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形气神"是中医认识人体的思想理论之一,是意象思维的重要体现,三者相合构成人体,三者相互关联.从形、气、神3个方面探讨对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指导作用:治"形"是核心,为针对有形肿物所做的治疗;治"气"是基础,为针对无形功能所做的治疗;治"神"是关键,为针对心理情志所做的治疗,从而将国学原理、中医意象思维指导下的中医临床思想融入到西医临床诊疗中,以此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意象思维作为中医学极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之一,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通过分析先秦至两汉的古代文献,结合具体时代的文化背景,对意象思维进行整理、发掘,厘清其脉络,揭示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意象思维对中医理、法、方、药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营气的理论,肇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162篇中,提及营者,共有83处,涉及38篇,占23.5%,并有《灵枢.营卫生会》、《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3篇,均以营立名,结合《黄帝内经》中营荣常常相通,而荣字有99个,这两个字有营气含义者计有营字52个,荣字32个,可见其重要性;营气理  相似文献   

4.
中医原创思维“意象”的心理实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意象思维是最具特色与优势的中医原创思维,深入挖掘“意象”的心理实质有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中医原创思维,“意象”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宇宙大生命观为认知主体,既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思维策略.以心理学方法论去阐发“意象”,结果表明,“意象”是一种内源性的、客观主观化的思维路径,是一种人文取向的认知心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6.
中医药学始于农耕文明,直至当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国民健康提供着有力的保障。作为国学重要分支的中医药学能绵延至今,在于它囊括国学的精髓,符合国人的思维。因此,弘扬原创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前提。结合国学理论对中医原创思维之"意象思维"溯源和梳理,重新认识意象思维启发下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目的不在比较中医学与他学之间的优劣,重在阐释"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中医证候理论的本源。同时以中医学形神共俱、君相互感心身医学模式为切入,阐释意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结直肠癌多由此演变而来。"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基于此理论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机及论治思路,认为阳气亏虚及阳郁不伸所造成的"阳化气"不足为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本,"阴成形"异常是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标。临证治疗当以温通阳气为先,贯穿始终,并结合阴邪侧重的不同,辨证施以多法消减阴形,复失调之气化,同时注意日常调养生息固护机体阳气,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意象思维过程的全面梳理分析,将意象思维整体过程概括为"观""取""立""比""得""通"6个部分,以及思维之前的"前建"过程和思维之后"载"的过程,中医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皆与意象思维各过程紧密相连。而伴随着以上思维过程的推进,意象思维之"象"则分别呈现为5个具有不同含义和功能的层次,即"观""取"之物象、"立"之具象、"比"之具象群、"得"之意象、"载"之法象。  相似文献   

9.
神经性耳鸣发病机制复杂,本文立足于“百病皆生于气”理论,指出气机郁滞为其关键病机。通过探讨神经性耳鸣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运用中医心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为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衰老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随老龄化加剧,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认为精为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以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为指导提出衰老所致认知障碍的关键病机及相应治法,肾精虚衰,脑髓失充为根本,元气亏虚,脑络失通为关键,脑神失养、神机失用为表现,治以补肾填精充脑髓,温扶元气通脑络,充养脑神运神机,以期对延缓和防治衰老所致认知障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反思思维对中医学意象理论发展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反思完善、补充、升华意象的意境性,深化中医对生命的本源性认识以及促进逻辑思维与意象思维的融合,实现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跨越等方面的作用。提出反思是意象思维的特征,是悟性思维之前提,反思力是悟性力之基础,是意力象思维的具体体现与现实表达,因此提升人的悟性力就要通过锻炼人的反思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教育不仅是培养与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更是通过思维训练引导人去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形气神"理论是对《内经》重要的人体生理观的高度概括,统摄一切生命活动。形为气神之根,气为形神之用,神为形气之主,三者高度统一,功能相互依存。现有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治疗多集中在"治气"层次,"治形"层次未被重视,"治神"更被严重忽略。糖尿病肾脏病的论诒在"形"的层次上应填补真阴、益精补肾,在"神"的层次上应根据五脏形神一体理论治脏以达到调神目的,形、气、神同治是制定方药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现代中医之“气”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将气定义为物质就是一典型范例。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看法,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的比较,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分析,容易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所以在当代,对中医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只站在现代的角度,而应穿越思维空间,去经历古人的思维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而实事求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精液不液化症是近年来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常见病理原因之一。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体系探析精液不液化的基本病机,认为精液不液化的主要发病责之于肾之阴阳失衡,元阳亏虚,气化功能不足。在其治疗中我们应准确把握和调和阴阳平衡、温阳化气的基本治疗原则,善用阴中求阳之法,在温阳时佐以滋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明确提出“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包括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视觉思维的本质问题和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析意象思维对五脏生理特性形成的发生学影响。认为意象思维指导着五脏生理特性的构建,如五脏阴阳属性认识源于阴阳象的归类,五脏本性记述源于四时象的比拟,五脏气机升降理论源于天地象的类比。指出五脏生理特性乃至整个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均与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揭示从意象思维视角寻找五脏生理特性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发生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涵义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张智龙教授在临床治疗血证时师法自然意象思维巧用活血类中药的临床经验进行浅显小结。张智龙教授认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犹如古代支撑国家运转的运河,舟船能否在运河中正常运行,取决于河道、河水、舟船、风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营血是否可以在脉内营运不息,环布周身,也离不开道路、动力、质量和牵引力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张智龙教授提出临床遇到血证时可在辨证基础上,分别施以解痉养血滋阴、行气益气活血、破血温脉凉血以及引经报使类活血药,方法简明实用,临床疗效斐然。  相似文献   

18.
19.
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是病理科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风险大,责任重。本人单独从事病理诊断工作15年,深感其中的风险与困难。总结以往之经验,觉得整体性全方位思维方式在病检工作中非常重要,在此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韩心  鲁明源 《中医学报》2020,35(3):573-578
目前,对于经典脉象的研究主要包括脉象思维方法、脉象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等。受西方医学思维方法的一系列影响,现代学者进一步对脉象进行了精细化、客观化研究,或致力于对脉象要素的描述与分析,或运用客观化数据规范脉象,或关注血管壁结构、血流动力、血液流变、自主神经等对脉象变化的影响,或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构建新脉学理论体系。围绕脉-学展开的各种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但与经典脉学理论的认知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仍有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①重象轻意,忽视气机。忽略对脉象变化本质即气机状态的探讨,对同一脉象的分析难以统一。②主观性强,认同性差。各家对脉象要素的归纳总结主观色彩浓重,缺乏规范化。③标准刻板,忽视人本。脉象标准化的研究模式背离以人为本的思维方法,且检测设备缺乏标准化。④偏重细节,忽视神机。现代的脉象研究更加侧重于血管结构、血流动力特性、血液流变特性等因素的客观分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脉象要素及对神机的把握。⑤脉学新解,有待发展。新脉学理论体系与中医脉学通过诊察气机流变以认知脉象的方法存在本质差别,两者不能相互取代。脉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对中医原创思维的背离,今后的研究须根植于中医学文化土壤,即以气一元论作为脉象研究的立论基础,明确"气机为脉象本质"这一基本前提,进而剖析脉象特征,分析脉象要素,促进中医脉学体系的发展。因此,回归中医学固有的本体论、方法论是脉象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