总人群中稳定组、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均升高;男性人群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为低稳定组的1.67倍(95%CI 1.07~2.60), 女性人群中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为低稳定组的3.29倍(95%CI 1.14~9.53)。结论 GGT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总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随着长期GG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建议男性和女性分别将长期GGT水平维持在28 U/L和14 U/L...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肥胖对蒙古族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探讨TyG与肥胖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共计381人,对其进行基线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yG与高血压风险间的关系;计算相加交互作用分析TyG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值(WHtR)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计算TyG及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WHt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 与低TyG相比,高TyG的患者年龄更大、BMI及血压更高,同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WHtR随着TyG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空腹血糖后,高TyG组与超重/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低TyG组和BMI正常组的1.882倍(95%CI 1.250~3.108)和2.377倍(95%CI 1.757~7.462)。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纵向轨迹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对象组成研究队列。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SBP纵向轨迹,生成5个不同的SBP轨迹组: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SBP轨迹组于2012~2013、2014~2015年2次健康体检时的房颤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BP轨迹组与房颤的关系。结果:(1)40 727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1.81±11.54)岁,其中,男性30 693例(75.4%)。低-稳定轨迹组10 950例,中-稳定轨迹组19 158例,中-高轨迹组3 736例,高-中轨迹组4 702例,高-稳定轨迹组2 181例。(2)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房颤发病率分别为:0.1%、0.2%、0.5%、0.5%、0.6%(P均0.05)。(3)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轨迹相比,中-高轨迹、高-中轨迹、高-稳定轨迹均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7.58(2.08~27.73)、5.30(1.88~14.95)、8.52(1.96~37.09)(P均0.05)。排除有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者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SBP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象均来自开滦研究人群,用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以参加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度开滦集团体检的高血压非糖尿病员工为观察对象,以baPWV检测时间为观察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以2016-2017年度体检时间为观察终点,最终有8 061例纳入研究队列。按baPWV四分位分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按体质量指数(BMI)分层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对象平均随访(4.22±2.10)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874例(10.8%),平均发病密度25.71/千人年。按baPWV四分位分组,第1~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4.60/千人年、23.77/千人年、27.15/千人年、37.70/千人年(P<0.001)。以是否新发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baPWV第1四分位组作对照,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基线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第2、3、4四分位组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分别为1.57(1.24~1.98)、1.74(1.37~2.20)、2.38(1.87~3.0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为1.32(1.24~1.42)。结论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与新发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分别于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对观察队列进行随访健康体检,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010-2011年血压水平将观察队列分成3组: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并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5440名观察对象中,排除2010-2011年超声检测发现颈动脉有斑块者,纳入本次研究3089人,其中未参加2012-2013年健康体检者175人,颈动脉斑块超声资料不完整者561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2353人。随访2年后,全部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5.0%;正常血压组(n=618)、正常高值血压组(n=950)、高血压组(n=785)新发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9%、15.5%、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正常高值血压组按不同血压水平分为正常高值血压1组(收缩压/舒张压120~129/80~84mm Hg)和正常高值血压2组(收缩压/舒张压130~139/85~89mm Hg),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正常高值血压1组、正常高值血压2组、高血压组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分别比正常血压组增加67.6%、73.4%和109.6%,其OR值分别为1.676(95%CI1.145~2.454),1.734(95%CI1.137~2.644),2.096(95%CI1.468~2.993)。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新发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在正常高值血压阶段,新发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已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PCI后发生心肌梗死的老年ACS患者61例纳入新发心梗组,另择同期收治的PCI后未发生心肌梗死的老年ACS患者61例纳入无新发心梗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包括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 结果新发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控制不良比例及纤维蛋白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高于无新发心肌梗死患者,白蛋白水平低于无新发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6,Z=7.699,t=3.142、5.46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控制不良、纤维蛋白原水平高、MMP-9高表达是老年ACS患者PCI后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OR=7.559、5.169、1.024,95%CI=1.034-55.271、2.624-10.183、1.003-1.046,P<0.05或0.01),白蛋白水平高是其保护因素(OR=0.752,95%CI=0.652-0.867,P<0.01)。 结论高血压者血压控制不良、纤维蛋白原高水平、MMP-9高表达及白蛋白低水平可能是老年ACS患者PCI后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血压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中青年女性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2006年3月~4月,对北京市沙河镇血压正常高值中青年女性775人进行了基线调查,2009年9月~10月进行复查,了解新发高血压情况,分析基线特征与该人群新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①本研究人群基线平均血压为(126.8±6.7/80.2±5.6)mmHg,3.5年后复查平均血压为(128.2±13.9/79.2±8.8)mmHg。高血压发病率23.5%(182/775)。②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后,基线血压值、腰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值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自然对数(LnHomaIR)均与随访血压值相关(P0.05)。③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与基线年龄、血压水平、腰围及TC/HDL-C值显著正相关(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和腰围增加新发高血压的危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050(1.021~1.080)、1.051(1.016~1.087)、1.041(1.010~1.073)和1.036(1.011~1.061)。结论北京市沙河镇地区血压正常高值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及腰围是影响中青年女性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高血压人群中不同收缩压(SBP)水平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取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第一次健康体检,以及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第二、三、四次健康体检的相关数据。以第一次健康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为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依据基线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SBP120 mmHg,25 239例)、B组(120 mmHg≤SBP130 mmHg,19 087例)和C组(130≤SBP140mmHg,10 433例)。结果共纳入54 759例,其中男性41 321例,女性13.438例,基线平均年龄为(48.48±12.53)岁。A组、B组和C组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质指数(BMI)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6.97年,新发脑卒中825例,A组、B组、C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06%、I.67%、2.29%,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C组男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20%、1.85%、2.53%,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为0.76%、0.94%、1.1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TC)、二三酰甘油(TG)、吸烟、饮酒、教育程度后,C组和B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A组的1.26倍(95%CI:1.05~1.51)和1.24倍(95%CI:1.05~1.46,P均0.05);男性中分别为1.41倍(95%CI:1.15~1.72)、1.33倍(95%CI:1.11~1.60,P均0.05)。结论男性非高血压人群中,随收缩压水平的升高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10年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随访到的380例住院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在10年间新发主要心血管事件分为两组:事件组(n=159,至少新发主要心血管事件中的一项),无事件组(n=221,没有新发任何一项主要心血管事件),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基线危险因素的特征及其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的影响。结果:159例新发心血管事件中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脑血管病(23%)、冠心病(22%)、心脑血管病死亡(17%)、肾功能受损(15%)、心功能不全(12%)、糖尿病(11%)。事件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平均个数显著高于无事件组(2.17±1.05比1.36±0.97,P0.001)。事件组高血压患者高龄、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比例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调整年龄、性别、血压水平、高血压病程、脉压影响后,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与新发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比值比(OR)分别为2.667(95%CI:1.449~4.478)、1.854(95%CI:1.027~3.346)、1.657(95%CI:1.028~2.672)。调整混杂因素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新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增加46%。结论:吸烟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新发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30~70岁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符合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30027人)和理想血压诊断标准(15614人)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0~53.0(47.6±3.2)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均P<0.05)。随访期间共发生461例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致死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9%、0.57%、0.20%、0.23%和0.23%,高于理想血压人群的0.67%、0.27%、0.12%、0.17%和0.15%,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RR分别较理想血压人群增加37%(95%CI1.10~1.70)和56%(95%CI1.10~2.20)。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高于理想血压人群;高血压前期是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替代标志物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研究”天津现场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病例组与对照组根据性别相同、年龄±2岁进行1∶1匹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yG指数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536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病例组TyG指数比对照组升高(P<0.000 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TyG指数<8.38相比,8.38≤TyG指数<8.67、8.67≤TyG指数<9.10和TyG指数≥9.10时,脑卒中的风险[OR(95%CI)]分别为1.13(0.61,2.10)、1.47(0.78,2.74)和2.24(1.06,4.72)。 [结论]TyG指数是脑卒中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升高,脑卒中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收缩压轨迹对脑出血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2007、2008-2009和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55 194人。收缩压轨迹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不同收缩压轨迹组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收缩压轨迹组脑出血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轨迹组对脑出血的影响。结果纳入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55 194人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了5组不同的收缩压轨迹: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平均随访(4.99±0.39)年,共发生脑出血164例。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05%、0.20%、0.80%、0.60%和0.80%(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均增加,其HR(95%CI)分别为3.48(1.41~8.56)、15.01(5.67~39.71)、11.47(3.70~35.61)和18.40(5.28~64.14)。结论高收缩压轨迹是发生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共纳入8183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计算基线BMI、腰围不同组别高血压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基线正常BMI、腰围作为参照,分析不同BMI、腰围水平高血压发病风险(HR)及95%CI,进一步分层分析不同性别BMI与腰围对高血压发病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29年,8183例随访对象中新发高血压1158例,累积发病率为14.2%,标化累积发病率为14.5%,发病密度为8.10/100人年;以正常BMI、腰围作为参照,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超重、肥胖以及中心型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HR值(95%CI)分别为1.52(1.26~1.82),2.30(1.80~2.94),1.30(1.07~1.57);在女性中,分别为1.43(1.13~1.81),1.61(1.14~2.29),1.34(1.06~1.70);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BMI、腰围与高血压发病存在正向相乘模型的交互作用(P0.01)。当BMI正常合并中心型肥胖时,男女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的1.30倍(95%CI 1.01~1.68)和1.44倍(95%CI1.05~1.97);当BMI肥胖合并中心型肥胖时,男女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的3.12倍(95%CI 2.35~4.14)和2.08倍(95%CI1.44~3.00)。结论 BMI与腰围同时增加会提高人群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联合作用大于两者的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g/L),中水平组116例(血清白蛋白41.6~45.0g/L),高水平组99例(血清白蛋白45.1~57.0g/L)。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将血清白蛋白分别当做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白蛋白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vs6.0%vs2.0%,P=0.000),且低水平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将血清白蛋白作为连续变量时,其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80,P=0.001);将血清白蛋白作为三分类变量时,以低水平组为参照,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均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09,P=0.016;OR=0.34,P=0.073;P趋势=0.007)。用血清白蛋白预测出血转化单因素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5%CI:0.61~0.82),最佳临界值为38.1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7%和66.67%。多因素预测模型中,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8)较不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2)提高了7.3%。结论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年龄≥60岁,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ISH诊断标准(5321例)和正常血压诊断标准(2226例)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9.5±2.7)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ISH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①与正常血压组相比,ISH组的平均年龄较大,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期间共发生383例心脑血管事件。在老年人群中,ISH组中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84%、1.32%、2.89%、0.66%和1.50%,高于正常血压组的3.23%、0.49%、1.66%、0.27%和1.21%,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事件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表明,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SH组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RR分别是正常血压组的1.69倍(95%CI1.21~2.35),2.30倍(95%CI1.02~5.23)和1.64倍(95%CI1.03~2.61)。结论老年ISH是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臀比纵向轨迹与动脉硬化的关联。方法研究队列由开滦卒中队列、老年人群队列、妊娠队列和外周血管疾病筛查队列组成,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9080名。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腰臀比纵向轨迹,生成4组不同的腰臀比轨迹组:低-中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高-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并于2010-2015年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后不同腰臀比纵向轨迹分组baPWV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臀比纵向轨迹与动脉硬化的关联。定义baPWV≥1400cm/s为动脉硬化。结果与其他腰臀比轨迹组相比,高-高轨迹组的baPWV值[(1545.56±4.31)cm/s]、动脉硬化人群比例(67.5%)均最高。低-中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高-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8.8%、50.0%、67.5%、55.4%。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中轨迹组相比,中-稳定轨迹组、高-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应的OR值(95%CI)分别为1.42(1.15~1.76)、1.80(1.42~2.29)、1.63(1.11~2.38),均P0.05。此外,分别除外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腰臀比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纳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社区非高血压人群。每2年随访1次, 以新发高血压时间作为随访终点, 未发现高血压者随访截止时间为死亡时间或随访结束时间(2017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hsCRP水平将被试者分为低风险组(hsCRP<1.0 mg/L)、中风险组(hsCRP ≥1.0且≤3.0 mg/L)和高风险组(hsCRP>3.0 mg/L), 并按年龄进一步分层(每10岁1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1 179人, 其中男性38 606人(75.43%), 年龄(48.1±12.2)岁, 基线hsCRP为0.64(0.25, 1.60)mg/L。低、中、高风险组各31 791、12 419、6 969人, 基线hsCRP分别为0.30(0.16, 0.59)、1.57(1.20, 2.10)、5.17(3.80, 7.10)mg/L。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动脉硬化的关联。方法对6143例完成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体检并且完成2010-2011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的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49.68岁。其中,男性4230例(68.9%);依据BMI轨迹将总人群分为四组:低稳定组、中低稳定组、中高稳定组和高稳定组。对BMI轨迹与动脉硬化进行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BMI轨迹对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随着BMI轨迹的增高,动脉硬化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各BMI轨迹组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2.4%、63.3%、67.9%、7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各种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其余三组踝臂指数(ABI)0.9的OR值(95%CI)分别为1.34(1.08~1.66)、1.57(1.16~2.13)、1.77(1.13~2.79)。结论高的BMI轨迹是动脉硬化前期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引起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高校教职工这一特殊人群高血压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高血压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15日至2018年1月18日期间河南省某高校参加体检的教职工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并按血糖、体质指数、性别及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4717名职工,高血压发生率为31.40%(95%CI:30.07%~32.72%),且大多数高血压人群都处于1级高血压水平22.79%(95%CI:21.59%~23.99%),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血压发生率为39.45%(95%CI:37.53%~41.36%),女性高血压发生率为22.30%(95%CI:20.57%~24.04%);不同年龄段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年龄≥40岁15.06%(95%CI:13.27%~16.84%),年龄40~60岁34.24%(95%CI:32.09%~36.38%)及60岁46.69%(95%CI:43.97%~49.40%);不同体质指数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是≤18.5 kg/m2为13.56%(95%CI:7.38%~19.74%),体质指数18.5~25 kg/m2为24.02%(95%CI:22.45%~25.59%),体质指数≤30 kg/m2为42.57%(95%CI:40.12%~45.03%),超重人群30 kg/m2为58.25%(95%CI:51.52%~64.99%);血糖正常人群高血压发生率为27.94%(95%CI:26.56%~29.31%),高血糖人群为54.18%(95%CI:50.26%~58.10%)。因此,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血糖均能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率(P0.001)。结论河南省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男性、高龄、超重/肥胖及高血糖为影响血压水平的主要因素,具有上述因素的人群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